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首次表现“性骚扰”的电视剧《女人不再沉默》日前已在北京台开播。该剧在上海、重庆、沈阳、长沙等地创下了高收视率。该剧由李幼斌、侯天来、娟子、涓子等一些有着较深话剧功底的演员担纲主演,长春电影制片厂资深导演刘二威执导。由于该剧是首次把社会普遍存在却又难以启齿的“性骚扰”现象搬上荧屏,使其题材具有相当的敏感性和关注度,因而该据自拍摄到审批也经历了一波三折的过程。昨日,记者针对该剧的创作及有关话题,对主创、专家进行了采访。
-导演刘二威:要真实不要低级
长春电影制片厂最年轻的一级导演刘二威近两年把创作眼光投向社会热点现象,先是投拍这部在各地方台热播的《女人不再沉默》,眼下又在青岛投拍根据轰动全国的“通化串子案”等改编的《多想靠近你》。刘二威说选择社会热点现象,是想引发一些社会舆论,然而越是反映敏感问题的电视作品,其尺度就越难把握。
该剧曾因有露骨的性骚扰语言和行为,并且充斥了类似“变态”、“强奸”等敏感词语,部分画面还牵涉到未成年人,在播出前被要求删改。对此导演刘二威表示,因为是反映深层次和敏感的社会问题,因此一是要客观真实,二是在性表现方面要防止低级。而国家广电总局还专门把这个电视剧调上审查,经过谨慎的把握和精确的修改,既保留了反对“性骚扰”的积极意义,同时调整了其中小部分的过于暴露的戏份。据了解,由于是首部探讨“性骚扰”问题的电视剧,该剧在刻画人物的病态心理方面借用了很多西方电影的手段,使人物性格更加细腻。
刘二威认为,“性骚扰”是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但由于目前还没有对这样的一种行为进行法律化的约束,加上传统思想中女性对“性骚扰”不愿意公开的心理,中国女性在这个问题上受害的程度和广度都非常大,因此拍摄这样的一部电视剧,是希望国内尽早制定针对“性骚扰”的相关法律条文。
-“受害者”涓子:忍让就等于纵容
扮演受到“性骚扰”的女大学生苏静的涓子,从一个女性的角度,把苏静一开始忍气吞声到最后毅然决然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心路历程刻画得细致入微。涓子认为这部作品是给女性一个反思的过程,“苏静单纯热情,起初她受到上司赏识时,她的丈夫、朋友甚至自己都认为是缘于她出色的工作能力,而当她发现上司另有企图时,她不敢告诉小心眼的丈夫,想举报却感到难以启齿。她的心理非常压抑,既憎恨又畏惧,肇事者正是抓住她的软弱心理而得寸进尺。”涓子认为女性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生活中很多女性以为忍让就可以保护自己,其实态度的不果断等于纵容对方的行为。”涓子提到该片在外地热播时,有一位白领女性打电话说她曾受到上司的骚扰,精神一度非常压抑,看到这部电视剧时有了勇气去面对困境。涓子说:“这部电视剧肯定不能帮助人们解决具体问题,但它帮助受害者、旁观者以一个正确态度去看待这个现象。”
-“肇事者”侯天来:病态心理是根源
尽管剧中名角大腕不少,但出演“性骚扰者”的演员侯天来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观众评价他是剧中最出彩儿的一个。由于这个反面人物形象引起了很多女性的憎恨,侯天来与《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的冯远征是“同病相怜”。为了不因表演而招致恶名,侯天来竟在演员表中署名为“后天来”,他说:“我出演这个角色非常不情愿,‘性骚扰者’在荧屏上是非常陌生的形象,自己算是自毁形象了。”侯天来说在把握“性骚扰者”的病态心理时,要认识这种现象的本质原因,这种心理往往是一些恶习的延伸,比如把女人当做玩偶等不良心态造成的。这些人或者自己并没有意识到有越轨行为,或者利用受害者懦弱的心理,对这些人应该在心理上加以医治,在法律上有相应的惩罚。
相关链接
法律界人士说“性骚扰”
李旭(法学院毕业生):“性骚扰”官司中,受害者的胜诉几率非常低,主要原因在于调查取证工作非常困难,受害者往往很难找到物证、人证来证明自己的指控,因而起诉后就不了了之了,同时在打官司的过程中对自己的精神伤害更加严重,这也是为什么“性骚扰”现象这么普遍存在的重要原因。
“性骚扰”在任何国家都是棘手问题,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美国曾有一个“性骚扰”案例非常轰动,受害者胜诉,得到8000美元的赔偿,但那个案子也打了很长时间。在国内关于“性骚扰”的案例也有过,但基本上没有成功的案例。除了法律的约束外,加强社会道德规范、社会舆论的影响都有抑制这种现象的作用。
陈晓文(律师):这部电视剧在外省播时出,我曾看过一部分,里面李幼斌饰演律师,剧中他的妻子被强奸、女儿也被“性骚扰”,而他一再要求自己的妻子和女儿为自己讨回权益,把肇事者告上法庭,最后他的劝说终于使得一直有顾虑的妻子和女儿走上了法庭。自然这是电视剧的情节,而从法律的角度分析,实施“性骚扰”的人最后并非全因为“性骚扰”一项罪名成立而入狱,在剧中所举“性骚扰”的证据并不能置其于死地,而他的罪名中“杀人、行贿”等才是关键,这也正说明,目前国内关于“性骚扰”方面的立法还不完善,这种犯罪又不像强奸、猥亵等犯罪那么严重,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所以打这种官司,律师往往无从下手,不能对“性骚扰”者加以严惩。文/本报记者李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