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一套黄金档推出的每天两集的大制作《书香门第》一上档,据说收视率立马下跌。观众对该剧更是毁誉参半,甚至出现针锋相对的两种观点。
《书香门第》这部38集的电视连续剧以上个世纪80年代某北方大学经济系教授颜文德,在熬过了10年牢狱之灾后回到了自家的四合院开始,展示了他与子女、亲属、同事之间的家长里短、悲欢离合,全方位地反映了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知识分子崭新而曲折的生活和命
运。著名演员达式常、高明、雷恪生、何冰、吴越以及陈宝国和赵奎娥夫妇都在剧中有精彩表演。
《书》剧不是“高校里的《大宅门》”
对于《书香门第》收视率下跌的问题,记者询问了央视影视部主任汪国辉,他答道:《书》剧刚播出一周,收视结果还没出来呢。
汪国辉表示,中央台对播出的影视剧一向注重“三性”(艺术性、政治性和观赏性)统一,要求主题积极、健康、向上。在央视一套播出的剧集强调题材重大,同时兼顾多样化,像《走向共和》瞄准民国西风东渐的历史、《书香门第》则是聚焦当代知识分子生活,既有宏观与厚重的大主题,又有不同的时代特色。对有人认为《书香门第》是“高校里的《大宅门》”的赞誉,汪国辉说:“我不认同这个说法,其实该剧反映的是知识分子的生活与工作,它不仅反映文革那段历史,更偏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知识分子的新追求。在央视一套播出的电视剧,不能忽略其品位和格调问题。”
滕文骥用拍电影的手法拍《书》剧
《书香门第》是第四代电影导演滕文骥拍摄的第二部电视剧。他十年前拍摄的电视剧《北京深秋的故事》精致、流畅,运用了很多电影的手法,至今仍被圈内人津津乐道。
去年滕文骥本来要拍两部电影,但因故没能拍成,正好中央台把《书香门第》的剧本交到他手中,他一下子就被剧本吸引了:“上世纪80年代对于我来说非常熟悉,那是我创作最活跃的时期,很多知识分子都是我圈里的人,我对他们的生活状态很熟悉。我一直觉得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阶层,似乎倒霉的永远是他们。解放以后中国知识分子就不断受到磨难,但每次磨难过后他们还继续奋发图强,这种精神让我很感动。”
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景气使不少电影导演转向喧哗的电视圈,陈凯歌、周晓文、吴子牛、黄健中等都在电视业中一执牛耳。滕文骥坦言:“一部38集的《书香门第》相当于20部电影,但拍摄周期却几乎和一部电影相同。”滕文骥说,看电影与看电视剧不同,面对巨大的屏幕,观众很容易进入电影营造的气氛中,不会轻易离开;电视剧就不一样了,观众手中拿着一个遥控器,稍微觉得不好看就要换台,因此电视剧在情节上一定要吸引人。“前几年我拍的《北京深秋的故事》过于偏重人物,情节上没有制造悬念,该剧虽然在圈里反映很好,但是收视率并不理想,所以这次拍《书香门第》我就比较注重情节了。”
《书香门第》还注重电影手法在电视剧中的运用。滕文骥表示,拍摄中,光的运用和镜头的移动非常讲究。在拍摄之前他用了3个月的时间体验生活、看大量的材料,筹备工作做得非常认真。
观众评价不一观点针锋相对
《书香门第》播出后,观众评价毁誉参半,甚至出现针锋相对的两种观点。赞誉的声音认为“该剧平易、自然、流畅;反映知识分子家庭的生活很真实,人性演练有个性;情感纠葛吸引人;演员没有表演的痕迹等”。批评的声音则指出:“演员表演太假;剧情拖沓沉闷;生活细节出现明显漏洞”。
有网友指出:从打倒“四人帮”至今,中国社会经历了不少变革,但《书》剧没有很好的体现。有的观众认为,反映知识分子题材的电视剧应以社会的发展为基础,反映个人的生活轨迹和命运,而《书》剧发展的主线似乎更着重复杂的三角恋情。
更有观众挑出《书》剧的不少漏洞———开头部分颜璞喂馄饨给孩子吃,但喂了三次全是汤,还说“再吃一口”。上世纪80年代初,最时髦的穿着是牛仔喇叭裤,但韩雪穿的却是一条紧身的牛仔裤。还有不少观众对剧中演员的选择有异议,认为看惯高明的干部形象,很难接受他知识分子的形象;而何冰应该演那种有性格缺陷的小男人,似乎跟引领经济领域新观念的先锋人物格格不入。
对演员的挑选,滕文骥却很得意:“我选演员和一般观众的想法不一样,比如青年学者何璞大家都会认为是文绉绉的白面书生,我却找来了何冰这样反差比较大的演员。”对于特地邀请形象稳重而富有正气的高明和外形儒雅富有书卷气的达式常,扮演剧中主人公颜文德教授和校党委书记兼校长赵铁,滕文骥认为这可以使角色和演员之间形成反差与互补,“一说知识分子,大家都会想到找儒雅的演员,其实知识分子的形象也是多姿多彩的,他们是刚强的。”本报记者 庄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