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在被重读,观念在被匡正,由此引发的震荡和反思也在继续着……值该剧在全国热播之际,本刊记者电话采访了著名影视评论家、该剧顾问仲呈祥先生,他对《走向共和》的成功给予了高度评价。
历史题材重要一脉
历史题材是近年来影视剧创作的热点,形形色色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风格个性各异,褒贬得失不一,作为影视评论的专家,仲呈祥与记者交谈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影视剧创作与正确对待历史的关系。“我们过去学习历史,主要是通过书籍文化,读二十四史来了解,但是现在的青少年大量的是从银幕上荧屏上去了解历史,在这样一种国情条件下,如何利用这种现代化的大众艺术,去传播一种正确的历史观,通过艺术鉴赏的方式去提高民众的历史素养,就成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须知,一个不懂得自己民族历史的民族乃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因此,在中国电视剧的创作里面,历史题材的创作就成为重要的一脉。”
正是历史剧身上所肩负的“布道”之职,让人们不知不觉中产生了一种将历史剧等同于历史本身的错误认识,以为历史剧就该是历史本身。“我想我们在研究这种历史剧的时候,不能不进行分析,有的作品你不能给它赋予这种担子,比如《铁齿铜牙纪晓岚》,就不能苛求。这种主要靠戏说来编织的古装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剧。我曾强调过,古装戏是戏曲史上的概念,其美学基础是以虚代实;历史剧作为影视上的概念,其美学基础是艺术地还原、再现历史。它往往假历史之形,演今世之情,带有寓言色彩,主要功能在于娱乐,让大家得到一种情感的宣泄。
实事求是失事求似
但是像《走向共和》这样的作品,涉及的都是历史上的重要的真实人物,而且是重大事件,我们就要用一种科学的唯物史观和一种真正先进的美学观来要求它,来衡量它,就要按照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来规范它,这是对历史负责,对艺术负责,也是对当代观众负责。不着边际地‘戏说’历史,只能造成人们观念上的混乱。每个民族都应该珍视自己的历史。只有珍惜自己的历史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说到这里的时候,仲先生特别加强了自己的语气,我分明可以感受到他身上那股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大事不虚,那小事又该如何应对呢?仲呈祥认为:“郭沫若作为一代历史学家和历史剧作家,既写出过在学界影响深远的《十批判书》,又创作过一大批优秀的历史剧目,如《屈原》、《虎符》等。在他几十年的治学和创作生涯中,深谙历史与历史剧创作在思维方式上的本质不同。从而得出了八字经验——历史研究思维是“实事求是”,历史剧创作思维(即艺术思维)是“失事求似”。历史学家是发现历史,而历史剧作家是发展历史的精神。剧作家的任务是在把握住历史精神,而不必为历史事实所束缚,写剧本不是在考古和研究历史。比如郭沫若最有名的《屈原》这个历史剧,有一些重要情节就是跟历史不一致的。所以,历史剧创作应该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大事不虚,就必须坚持科学的唯物史观;小事不拘,就必须遵从审美创作的独特规律,展开艺术虚构和艺术想象的翅膀。历史学和艺术学是不能相互取代的,但又是互补生辉的。”
在仲呈祥先生看来:这部戏的创作者们以一种极其严谨的态度认真地学习历史、研究历史、感知历史,及时地吸取了历史学界特别是清史研究的新鲜思维成果,并且把这些新鲜思维成果消融到剧本审美创作的全过程,从而较准确地把握了历史精神和历史人物的基本脉络。在人文视角和历史视角相统一的独特观照下,历史地、审美地创造历史人物形象。准确的、符合历史的人物定位和历史框架,为该剧的成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历史品位美学品位
仲呈祥先生侃侃而谈,话题在不知不觉之间从《走向共和》延伸到近十几年我国电视剧创作中几部颇具影响力的清史剧。
“1986年的《努尔哈赤》是一部具有标志性影响力的作品。这是创作者们第一次把眼光投向了‘马背上的第一个皇帝’。努尔哈赤带领女真民族从弱小走向强胜,在当时正好契合了走出十年浩劫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希望国家走向强盛的心理需求。这部戏不仅展现了努尔哈赤作为一代天骄统一中国的宏图大志,更揭示了一个政治家与兄弟、妻妾、子女等多方面关系中透示出的人性的一面。既具史实,又有诗情。
“《雍正王朝》用一种大气的眼光打通历史与现实的通道,它的出现刚好契合了民众对于勤政廉政的呼唤,着眼于‘国策’之‘策’,显得大气。《康熙王朝》与之相比,缺乏大气,因为它更着眼于对‘权术’之‘术’的展示。《走向共和》则彻底运用了一种唯物史观,辩证地、全面地、审美地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雍正王朝》为了突出雍正的勤政、廉政,而有意无意地遮隐了其恶的一面,如‘文字狱’。
“但是《走向共和》则显得更为成熟、更为全面。它在审美地把握历史上实现的思维方式上的创新,具有极其重要的普遍意义,值得珍视。当然,它在‘度’的把握上有无尚待商榷之处,尤其是它在艺术地反映‘走向共和’这一艰难历史进程中广大民众的努力与奋斗方面的欠缺,都是可以批评的。但如果我们能够以宏大、宽广的胸怀接纳它,以沉稳、沉静的心态分析它,看它的新发现、新创造,一定能够有所收获。看完这部有思想的艺术与有艺术的思想较和谐统一的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这种吸引力和感召力是有指向性的,它把受众‘吸引’和‘感召’到作品的历史品位和美学品位上;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观赏性’,因为‘观赏性’是因人而异的,是受制于受众的不同的人生阅历、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的)的大戏,我们对历史与现实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刻!”(作者:陈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