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伟人有血有肉
孙中山是剧中惟一一个贯穿全剧的人物,本剧对孙中山的塑造没有如以前运用“高、大、全”的方式,而是对孙中山在历史风云中的成长、思想的变化进行了详实地记录,充分突出了伟人有血有肉的一面。同时,对孙中山为民族、为解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进行了特别描写,让人感动万千。
[演员表态]
提起中年演员马少骅,就会让人想起孙中山,因为他出演的“孙中山”形象最为引人注目,曾被“孙中山故居”和“广州大元帅府”的工作人员一致认为“海内外惟此一人最像孙中山”。
马少骅说:“能在这样一个优秀摄制组中出演这样一个令人振奋的角色,一直是我梦寐以求的。整个剧本我细细地读了好几遍,写得真的太好了。剧本里弘扬的历史观很令我兴奋,‘不以道德论英雄、以推动时代的进步论英雄、没有好人与坏人、只有先进和落后’等等,这些全新的历史观很令我兴奋。演了那么多年的孙中山,从1984年第一次演孙中山的追求‘形’到最近一次的追求‘神’,惟有这一次,我自己感觉不仅‘形’、‘神’兼备,‘气’也有了。这是我演孙中山的最好时机和最好状态。我感觉自己塑造孙中山的辉煌能在这部剧中得到实现。”
马少骅说:“这一次,我塑造一个另类的孙中山。孙中山是伟人,为后世敬仰。但孙中山也是常人,是情感极为丰富极为率真的有情之人,他也有失落也有疲倦的时候。孙中山一辈子都在不停地演说,不停地革命,不停地呼唤‘共和’。人前,他充满激情,人后,他也孤苦着凄凉着。我想,用我的心感受他的心,用他的思想填充我的思想,互为一体,彼此融合。这样,角色就活了。”
[观众感言]
之一:我被孙中山“天下为公”的气节所震撼,为他的真诚所感动。此人极具个人魅力,值得学习。
之二:孙中山的形象在剧中也有所突破。孙中山是个伟人,但这并不就意味着他就是一个完美的人物,剧中对他性情急躁、成全袁世凯以及和黄兴闹翻分道扬镳等,都有表现,是对以往的突破。在这部电视剧中,孙中山算是仅次于袁世凯的塑造较好的一个形象,比起以前的关于孙中山的影视作品来说是强出不少。
之三:孙中山先生的人品和政治见识是中国几千年没有人能与之比肩的。说他脾气暴躁也好,说他搞暗杀也好,但是诋毁他的人品的,在国民当中没有,在共产党中也没有。可以说他有“妇人之仁”,有美国人式的天真,但没有说他不是光明磊落,真正的天下为公!孙中山为国家可以牺牲自己,倾尽全力只为推翻中国几千年的帝制,几度权变,几度妥协,几度让出领导职权,都是为了这个大义。
[专家评点]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马勇:《走向共和》的真实还表现在对孙中山这样的伟人也不再是慷慨激昂、千篇一律的“脸谱化”塑造了,观众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孙中山,一个非常平民化的孙中山。按照历史上对孙中山的记载,他是一个性情非常丰富的人,能言善辩但有时又不讲道理,乱发脾气。在《走向共和》中已经尽了最大可能对他的多面性格进行了表现,再现了一个真实的伟人形象。
《走向共和》审片、历史学家雷颐:关于剧中的一些虚构成分,比如孙中山见过李鸿章、孙中山当街剪辫子等等,我和主创人员探讨过,他们跟我说作为电视剧,每集必须要有两个戏剧性冲突,这是电视的规则,没有冲突也要编。所以我希望大家还是把它当历史剧来看,不要当做真正的历史。
▲马少骅在《走向共和》中饰演的孙中山康有为:岂是一介狂徒
《走向共和》中的康有为狂放不羁,和从前的“完美形象”并不完全相同。《走》剧一方面体现了他绝境下的英勇精神,另一方面体现了他太过缺乏经验,不自量力。
康有为,誉满天下,而谤亦随至,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受争议的人物之一。他特殊的脾性令他常在公众注目之下,或受颂赞,或遭唾骂。
“(康有为)领袖欲至高。”———钱穆
“伯兄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康广仁“假使我们是戊戌那个时代的人,眼看见我国的国家被小小的日本打败了,打败了以后又要割地赔款,我们还不激昂慷慨想要救国吗?又假使我们就是那个时代的人,新知识新技术都没有,所能作的仅八股文章,所读过的书,仅中国的经史,我们救国方案还不是离不开我们的经典,免不了作些空泛而动听的文章?假使正在这个时候,我们中间出了一个人提出一个伟大的方案,既合乎古训,又适宜时局,其文章是我们所佩服的,其论调正合乎我们的胃口,那我们还不拥护他吗?康有为就是这时代中的这样的人。”———蒋廷黻
“一些与康氏接触过的同时代人抱怨道,他待人迹近傲慢和专横。”———[美]萧公权
以上是一些先贤、学者对于康有为的评价。而今,《走向共和》再次引起了人们对康有为及其所代表的维新派的关注,多数的评论是针对《走》剧是否对其进行了“矮化”。
[专家见解]
《走向共和》审片、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教授雷颐:在“走向共和”的历程中,维新运动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阶段、环节。使人难以理解的是,这部电视剧在肯定了洋务、主张共和的革命党的同时,却丑化、矮化维新派和支持维新的人物。
康有为是最重要的维新派人物,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此剧对康的个性张扬和爱财等等作了漫画式的表现,但对他许多精彩之处却故意回避。光绪皇帝早就想见康有为,但因为康的官品太低而只能让翁同?、李鸿章、荣禄等代为“召见”。他们问了许多尖锐的军国大事,康都有独特的见解,可说是“舌战群儒”。此事不需任何艺术加工,本身即是非常出彩的一段戏,但剧本创作人员却故意视而不见,惟恐康太“出色”。相反此剧着意表现康要杀一二个高官的简单激烈和在朝廷上力争“变服制”这类小事,使人感到康等维新派的可笑。
如光绪皇帝的师傅翁同?几乎是全力支持康有为,可以说,如果没有翁同?的鼎力推荐,光绪皇帝是很难那样器重康有为的。然而这部电剧却把翁塑造成一个“两面派”,表面上支持康,背后却封了维新派的强学会。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那一枝“笔锋常带感情”的如椽巨笔使全国舆情为之一变,甚至影响了从鲁迅、胡适直到毛泽东等一代人物。在此剧中梁氏的光芒和英姿全无,相反一直好像是个唯唯诺诺的“小学生”,完全被“矮化”,甚至在孙中山面前仍如小学生一般。
其实,如果正面表现改良与革命的思想争论,将使该剧更有思想深度。对维新派的丑化和矮化严重违背史实,表明作者对近代中国发展的基本线索缺乏应有的了解。可以说,这是这部电视剧最大的败笔,至为遗憾。
北大历史系教授房德邻: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是极其复杂的,与中国社会当时的环境息息相关,也与康有为认主不清、缺乏相当的政治经验、单纯依靠光绪皇帝,甚至想把皇帝和太后分开是息息相关的。但历史发展不是后人看清后再评价的,当时人有当时的想法做法。我们今天来看已发生的历史,免不了会发现一些历史人物所存在的局限性,也可以说所有的历史人物都具有局限性。但作为历史人物在当时的所做所为都是他在那种历史环境下所最应该采取的做法也是最为正确的做法。再回首看戊戌变法:从整个中国社会来看,当时最为紧要的就是制度的缺失与改革,这点康有为是看到了,而且提了出来。这就是康有为这个人最大的历史意义。
[观众感言]
初观《走》剧,觉其较历史客观地刻画了李鸿章、慈禧一班以往被贬透了的“罪魁”,甚是欣喜。然随着剧情的深入,人物的增替,其弊立现。少荃辈是平反了,然保守一派呢?进步保守者之别,在于观念,而非人品。此剧中凡稍有进步意识之人无不正气凛然,连配音之人的声音也是选那正派的一系。而守旧之人呢?说话无不阴阳怪气,配音之人亦是选那反派一系。进步之人的言论均是“革命经典”,保守之人言论却不见丝毫国学大成、纯以保全旧制来描写保守一派,肤浅甚矣。是故该剧非去脸谱、乃改脸谱也。我们总在犯一个错,在对一部分人客观的同时丢掉了对另一部分人的客观。余以为影视作品,尤其史剧,贵在叙述,切忌歌颂批判。凡以歌颂批判为主旨的,定失客观,必陷脸谱怪圈。作者:之四
▲孙宁在《走向共和》中出演康有为
“吾生信天命,自得大无畏。”———康有为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