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一套黄金档热剧《走向共和》播出过半,演员的精彩表演为该剧吸引了不少人气,而最受人关注的却是该剧重新诠释的历史观,也由此在全国引发了一场激烈争论:这种改动究竟是学术的创新,还是招徕观众之举?昨日,记者就此采访了部分成都观众和一些专家学者。
A·关于慈禧:创新还是翻案?
慈禧是这些年荧屏上反复出现的一个热点人物,无论是“戏说”、“正说”,她总脱不了“腐朽、保守、阴险、狠毒”的“恶女人”形象。《走向共和》却展现了一个充满着人性的慈禧。在签订《马关条约》后,慈禧和光绪母子见面抱头痛哭,她拉着儿子的手叮咛道:“过去我对你太严厉了,其实我是希望朝廷、政权不要败在我娘儿俩手里。我到颐和园养老了,今后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把慈禧从一个独裁者变成了亲切的老妈妈。
作家柳建伟对这部戏一集不拉地看了,他认为从编剧、导演、演员阵容等综合因素上说《走向共和》都是很好的,该剧不是给慈禧和李鸿章简单地翻案,没有回避慈禧之恶,比如逃难时把珍妃推入井中、私吞4亿多两白银等等,但是看得出,对慈禧的批判性不够。
剧作家魏明伦认为,慈禧误国已是公论,“如果把慈禧作为一个立体的人写出她的复杂处,不是不可以,但她哪里是个政治家?她没做过什么对国家有利的事。她误国、愚昧、腐朽,这点没有争议。”
B·关于维新派:客观还是贬低?
柳建伟认为,当时维新派确实没有力量。这也是生活本身提供的丰富性不够造成的。很多风云人物,都是在各种力量躁动中,才被推到那个位置的。从历史角度看,原来被高估的一些人,在历史上的功劳微乎其微。
有观众认为,剧中康有为是一个怀才不遇、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假隐士,颇有点工于心计的乡学之气,不具一个有学有识,思想激进的大知识分子形象;谭嗣同则是个莽撞小儿。有一幕很可笑,谭嗣同被皇帝选为军机章京之后,第二天就把那些老臣的座位给坐了,等那些老臣来到时,怎么同他说话,他都一动不动,普通的礼节都不懂。维新派怎么变成这样?
C·关于历史观:重新解读还是招徕观众?
柳建伟说,该剧编剧之一张建伟10年前写过《大清王朝的最后变革》、《温故戊戌变法》,对历史作过很深的思考。这个剧对漫画化的、简单化的、旧有的历史观做了重新解读,还原了丰富的历史。比《雍正王朝》、《康熙大帝》中好皇帝勤政的老观念,该剧的历史观提高了很多。魏明伦也认为,李鸿章因为镇压过太平天国,长时间里被简单化。他办过洋务运动,也有很多苦衷。
作家麦家则认为:“历史是由很多偶然瞬间构成的,在近代,我们好几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转折点都没有完成好,这给民族带来了灾难。不管怎么解读,历史就是历史。”柳建伟指出,《走向共和》最大的弱点不是历史观,而是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李鸿章已经死了,过几集慈禧也会死,它最大的困难是后30集剧情怎么发展。”记者何炜 实习记者谢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