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演员徐静蕾被称作“徐导”后,而立之年的黄磊也有了他第一部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似水年华》,这部电视剧即将在新改版后的央视八套中播出,它集中了亚太影后刘若英和突然得了金马、金像奖后走红的李心洁。黄磊得意地把选用李心洁归结于好运气
黄磊公司的宣传人员把《似水年华》归纳为一个新的电视剧种类——新文人剧,这部戏的灯光、服装、摄像全部是《桔子红了》和《人间四月天》的班底,黄磊也承认自己受了
那两部戏的导演李少红的很大影响。虽然《似水年华》中的硕士学历的主人公的文人气不能和徐志摩相比,但他和李少红所追求的都是一种刻意强调形式、不注重情节曲折性的怀旧式电视剧形态,这种电视剧突出的是所谓“淡淡的忧伤”。黄磊强调说:“忧伤不等于悲剧,就像剧中的两个主角最终分手不是悲剧,而是生活的常态,从初恋时就和一个人在一起一辈子现在反而是不正常的。”
曾经有记者质疑《桔子红了》是否形式大于内容和节奏过于缓慢,李少红不客气地反问:“你觉得这么多人关注这部戏,仅仅因为它像照片那么好看,而内容就是空洞?你认为可能吗?节奏在人的心中。什么叫节奏?它的定义越来越不确定,节奏的快慢缓急其实反映了观众对这部戏感受的多少。"
黄磊在面对同样的问题时坦率地告诉记者,因为个人爱好,他偏爱这种以情绪带动剧情的模式。黄磊诚实地说:“所谓‘新文人剧’是企宣创造出来的,我在拍的时候并没有具体想过它属于什么类型,但是如果归了类会比较好宣传。就像默默这个人物本来找的周迅,后来因为档期关系又换成李心洁,恰好她在拍完后得了奖,这当然对这部戏是很好的炒作。”在选择女主角时,黄磊在编剧本时就为她起名“英”,这种量身定做也是因为刘若英代表了一种格调和气质类型。
《似水年华》里的三个主人公:乌镇图书管理员黄磊、偶然来办发布会的台湾时装设计师刘若英和黄磊的青梅竹马李心洁,因为因缘际会,本来一见钟情的黄磊和刘若英并没有在一起,他还是回到了原点。这个一句话就可以讲完的故事居然要抻到20多集,很让人担心它能不能适应观众快节奏的收视习惯,依据调查,电视观众一般在一个节目上只停留8秒钟,如果这期间不能吸引他就会换台。黄磊表示,《似水年华》虽然情节不复杂,但并不缺乏戏剧冲突,他更在意的是细节表现。从他所描述的细节中,很容易划分出“新人文剧”的观众群——小资女青年。黄磊说,这个故事的发生地选择在水乡中最安静的乌镇。这个在拍摄时晚上空无一人,只有孤单路灯的小镇随着电视剧的播出必然挤满寻梦的小资。《似水年华》剧组在一个破败的旧宅院上重新建起一个书院,没有用普通的木头对联,而是挂着精致的竹制对联,因为“更艰难的竹刻能表明艰辛的快乐”,舍弃张艺谋式的大红灯笼,改用白灯笼上贴红剪纸。剧中人穿着现代的服装,却谈着古典爱情,里面是大量小情小调。
黄磊举例说,李心洁扮演的默默每天早上把酒当早饭,要吃酒酿冲蛋,她告诉别人早上喝酒是一种快乐,但当她得到黄磊扮演的文的爱情时,她戒了酒。在黄磊和写作班子的商量下,老套的一见钟情剧情被安排上一个“快乐的等待”的主题,虽然也有现代男女的速食爱情,主角在见面一周内就在酒店里幽会,但被刻意渲染的是超乎于肉体爱之上的灵魂之爱。男主角在小镇没有任何音讯地等了女主角整整两年,最终却因为一个小小的误会而放弃感情。
黄磊很怕为自己的作品划分观众群,他承认任何戏都是有观众群的,但划分后会有排他性。一开始,他决定为自己的30岁留下点纪念,决定以自己和朋友们的感情经历为蓝本。一般爱情故事主角都在20岁左右,黄磊却有意让人物处在不上不下的30岁,而且是很流行的姐弟恋,他认为30岁的人喜欢追忆,他们正处在人生的初秋,所以这部戏起初叫《初秋的年华》。
黄磊认为,新文人剧突出浪漫,更近似于童话。为了加强童话效果,他在剧中大量使用了用彩色铅笔一张张描出来的手绘动画,他说:“动画不是造假为真,而要造假以假。”
这种故事、场景的不真实感是新文人剧的长处,也可能是引起批评之处,李少红说,《橘子红了》“真实不真实并不重要,有没有生活依据也不重要”。黄磊也认为,别的戏不可能像他们这样注意形式,虽然电视剧的艺术性没办法和电影相比,但对于本来想把《似水年华》拍成电影的他来说,电影需要等待的时间太长,而电视剧的商业化运作会省很多麻烦。他在今年成立自己的影视公司的第二部戏《天一生水》,讲的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藏书楼天一阁的故事,接下来筹拍的《新夜半歌声》的故事原型还是张国荣那一版的宋丹萍。《三联生活周刊》总244期记者孟静2003-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