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走向共和》编剧张建伟:历史剧非历史研究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5月19日10:56  红网-潇湘晨报

  张建伟,男,《走向共和》编剧,有“中国第一记”之称,国内知名作家,国家“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近日就历史题材电视剧《走向共和》所引发的的系列话题接受了新浪观察专访。

  --《走向共和》在央视放映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创造了收视率的新高。但同时观众对《走向共和》中历史人物的处理方法也存在一定质疑。

  张建伟:《走向共和》的相关评论,我们了也在网上看了不少。首先感谢观众,观众们所说的话都是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从评论来看,引起了大家的争议,这是好事,说明调动了观众参与到剧情的情感,达到了我们的创作预期目的。我本来不是专业编剧,《走向共和》是我第一次参加编剧。说到关于历史人物的争议,之前我的想法其实和一般观众差不多。但真正当了编剧以后想法有所不同,更会以艺术的眼光来进行创作。《走向共和》是一出历史剧,但它毕竟还是个“剧”,这是它最主要的特性。我们的创作主要追求人物的历史真实与美学的统一。如果大家把《走向共和》主要当成电视剧来看,而不是当成历史研究资料来看,我想争议就会少一些。

  --《走向共和》里对许多重要历史人物的处理上都有细节虚构和加工,到底《走向共和》算不算得上是历史正剧?

  张建伟:《走向共和》肯定是历史正剧!但我们认为历史正剧不同于历史研究,它允许存在合理的虚构。在我刚进组时,导演就和我讲,要真实,要把这部剧写得像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教科书,但同时也要有趣,要让人为之震撼。我们说的真实是指历史真实、情节的真实。有趣主要指对细节的艺术处理了。但这里,普通观众对历史正剧的理解存在一个误区,就是说历史正剧一定要完全真实的反映历史研究。对此,我有一个比喻,也许不太适当,但能说明我们的观点。在历史剧中,历史事实就象墙上的一根钉子,而剧情就是这颗钉子上挂的一幅画,画是经过创作加工的历史画面。从创作者出发,他之前是在画历史,但后来会考虑一些个人艺术的东西。这二者是不相矛盾的。

  --李鸿章是《走向共和》中受观众评议最多的一个人物。许多人认为自己被李鸿章所感动,但也有不少人认为艺术创作稍微过了头,脱离了史实。

  张建伟:李鸿章是《走向共和》前半部的主角,主要由编剧盛和煜操刀。在李鸿章的人物创作上,主要把握了“忍辱负重”四个字!在国家风雨飘摇时,他作为主持国家外交内政的重臣,身上痛苦的成份比别的人更多。大家对他的指责主要是他两次签不平等条约。但我们觉得不能这样看,不是谁一签字就卖国了。所谓弱国无外交,换了谁去都一样,谁也都知道一签了就是千古骂名。对这个问题大家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更人性化的创作与虚构,我们经过反复讨论觉得这样可能更准确,也更能体现剧的主题意图,更符合历史人物本身。让观众觉得感动,从而融入到角色的内心我们就达到目的了。

  --《走向共和》把慈禧太后的定位是“清末女政治家”,许多观众表示不解。

  张建伟:对慈禧的定位有两点,一是清末女政治家,一是女人。慈禧太后能统治大清46年之久,首先因为她是政治家。如果不是政治家能做到这一点是不可思议的。另外一方面,我们定位她还是个女人,有很多女人的一面。她会把家里家外、宫里宫外,自己人非自己人分得很清楚。包括她和光绪的关系,包括她为了面子而同时向八国同时宣战。两方面一综合,慈禧这个人物变得容易理解了。

  --作为反映中国几千年历史上灾难最为深重、社会最为动荡、变革最为激烈的历史正剧,您认为《走向共和》对今天中国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张建伟:历史剧是否可以有现实意义?又有何现实意义?这是见仁见智的事。作为观众,可能一百个人有一百种不同的看法。作为创作人员,我们在完成创作以后更把问题留待观众思索。可以肯定的是,历史对现实是有较强现实意义的。所谓“以史为镜”。怎么样更好的富国强民,包括我在内的每一个人看后都会有新的体验和想法。我自己的感受:一定好好爱国,这个国家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为之热爱,付出热情的。另外光空谈爱国不行,更要有行动。通过学习别人的先进制度,进一步尊重科学技术,提高对人才的培养,我们就能达到富国强民的目标。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