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到底是个“啥样的人”?
央视大戏《走向共和》播出过半,戏也渐入佳镜,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剧中北洋大臣李鸿章励精图治的形象和慈禧太后的富有人情味引起了不小的争论。昨日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剧中主创人员、专家和部分观众。
观众观点:生硬、虚假、做作,表演者想把李鸿章演成一个正面人物,但这个正面也是凭空做出来的从表面上没有自然的气度,而且把人物的内心都阉割掉了。还有的观众反映说电视剧中塑造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是必须的,但如果把已被历史认定的大卖国贼,变成一个人性化的“正面人物”,那么怎么去教育现在的孩子,正如一篇文章所说的“那么我们的国家尊严、民族大义、人民人权谁去理解和维护?”
辩护人:翁飞,人民大学史学博士
朱浒: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翁飞认为:《走向共和》对李鸿章的形象刻画很传统,改变了以前一贯的卖国贼形象,基本符合历史原貌,但有少许拔高。
历史上的李鸿章可以说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物,他确实眼光独到,为清朝的复兴尽了很大的努力,但也有虚伪的一面,有时候口是心非,做过一些违心的事。比如淮军和北洋水师之中的腐败现象,李鸿章就应该负责任,但电视剧中回避了这一点,反而突出了他的高瞻远瞩。
朱浒也认为《走向共和》塑造的李鸿章基本符合历史原貌,但有一些艺术上的加工。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衡量李鸿章当年的所作所为,他有他的历史局限性,比如绝对服从清政府,也有官场上虚伪的一面,但说他是卖国贼肯定是不恰当的。目前有关李鸿章的资料有4/5左右是没有公开的,所以了解其真实面目的人不多,但随着史学研究的深入和大批资料的公开发表,李鸿章的真实面目必将为公众了解。
认为李鸿章是卖国贼的最主要论据是他在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翁飞介绍,历史上李鸿章签订过大约30多个条约,除了《中日修好条约》等少数平等条约外,大部分是不平等的。其实签订这么多不平等条约不能说是李鸿章一个人的错误,所谓“弱国无外交”,以当时清朝的实力,换做别人去谈判结果也差不多。
翁飞说,近年来经过大量研究发现,李鸿章当年在日本与伊藤博文进行了7次谈判。十分遗憾的是,当年清朝驻日使馆发送电报的密码在1892-1893年左右,也就是甲午战争前一两年被日本情报机关破译。李鸿章赴日谈判时,日方对光绪和李鸿章之间的联系了如指掌,对光绪给李鸿章的赔款2亿两白银的底线也十分清楚,于是在谈判中寸步不让,最终获取了最高的利益。
翁飞还告诉记者,李鸿章生活简朴,酒量尚可,午餐喜欢喝两杯。他喜抽水烟袋,对鸦片十分痛恨,经常组织各地戒烟。史料记载,严复在水师学堂教书的时候吸食鸦片,经常受到李鸿章的痛斥。李鸿章为政也十分清廉,死后没有给后代留下多少财产。主任记者小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