= 随着近年来假日经济的繁荣,文化消费也十分活跃。上海各文艺单位抓住春节市场的文化需求,纷纷推出贺岁节目;荧屏也百花争艳,一台台晚会、一部部贺岁剧,使人们足不出户,在家里也能享受文化美餐。
今年的春节荧屏给观众留下较深印象的是“明星反串”的贺岁节目:年初一新闻综合频道播出的《上海的成功———2003大型春节综艺晚会》,明星纷纷玩起了“反串”。男中
音廖昌永学唱京剧《今日痛饮庆功酒》,女高音黄英演唱沪剧名段《金丝鸟》,“民乐三女杰”一展歌喉,黄豆豆唱起了劲歌……因为是“反串”,表演的不是他们专业,有时,荒腔跑调不是什么大忌,出乖露丑反而会逗人一乐。“反串”的目的,无非是让观众开心一下。
谈起“反串”这一艺术样式,其实古已有之,也是过年的一种文化习俗。以前,旧戏班每逢腊月都要封箱息戏,春节开箱唱戏。除了演出前要加演一出“口彩戏”外,还要演出吉祥戏。名家反串,也是戏迷过年看戏的一个内容。现在,荧屏出现的“贺岁戏”、明星“反串”,就是继承了这一文化习俗。
现在观众的欣赏水平高了,明星反串要出新意,“贺岁戏”也应有新内容。春节里,在荧屏上看了几场演出,都是为春节度身定作的,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央视播出一台戏曲晚会,其中一档戏曲反串节目,很有创意。马连良之女马小曼反串《甘露寺》中的乔玄,大屏幕上放的是她父亲的影像资料,台上马小曼为其父亲脍炙人口的唱段“劝千岁”配像,身穿其父的戏装,再现马连良当年风采;还有张君秋那个学武生的儿子张学浩反串《状元媒》的柴郡主,扮像酷似乃父,演唱也颇得乃父神韵。观众看到这里,不禁会想起两位艺术大师。另一个节目是戏曲频道初一至初六连播的六本贺岁京剧《宰相刘罗锅》。不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很适合在春节里欣赏。看这台戏的感觉,正如导演所说:“好看好听好玩”;有时还来几句京味“上海话”,逗人一乐。刘墉在皮黄唱腔中夹带一句带有山西味的旋律,已成为这出戏的音乐特色。相比逸夫舞台春节演出的《武则天》,也称贺岁剧实在是名不副实。
由此我想起了除夕晚会。平心而论,虽然每年的春节晚会都有戏曲节目,但今年的《梨园闹新春》差强人意。汇集了张火丁(程派)、史敏(梅派)于魁智(老生)、赵葆秀(老旦)、孟广禄(花脸)等京剧名家,但由于蜻蜓点水,喜欢京剧的观众看了并不满意。在这样一个氛围中,如果反其道而行之,也来个“反串”表演,可能比现在每个人唱几句的老套路效果要好。
春节文化市场是一个大市场。未雨绸缪,我们的文化创作单位应该提前思考,早作准备;临时抱佛脚,是交不出一份令观众满意的答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