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电视剧《走向共和》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透视着中国历史上这段屈辱但却波澜壮阔的历史。作为这段历史中一枚举足轻重的棋子,三次垂帘、从政达四十七年之久的慈禧无疑是全剧中一个锋芒毕露的角色。身为慈禧的扮演者,北京人艺老演员吕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用三个具体场景解读了这个不同寻常的女性。
场景1慈禧在听小宫女唱昆曲,当时她埋怨小宫女唱得不好。宫女反口道:“我唱得不
好,你来唱!”慈禧听了只是一笑。
慈禧是在这样的画面中出场的。“其实我也不知道导演为什么选择我来扮演慈禧。开始时我接演慈禧的态度并不是非常积极,毕竟哪个演员都不是万能的,都有自己的戏路子和局限性,我以往演过的角色大都是律师、母亲、作家等温良的普通人,最多就是《原野》中的焦母。但就我内心而言,坦率讲,我很想演这个角色,因为一个演员能够碰到这样一个角色是很难得的。可作为一个普通的演员,我对这段历史并没有超出一般人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甚至就连上学时学的那点儿东西都忘得差不多了,还有就是以往涉及慈禧的影视作品很多,塑造别人已经得到认可的人物对于一个演员来说很难,另外,要打破人们头脑中对慈禧那种腐朽、阴狠、毒辣的固定模式实在是太难了。当时我曾跟导演说,我这人生活中爱溜边,没威严,也没魄力,怎么把握这个人物呀?导演回答说一个人的威严不一定要挂在表面上。接了这个角色后,我翻看了很多材料,反复揣摩剧本,与导演探讨角色,逐渐对这个人物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世上的事情都不是单面的,慈禧也是如此,她是一个立体的人,有人说《走向共和》是为她翻案,我觉得这么说不准确,应该说是重新用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社会、历史和人。”
场景2慈禧在解释用北洋水师军费修建颐和园,庆祝六十大寿时说了这样一番话:寻常人家的老太太,六十大寿也要过得风光漂亮,这样就会被邻居看得起,如果我的生日过不好,就无法体现大清国中兴以来的大好形势,就会被西方列强欺辱,就会影响到江山社稷。
吕中解释说:“当时慈禧决定拿军费来修园子,把政权交给光绪,她真的是想颐养天年了。中国人是最讲面子的,她希望
自己的寿诞过得风光、体面是想要展示大清国的富庶和不可辱,但就是这样一个骄傲的人,她也有害怕的时候,当八国联军将她列入战犯名单时,她恐惧得声音都颤抖了。在以往看过的涉及慈禧的作品中,我觉得斯琴高娃在《日落紫禁城》中的表演比较成功,从人性的角度出发也正是她成功的关键,此前她也曾经在好几部影视剧中扮演过慈禧,我相信她是在反复揣摩中不断完善这个角色的。过去我们对那个时代的理解都是从结果出发,认为封建社会必然灭亡,因此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一个个都是腐朽的糟老头子和老太太,但作为一个人,他们其实都有亲情,有七情六欲,特别是慈禧,她在光绪四岁时将他接进宫,她能没有母性吗?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还原历史的真实,在艺术性的前提下,回归历史的规定情境。封建统治政权都是家族式的,这也就决定她的政权与亲情是纠缠在一起的,她有阴狠毒辣的一面,比如在戊戌变法后,她毫不留情地将政权从光绪的手中夺了回来,再比如在西逃前,当珍妃站出来干预,说皇上不能离开时,她当即下令把她扔进了井里,但她所在的位置决定她想让谁死谁就不能不死,因此她用不着总是横眉冷对或张牙舞爪的。”
场景3故宫内,京城文武百官恭贺慈禧寿辰,但此时光绪、翁同和、李鸿章等君臣为是否开战而在庆典上坐立不安,慈禧震怒,光绪因此亲自击鼓为其祝寿。
击鼓场景被导演以各种角度电视化处理长达数分钟之久,而这一集也是在光绪与慈禧两人情绪的切换中结束的,对此,不少观众提出了异议,认为情节过于拖沓,影响了观赏性。对于这个场景的处理,吕中这样解释道:“电视剧可以说是立体小说,《走向共和》中运用了不少电影手法,这些手法与人物心情的结合增加了镜头的含金量和信息量,这个情景便是如此。当时皇上的心情特别矛盾,因为他肩上的担子很重,他为慈禧所击的那个鼓点我记不清具体的名字了,但是一种流传下来的表示孝道的鼓点,是为向慈禧表白自己的孝心。一开始慈禧的表情是很欣慰的,但渐渐她发现情绪不对,因为此时她的心情也是很复杂的,她也恐惧,导演就用了这种艺术性的手法来刻画慈禧和光绪两人的心境。我觉得观众对这种高层次的艺术手法还不太能够接受,也许看第二遍感觉会好些,这是一部需要观众沉下心来仔细去琢磨的电视剧。” 郭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