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张黎新浪谈《走向共和》(1)--用丰满的形象描绘历史
网友:请二位说一下最近的计划,接下来有哪些片子?
盛和煜::我自己同时还有几部大的电视片,基本上和我原来的合作者合作,就是刘文武、罗浩,我现在个人已经回到湖南电视台,手头还有单位的电视剧任务要完成,我本人
是做舞台剧的,北京京剧院还有个大动作,就是弄一本京剧《梅兰芳》,我现在也在做这个事儿。
张黎:我现在正在拍摄《军人机密》,是写军人的生活和情感。
网友:我看丁未政潮一段与历史差异比较大,请问瞿鸿机这个人物您想怎么表现,他是什么性格的人物?
盛和煜::这段是另一位编委张建伟老师写的。
网友:请问张导,我不知道人民群众在您心中是什么样的位置?《走向共和》这部剧是否站在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的唯物历史观的立场上?你们这样歌颂晚清的腐朽统治者,对得起饱受苦难的群众吗?这不是儿戏问题,而是基本的立场问题。
张黎:首先我们对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观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任何一个历史的变迁和进程是由诸方面因素组成的,用恩格斯的话来说是力的四边形,就是合力组成的。我们一定要把这部戏放在当时中华民族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来看。任何一个历史的改变必须要有先行者,比如孙中山就是这个历史的先行者,他代表了当时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最先进的思潮,所以我们并没有脱离那个时候的人民群众。
主持人:您认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比如说没有孙中山,也没有袁世凯,历史是不是还会发展到现在这样呢?
张黎:当然,当没有英雄的时候,造也要造出一个来,因为一个民族在危难的时候是需要英雄的,没有英雄的时代是一个可悲的时代。
网友:盛老师,您在写这部巨作时,在揭示主题和刻划人物上,思想有顾虑吗?
盛和煜::开始有顾虑,后来没有顾虑因为有两点,第一,接触了大量的史料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再经过自己的思考,就觉得不应该有顾虑。第二,我觉得我们民主进程进行到今天,我一直是搞戏的,对发展的过程很清楚,也就没有顾虑了。
网友:在拍摄过程中,请问有多少专家在挑错、指导,都是什么方面的?
张黎:有很多历史专家参加了我们的审片,在审片时给我们纠出了许多原则性的错误。
网友:有些地方实在外行的很,比如所有出现京剧的地方,演翠喜的简直是丢人。
张黎:我非常感谢这位网友能够看出当时是没有女性扮演旦角的,这是我们的失误。
主持人:我知道《走向共和》还在新浪网上举办了“有奖挑错”栏目,请问您是怎么想到的?
张黎:这是制片人做的。
主持人:那您是怎么看这个活动的?
张黎:我觉得挺好的,因为一个历史剧不可能面面俱到没有任何错误,我们非常高兴观众能帮我们挑这么多错,包括错的语法、错的说法,希望他们每个人都能得奖。
网友:请问盛老师如何评价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的责任问题?
盛和煜::肯定是有负责任的,因为他是当事者,也是指挥者,但整个甲午战争的责任不应该由他来负,当时清朝的国事如此,即使是在某些战术上指挥得当,也不能挽救这场战争的失败。当时清朝的综合国力,当时的世界格局摆在那里,他根本不可能打赢这一场战争。
主持人:在我们以前的教育中,认为李鸿章签订的很多条约,比如马关条约,是一种卖国行为,请问您怎么看?
盛和煜::用今天的话说是类似于政府行为,政府行为就要由政府来承担责任,李鸿章只不过是执行者。
网友: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喜欢该剧的前半部分,但我在几年前也读过张建伟老师的五本《晚清历史报告》,我认为张老师的书和《走向共和》不是一个风格,请问您有没有感觉到?请问一部戏两个编剧是否会给整体风格带来不和谐的因素呢?
张黎:首先这部戏的编剧是一个工程,由一位编剧来完成长达60集的戏太累了,建伟的五本书《晚清历史报告》,作为一个历史报告和电视剧是完全不同的体裁,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所以表达内容也是不一样的,但观点是一致的。
网友:既然是《走向共和》,为什么不多演一些清末的腐败,道出“国之弱并非一人之病”这个问题?
盛和煜::清朝的腐败我们在这部片子里已经表现了很多,只是没有象以往的作品那样很概念的表现出来,举个例子,当时明治天皇一日只吃一餐,把自己的饭菜省给海军吃,反过来慈禧一顿要吃100多个菜,还说没法下筷子,这难道不能说明她的腐败吗?
网友:谢谢两位给了全国广大观众以科学的历史观,希望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也能秉持这种历史观,因为正确的历史观有利于中国走向世界,有利于中国统一,有利于解决矛盾,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是实事求是的原则。
张黎:言重了,因为我认为历史和历史剧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范畴,所以我认为我们的剧不可能在历史观上有多大的突破,我们只是利用各种丰满的形象来描述这段历史,观点没有什么太出新的地方。
盛和煜::我的意见和张导的意见一致。
网友:我觉得慈禧的小器和私心表现得太不够了,显得太有政治家风范了,我觉得不符合历史原型。
盛和煜::这个问题我已经回答了很多媒体的提问,慈禧首先是一个政治家,然后她是个女人,她的一切行为,她的残暴、专制都是为了维护大清王朝的最高利益,为了大清王朝的统治,如果没有这点的话,她身上很多的高雅的情绪都表现出来了,我并不认为她是个很小器的女人。
张黎:我来补充一下盛和煜的讲法,第一,谁说政治家就不小器,并且没有私心了;第二,她的私是最大的私,因为她的所有的私都是为了一姓君主、一姓天下,她把家里家外的人分得那么清楚,她认为国就是她们家的国,这不是私吗?
网友:我认为“瞿鸿机廉洁而守旧,袁世凯贪渎而革新”,请问您怎么看?
张黎:我认为这恰好是表达了两个人物的丰富和完整性,我同意这位网友的说法。
网友:我感觉剧中表现的孙中山不够稳重。听说据历史记载,孙文的脾气相当大,并不是象我们想象中的国父那样,请问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盛和煜::刚才张导在说孙中山的时候已经说到了这个问题,他成为国父是后来的事,甚至是他去世以后的事儿。任何一个人物,任何一个人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他的脾气大也好,他的不稳重也好,他是不稳重,脾气大,开始他这个人物出场的时候只是个年轻人,他有个发展的过程,你看到的不稳重大概是指这些地方。
网友:请问编剧,是否有参考唐浩明先生所著的《杨度》一书,我个人感觉有点情节相同?
盛和煜::没有,一点都没有。
网友:我很欣赏慈禧和光绪打鼓的那场戏,但是觉得稍稍有点过了,而且戏中有些地方节奏的确慢了点。
张黎:这个我们今后改正。
网友:关于光绪之死的内幕,是不是现在也没完全考证清楚?
张黎:这是清朝一大谜案,至今我们也不清楚他是怎么死的,但他死了是事实,而且恰巧死在慈禧之前。
网友:这部戏究竟是满清统治者心里的真实写照,还是用现代人的思想来解说晚清?
盛和煜::不是用现代人的思想,而是用现代人的视角,只能用现代人的视角,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在表现那段历史的时候,不可能不用自己的视角去看当时人物的生存状态。
主持人:请问张导,是什么初衷让您来拍《走向共和》这部戏的?
张黎:稍微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晚清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也是中国国力最弱的一段历史,也是让所有国人最不忍回首的一段历史,同时它也是我们这个民族最悲壮的一段历史。在这段时间里,这么多仁人志士起来找出路、想办法,这么富有魅力的历史,肯定是我们要拍电视剧的首选。
主持人:您觉得拍《走向共和》这部剧对于今天有什么意义?
张黎:我觉得共和制的出现在全球来说已经有200多年了,这个制度在我们来看无疑是一个较为合理的制度,它可能不是最好的,但可能是最合理的。我们今天生活在这个制度下,作为中国来说,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是有意义的。
网友:请盛老师做个评价,清末的立宪是真是假,如果没有后来的革命,是否有成功的可能?
盛和煜::清末的立宪不管它愿不愿意,立宪是真的。至于如果没有后来的革命,它是否会成功,历史上没有“如果”。
主持人:今天的聊天时间差不多了,最后请两位分别向新浪的各位网友说几句话。
盛和煜::还是那句话,非常感谢,也非常欣慰能有这么多人关注我们这部作品,我们今后一定继续努力。
主持人:我相信也是因为你们的作品有值得关注的地方,所以才会有这么多非常热情的网友。
张黎:谢谢各位网友,希望经过这种讨论,我们能够更加深理解这部戏的意义。对了,这部戏原来每天放两集,从现在开始每天三集,即在《晚间新闻》之后还播一集。
主持人:今天的聊天到此结束,非常感谢张黎导演和盛和煜老师的精彩回答,也非常感谢各位网友的踊跃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