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由中央电视台投资、历时4年精心制作的59集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4月12日起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鸿篇巨制《走向共和》展现了中国1894年至1924年的历史波澜,再现了中华民族推翻帝制、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
该剧是近年来中国电视荧屏上涌现的又一部优秀历史题材巨作,给国人提供了一次全方位、多视角回顾近代史的机会。剧组主创人员为《雍正王朝》原班人马,投入资金超过40
00万元。
敢碰这样的题目
该剧取材于1894年至1924年中国近代史中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最全面、最深刻、最剧烈的转型时期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对于这一时期的历史评判,史学界至今难以定论;影视界尚未客观、全面地反映过这一段史实。该剧以历史巨片的姿态填补了这一空白。
《走向共和》总策划郑佳明这样评价从1894年到1924年这段历史: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30年。这是一个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觉醒和高涨的时代。甲午战争把中国打痛了,打醒了,打急了。民族矛盾压倒了阶级矛盾,全民族警醒奋起,救亡图存,振兴中华。今天,面临完成统一大业的中国人多么需要这种精神。那是一个改革和探索的年代。政治、实业、科学、教育、文化、宗教等各种救国方案纷纷出笼。从器物到制度,从制度到文化;从改良到改革,从改革到革命;从立宪到共和,从共和到共产,中国人饮泪泣血,前赴后继,慷慨悲歌。剪辫子、禁缠足、改服饰、废科举、办报刊、兴学堂,新思想、新思维、新方式、新事物目不暇接。那是一个充满革命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浪漫主义的时代。巨型历史事件接踵而至,历史转折和社会转型孕育了宏伟的戏剧性冲突;风云人物层出不穷,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英雄时代。民族精英们不屈不挠地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既有奋不顾身的探索精神,又有放眼时代与世界的胸怀;既有理性思考的智慧光芒,又开创了民主探讨方式的先河。正是他们,不断地把中国引向思想解放的大海,不断地引导中国攀登人类共同文明的高峰,形成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马克思列宁主义传播的汹涌波涛。这段历史是我们民族凝聚力的宝贵资源,蕴藏的巨大美学价值,也是文学、影视艺术创作的源泉。
选择这一段历史作为创作题材并不奇怪,但是用一根主线把这段历史串起来作全景式、史诗般的艺术再现,却是一个巨大挑战。在众多事件中,《走向共和》理出了“找出路”、“建立共和制度”这一主线,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取舍和强调,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深刻反思。它敢去碰一碰这个“大家伙”,就是一次艺术史上的突破。
敢有这样的视角
曾几何时,“还原历史”是历史学家们毕生追求的目标。然而,这却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因为,即使你掌握了最全面的史料,也无法消除你头脑中的先见,“一切历史都是心史”、“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任何人都会用自己当下的视角去看待历史、理解历史。
对于一部历史题材的电视剧来说,它的“好”与“坏”并不在于它是否最大限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而在于它是否能够让观众觉得这段历史真实、精彩、有意义、有价值。
从前有一些简单而又枯燥的“正剧”,时下又有很多天花乱坠的“戏说”。但《走向共和》走出了另外一条路。《走向共和》摆出了一种崭新的视角:它既不复制和重现历史,也不对历史人物再行道德评判;既不是单为某一历史事件洗出一段光彩,也不纯为某一历史人物洗出一种清白。一群历史人物在人文观照的全新视点中被鲜活地还原,他们以活着的姿态,站着进入人类历史,特别是人类的思想史,并将因此而引发今天的人们全新的震荡和反思。
《走向共和》寻找一条顺乎历史发展轨迹、符合历史逻辑,并适合最大多数人民利益和要求的政治出路为主题,重组史学界已近廓清的历史事件,以精湛的电视剧艺术表达为载体,以人文姿态展开对民族生存境遇的深入思考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走向共和》所反映的历史有着很强的真实感,从细节、情节到人物,在历史真实上,这部剧如同一部中国近代史的教科书。而这本教科书又不是那么枯燥,每一个看过该剧的观众都能为之震撼。这个剧并不拘泥于很多细节上的历史真实,而在整体把握上,它能够合理地理出符合人物身份的心路历程,让观众感受到人物的真实。
敢演这样的人物
人们曾经不断批判影视作品创作中的“脸谱化”,反复批判的结果不是清除了“脸谱化”,而是脸谱由单纯的“好人”、“坏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一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始终能够让观众一眼就做出判断。“因为李鸿章这个人物在历史上有结论,但是如果只是按这个结论来演的话,我没法演。比如说这个人是坏蛋,坏蛋怎么演,坏蛋也是人。说这个人是英雄,英雄怎么演,英雄也是人。我们写剧本,一直到我们创作上,一直遵循‘历史的真实,人物的多面’这一条,才会可信。”———李鸿章饰演者王冰说。
慈禧、李鸿章历来被视做暴君、卖国贼之流,之前没有人敢越雷池一步。《走向共和》第一次把这样的历史人物阐释为有血有肉、有情有感、在民族命运和个人命运之间做出权衡的政治家面目。
1986年有部电影叫做《血战台儿庄》,被评论界认为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因为它第一次告诉当代的观众,在抗日战场上死拼日本鬼子的并不是只有八路军。如今的《走向共和》也是第一次告诉现在的观众,那段历史是民族的痛史,也孕育出了民族的希望,那段历史中的很多人,包括皇帝太后、王公贵族也一样在为中华民族苦苦地寻找着出路。他们之所以被后人视做“正”或“反”,更多地是由于他们的观念、做法,而非人品。深圳商报记者陈湘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