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综述:《走向共和》主创作客新浪直面网友质疑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5月17日11:57  北京娱乐信报

  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以其对历史的崭新的表现视角和方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争论。本周该剧的编剧盛和煜、导演张黎、李鸿章的扮演者王冰、慈禧的扮演者吕中和袁世凯的扮演者孙淳等主创人员分别作客新浪网,与广大网友就大家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对话。

  编剧盛和煜、导演张黎:得失由时间检验

  网友:我有两点困惑。第一,怎么和我从小到大学的历史差别那么大呢?第二,需要把电视剧当成历史来看吗?

  盛和煜:我在写这个电视剧之前,也没有什么非常明确的目的,就是要和教科书不同,只是想表现这段历史。可是,当我阅读了大量的史料,结合了各项研究成果,我们创作班子思考和发现这段历史,包括历史人物的定位,并不是我们以往在教科书里所规定的那样,经过和大家研究、学习,最后就觉得这段历史应该是我笔下的这个样子。第二,我们这是个艺术创作,艺术创作不要把它和历史教科书等同起来,艺术作品最主要是关心人,关心人的生存状态,关心人的心理,关心人物的命运,这是我们艺术作品所要表现的,而不单是担负着教科书的任务。

  网友:我觉得光绪帝才是我们大家赞扬的清代最杰出的皇帝,虽然他的事业是失败的,但他应当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我们不应当以成败论英雄,请问您怎么看待这个时期的光绪?

  盛和煜:我们给这个时期的光绪定位的时候,再三强调我们是经过研究、思考,再有所需要的。《走向共和》中的光绪皇帝与以往人们看到的艺术作品中的光绪帝是不同的。他不是像以往那样的傀儡皇帝,那样毫无血性,我们在这里重要的是写出了他的想有所作为,也有血性,但是如果说他是清朝最杰出的皇帝,这点我还是有保留。

  网友:请问盛老师用多长时间写完这部剧本,像李鸿章这样的历史人物,您是依据什么来写的?

  盛和煜:从我接任务到写完用了三年半,就是从看书、讨论、研究用了三年。参考的书籍摞起来的高度有四米左右。主要的书像梁启超的《李鸿章传》、《剑桥晚清史》,北大黄德明教授的书我也读了,而且是重点读的,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网友:盛老师,您认为您是在为慈禧、李鸿章和袁世凯,包括晚清历史翻案吗?

  盛和煜:我开始就说过,而且一直这样说,我在写作过程中,没有为任何人翻案或平反的想法,更不会狂妄到要反历史的本来面目。我一直认为所谓的历史剧,只能给观众一种历史感、真实感,而不能有什么真实性,李鸿章、慈禧、袁世凯他们都是我笔下的人物,我不承担着史学的任务给谁翻案,而且我想任何一个史学家,甚至任何一种强大的力量,也不能给历史人物去翻案。

  网友:《走向共和》出场人物达130位,有没有比较偏爱哪一位?请您评价一下。

  张黎:我觉得孙中山这个角色是以往没有体现过的,这个人物是有他的发展过程的,他不是上来就是一个伟人,他是在反对帝制的过程中逐步成长为一个领袖,他是一个充满热情的人,我希望这位网友能把这部戏看完,我们将在42集以后的戏里表现孙中山的这些特点。

  关于慈禧,我们首先把她表现为一个政治家,尽管这个政治家当得不太好,但她还是政治家,第二才是女人。任何一位观众,当他看到一个女人能够统治国家达47年之久,她首先必须是一个政治家。

  关于李鸿章,我想我们没有对他做出比较新的评价,史学界近20年来对这个历史人物做出了重新的认识,我们对这个角色的塑造并没有超出这些史学研究的成果,我们只是更接近他的真实面貌而已。袁世凯是我个人特别喜欢的一个人物,他首先是一个大才,并且我对他的“窃国之论”也不以为然,首先“窃国”这两个字表现得并不科学,怎么能把国家给偷了呢?就扮演者孙淳来说,我觉得他的任务完成得非常好,他把人物的非常性和复杂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我们作为影视艺术者来说非常渴望达到的一个目的。

  王冰:李鸿章是多面的

  网友:你演的李鸿章如此出色,请问参考了哪些文献和史实研究成果?

  王冰:我是2001年9月份进这个组,比别的演员提前一个月进去,在那里准备了一些东西,包括这段历史和人物,另外我研究了张建伟的参考书、《李鸿章的从政艺术》、《李鸿章的处事艺术》,还有其他研究李鸿章的文章,大概10本书。

  网友:你怎么看慈禧和袁世凯这两个人物?

  王冰:我觉得慈禧是清朝末年一个封建的代表,但是她也想改变一些东西,她也想接受康梁新政,能够给朝廷一些变化,但是这个人毕竟是封建社会的代表,你要触动她利益的时候,改革到她自身的权利范围之内,她就不干了。

  袁世凯是个阴谋家,但是这个人最后想当皇帝,想搞君主立宪,毕竟比封建社会闭关自守好一点。另外,中国的警察制度是从他这儿开始的,虽说当时是为了糊弄八国联军,但是毕竟建立了警察制度,这应该是他的好的地方,做的一些事情,这个人本身评价他,包括李鸿章在内,他们都不是完人。

  网友:能不能分析一下,李鸿章这个人性格中的优点和缺点呢?

  王冰:这个人是多面性的,我觉得他内心矛盾很丰富,因为第一他不是满人,他在满人统治的社会步步高升,能够做到这样,这个人应该是很圆滑,这是他性格的一面。再一个,他能争取就争取,不能争取的就退一步,比如说慈禧让他去辅佐皇上去,他知道慈禧跟皇上有矛盾,他不干了,他撤了,愿意出国,这出国也是一个借口,但是他也出去了,这是他第二个性格老谋深算。第三个侧面是抗争,在那种复杂的,特别是一个摇摇欲坠的政府面前,他要争取很多人的支持。李鸿章有他的私心,他不贪污,但是他好名,不怎么好利。所以,当时李鸿章处境非常困难,他性格的另一方面是很严格,日本要开战,北洋水师出现比如说贪污、赌博、不守纪律等现象,他发现就杀一个,教育一个,所以他还是很有策略的,又很严格,保证了北洋水师一定的战斗力,但是毕竟他武器不行,设备不行,最后还是打败了,这是他另外一个侧面。

  吕中:我把慈禧人性化了

  网友:吕老师,在您心目中,真实的慈禧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吕中:我觉得慈禧的阅历首先说明她是一个有能力、有智慧,也很有头脑的女人,另外,我觉得她生活在清朝末年这样的忧患时代,并处于封建统治、家族统治的位置上,所以我觉得她还是一个政治家。

  网友:我很喜欢您演的慈禧,但我觉得您把她善良的一面表现得太多了,而对她奸诈狠毒的一面表现得太少,您认为呢?

  吕中:我不这么认为,我只不过把慈禧人性化了,她在封建社会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前提下,她把封建统治政权和亲情融合在一起,因此她很复杂,她有亲情的一面。亲情和善良不是一个概念。在用人上,为了维护封建的统治,慈禧要平衡一般统治阶级的班底,因此她很会笼络人心,很有统治者魅力,让人很信服。慈禧和光绪不单是统治者的关系,还有母子的亲情。在这部戏里,慈禧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和常人一样都具备,同时也是很有统治手段的政治家,我觉得不能用善良不善良解释这个问题。

  网友:您是如何理解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感情?

  吕中:我觉得慈禧和光绪的关系是相当复杂微妙的。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她也希望光绪能够成为一个按照慈禧封建意识,很好地统治清朝。于是当时让光绪独立历练,我认为慈禧是真心的,虽然他是抱来的。但她仍然不放心,因为长期以来有统治欲,虽然嘴里说着“不管不管,让皇上做主吧。”但她实际上还惦记着。但是一旦出现了“戊戌变法”,光绪危害了清朝的统治,特别是危害了慈禧统治的时候,她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她毫无感情的站出来,把权力通过“戊戌政变”夺回来。但是在夺回来的过程中,她感到对光绪的一种失望,对光绪一种母性的东西,所以她内心是非常复杂的、多面的。在西逃的时候,光绪一旦听到慈禧要被作为战犯第一名杀死的时候,他又站出来维护慈禧的利益,说“其他都可以答应,惟独这一条不答应”,慈禧又感觉到这真是她亲儿子。其实说到底,封建统治的特点就是政权和亲情融合在一起。

  孙淳:袁世凯这人不简单

  网友:拍摄《走向共和》之前你对袁世凯是怎样的看法,表演后是怎样的看法,能否说说这个期间您的思想变化过程?

  孙淳:刚开始,袁世凯给我的印象也是“窃国大盗”这四个字,在接演这个角色之前,我对近代史也知之甚少,但是,在拍摄《走向共和》的过程中,我慢慢的加深了对他的了解。通过看资料,我发现到在民国初年时,警察制度的建立、开办女子学堂、废除科举、对北洋实行新政等等都是袁世凯实行的。大凡历史上留有名气的人,不管是美名还是恶名,但这些人的功名心都特别强,可以说从一个人的角度,特别是一个男人的角度,大丈夫立足于社会,就是要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从这个角度来看,袁世凯可以说是一个奇男子、伟丈夫。

  网友:孙老师,袁世凯最为人诟病的就是在戊戌变法中告密,但史学界对此有不同看法,有人说袁当时确实是想帮助维新派,只不过看到维新派已然失败才投靠后党,因此不是投机钻营,而是审时度势,您对此有何看法?

  孙淳:我是这样看待袁世凯的。袁世凯这个人,融枪杆、政权、谋略、机遇为一身,枪杆是什么?枪杆就是执政的政治资本,谋略就是这个人每一次重大事件面前,都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这个人可以说是政治动物,在对事件的判断上,每一次能化险为夷,所谓机遇,每一次大的政治事件完了以后,他总能向政治舞台更接近一步,更接近政治前沿中心,呼风唤雨。信报记者张学军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