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中国船舶工业历经风雨路程,走向世界经济舞台,并创下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业绩。进入九十年代中期,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本剧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围绕北方造船厂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为与国际市场接轨,通过与韩国M企业集团合作改装集石油、天然气开采、加工、贮藏于一体的海上设施,填补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
空白。在合作过程中,北方造船厂在学习别国先进经验的同时,通过企业内部体制改革,开拓进取,再创辉煌,从而构筑了一个崭新的工人群体。
外轮船方代表金斯因船厂焊工资格认证问题和车间主任梁浩发生争执。船厂的研究生李远恰巧看到,并主动与金斯协商,这一举动引来梁浩和大学毕业的年轻工程师林聪的不满。厂长郑大海了解到梁浩由于为了赶工期,在人手不够的情况下,聘用了外包工队,虽然通过简单的技术考核得到认可,但他们中大部分焊工没有焊工证,郑厂长对此表示不满,并要求梁浩立即纠正。
工艺员黄小玉因轮机组装方案,向汪师傅提出质疑,并希望按工艺图安装。汪师傅仅凭几十年的工作经验,不相信黄小玉的设计,但始终不能让轮机运转。金斯认为如果北方造船厂无力解决,他就要另换厂家。李远研究了黄小玉的方案,认为可行。在郑厂长的支持下,经验服从了科学,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厂长郑大海通过实际工作中发生的问题,清醒地意识到船厂潜在的危机,同时李远的工作表现也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了企业的发展,为了能尽早与国际接轨,他大胆地提出打破旧的生产模式,加强科学管理,实行干部聘任制。准备起用有知识、并具有一定生产实践经验的年轻知识分子。此举在船厂引起了不小的风波。
李远因结合本厂实际撰写了一篇企业管理文章,并发表在厂报上。以钢结构车间主任梁浩为代表的部分中层干部为此表示不满。李远为增长实践经验,向梁浩提出离开车间办公室到生产第一线锻炼,梁浩顺势同意了他的想法。
李远发表的文章得到了郑厂长的重视。郑厂长求贤若渴,将要把李远从基层调到厂办发挥其专长的想法告诉厂党委陈书记,得到了陈书记及其他厂党委成员的支持。
李远到厂办报到时,和厂办秘书陈菲谈起对厂长的意见,正巧被路过门口的郑厂长听到。郑厂长将李远叫到办公室,非但没有生气,相反认为李远很有见地。李远将他在国外的同学提供"海洋工程"这一信息告之厂长,认为北方造船厂应该设法参与这一工程。并提出如能完成这一工程,不仅使船厂改变目前靠拼体力赢得一点低利润的现状,而且也是对中国船舶业填补该项空白作出了贡献。郑厂长没想到李远的想法也正是自己近来所思考的问题。
郑厂长与陈书记研究决定,将上级给船厂去韩国M企业考察的名额交给李远和陈菲,让他们在学习别国先进经验的同时要搜集新的信息。
在考察学习期间,李远得知韩国M企业集团已通过激烈地竞争,中标巴西石油公司五艘改装船中的两艘,但因自身条件有限,欲在东南亚寻求合作伙伴。他立即将此信息传给郑厂长。得到厂领导的指令后,在考察团团长李局长的支持和参与下,李远在与韩国M企业集团的接触中,巧妙地提出北方造船厂有意与韩方合作,承接改装工程的意图。韩国M企业集团立即向北方造船厂发来了合作垂询。
北方造船厂能否与韩国M企业集团合作改装巨轮这一当今世界尖端的"海洋工程",在船厂干部、职工中引起了强烈地反响。
"海洋工程"是一项科技含量高、工作强度大、非常艰苦而复杂的工程,相当于建造一艘航母的工作量。而技术指标接近核潜艇和宇航设施。干好了,不仅本厂能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而且对国际船舶市场来说,也将在这一新领域抢滩登陆;干不好,那将是倾家荡产,工厂倒闭。是安于表面的稳定,还是抓住机遇放手一搏?在干部大会上,郑厂长动情地说:"我也想过风平浪静的日子,平平安安地干到退休,圆圆满满地画一个句号。但是办不到!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国际政治、金融的影响下,我们的企业就是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想稳也稳不住,谁也稳不住。如果我们不敢带领工人勇敢地去面对挑战,开创新的局面,我们北方造船厂也不会维持多久……"
在船总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北方造船厂又召开了全厂职工代表大会,赢得了多数代表的拥护。厂党委决定,成立以郑大海、李远为核心的谈判小组,在韩方谈判小组到来之前作好各项准备工作。厂里有些干部和技术人员为未能进入谈判小组流露出不满情绪。陈书记为使谈判小组安心工作,亲自做这部分人的思想工作,指出他们未能进入谈判小组的原因只有一条,那就是不懂外语,看不懂谈判材料,无法与韩方交流。为了调动这部分人的积极性,陈书记与郑厂长研究决定,让他们作为谈判桌下的技术顾问,利用他们的经验和技术,为厂方谈判小组出主意、想办法,当好他们的参谋。这一做法,不仅打消了这部分人的顾虑,同时也促使更多的人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这次谈判,连单身宿舍的管理员刘师傅都在为谈判小组里的单身汉们增加了多种服务项目。
以韩国M企业集团副总裁赵先生为首的代表团终于来到北方造船厂进行谈判和实地考察。谈判工作进行地非常艰难,甚至几度进入僵局,全厂上下无不为之牵动。支持的、怀疑的、否定的各种态度交织在一起,已成为全厂近万名职工、家属议论的话题。
为了取得谈判的成功,以郑厂长、李远为核心的谈判小组夜以继日地工作着。他们分析了双方的具体情况,在对方一再压价等不合理的要求下,以我方目前的情况与对方当年的情况巧妙地进行对比,无论是在谈判桌上还是在谈判桌下不卑不亢地与对方斗志、斗勇,最终变被动为主动,首战告捷。
当韩国M企业集团中标改装的30万吨级的巴西油轮被北方造船厂的拖轮拖进港池码头时,全厂上下无不欢欣鼓舞。但这只是向成功迈出的第一步。接下来是参与大船改装工程的所有工程技术人员要得到外方的资格认定,外方要求此项工程要有百名懂英语的技术人员,另外所有焊工必须要经过美国检验师严格的考核并取得ABS证书方可上船。
北方造船厂是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厂,钢结构车间主任梁浩是全国有名的焊接状元,在他手下培养了大批技术能手,但因工程大,现有的人手远远不足。陈书记、郑厂长在会上点将,要梁浩在短期内培养一批合格的焊工。梁浩本来就对此项工程持怀疑态度,又因对郑厂长破格提拔年轻干部有看法,因此态度消极。陈书记及时做梁浩的思想工作,梁浩又为郑厂长的坦诚所打动,终于变消极为积极。
为了解决焊工人手不足的问题,郑厂长不拘一格,通过严格的考核聘用了以赵国恩为首的一批外厂下岗的焊工组成外包工队。这些工人十分珍惜再就业的机会,也为能参与这项伟大的工程而感到自豪。因此,他们虚心学习,任劳任怨,成为了大船工程的又一支生力军。
在施工过程中,韩方技术质量监理人员严格执行国际通用的无差错检验标准。大船工程的部分人员开始极不适应,甚至认为是有意刁难。郑厂长和陈书记以此为课题,及时调整了这部分人的心态,使他们从不适应到适应,直至主动自检,最终赢得了韩方监理人员的敬佩和尊重。
由于大船改装工程面积大,多工种同时作业。而我们仍按原有的生产模式,缺乏统一协调,因而直接影响到工程进度,中、韩双方工程技术人员多次发生争执。李远大胆地提出采用模块式管理的方法,得到了郑厂长和陈书记的大力支持,并任命李远为大船改装工程总主管,林聪、黄小玉、尹铁山等一批熟悉生产过程、又有一定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年轻大学毕业生,也分别担任各生产摸块的主管。
大船改装工程在实行了模块管理之后,做到了统一指挥、协调作业,迅速提高了工程进度。
焊工班班长汪虎是梁浩最得意的徒弟,汪虎班组又是船厂的一面旗帜,他们与赵国恩班组搞起了劳动竞赛。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吸引了厂里的干部职工,使大船改装工程的全体员工倍受鼓舞。
正当工程顺利进行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划破了夜空。为了保住大船,全厂干部职工冒着狂风暴雨投入了抢险。大船终于保住了,但郑厂长终因积劳成疾,倒在了抢险现场。
大船改装工程到了最后的攻坚阶段--塔楼安装。它的分布复杂,垂直误差只允许在2至6毫米,而且要与底部分段进行高精度合拢。设计者称之为海洋工程的心脏。韩国专家认为,如此复杂地安装工程,就是在机械化程度很高的尾浦船厂,也需要上百名工人干一个半月才能完成。可此时,北方造船厂只有40天的时间了。如果不能按期交工,根据国际惯例,船东可以要求弃船。那将使北方造船厂造成上亿美圆的惨重损失,后果不堪设想。
塔楼安装总指挥梁浩率领着由40人组成的队伍站在鲜艳的红旗下。巴西船东扬先生和韩国M企业副总裁赵先生对40人30天就能完成塔楼安装表示怀疑,并对干活还要打红旗表示不解?梁浩掷地有声地告诉他们:"我这支队伍,都是由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组成的,他们都是技术能手和劳动模范,当然要打着红旗干!在中国,红旗永远不倒。"
大船改装工程终于按期完工了。美国m公司总裁、巴西船东扬先生和韩国M企业集团赵先生高兴地接过验收合格报告。望着满载中国造船人勤劳的汗水,并以全新的面貌和生命徐徐驶向大海的巨轮,他们树起了大拇指。巴西船东扬先生不无兴奋地当众宣布:"下一条改装船,也交给中国的北方造船厂,还要让这支打着红旗的队伍干。"
分集介绍:
第1-5集 第6-10集 第11-15集 第16-18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