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郭宝昌编剧、导演的电视剧《大宅门》是央视的收视冠军,不仅在内地,甚至在港台地区乃至海外华人圈都有极佳的口碑。近来关于《大宅门》续集的消息越来越多地见诸媒体,记者昨日就此对郭宝昌进行了专访,郭宝昌透露自己这部心血力作充满时代风云变幻,同时延续爱国爱党爱民族的主题;故事继续围绕着主人公白景琦展开,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一直讲到文革。虽然他并没有透露之后是否会有第三部,但主人公还在,大家庭不散,改革开放之后的《大宅门》说不定已经在郭宝昌的策划中……
没得奖不妨最优秀
记者(以下简称记):《大宅门》播出后的火爆是你意料之中的吗?
郭宝昌(以下简称郭):应该说是情理之中。这是我几十年运作的戏,是我一生的心血,我很有把握。它决不是那种匆匆忙忙瞎凑合的戏,无论是在文学、艺术还是影视上,都应该是最优秀的。
记:但是它还是被金鹰奖拒之门外,有人认为收视率并不是衡量一部电视剧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你觉得收视率和获奖哪个更重要?
郭:观众最重要。好电视应该为他们所喜闻乐见。
记:很多影视作品很重视引导观众,《大宅门》是如何去引导观众的?
郭:我对观众没有引导。观众有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欣赏习惯,但是老中青三代都觉得《大宅门》中有可看性很强的东西,能受到不同启发。
记:很多中老年人喜欢看这样的电视剧,它对青少年有什么样的启发呢?
郭:强调个性!我觉得中国青少年儿童要从培养个性开始,不要让他们做一般化、平庸化的人。当然,这种个性应该是好的个性,不是讲偏执异类。
电视不比电影低
记:你曾说过花40年心血写了《大宅门》,那么写续集花了多长时间?是否延续前作的艺术风格?
郭:两者本来就是完整的,我一开始就准备写100集,所以艺术风格是一脉相承的。
记:为什么当初不考虑拍成电影而是拍电视剧?
郭:这么长的时间跨度,很难拍成电影:要拍电影的话最好搞一个人物,取一个历史时期。其实觉得电视艺术水准比电影低是一种误会,电视剧叙事更加充分,前段大家议论纷纷的《英雄》在叙事上就遭遇非议,这一点很多人也意识到了。
记:前40集斯琴高娃字正腔圆的京腔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到了香港播出的时候改为粤语,顿时逊色许多,你怎么看待方言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
郭:有地方特色也没什么不好,但是要为观众所接受还需要度,适中的度是最好的。香港版《大宅门》还是郑裕玲配的音呢(笑)。但是原版《大宅门》中的京腔,台湾香港的观众都喜欢,觉得有意思。
人物比衣服有看头
记:很多观众关心《大宅门》讲的是不是真人真事?
郭:我觉得这个问题太没必要探讨了,只要是讲一个好听的故事,观众喜欢就好了。否则我会很狼狈——非要去讲真人真事的话,大家会来讨论这个人是不是英雄,那个人是不是坏蛋……它只是电视剧,不是历史。
记:那续集的演员都定了吗?
郭:主要有陈宝国,蒋雯丽,江珊,刘蓓等。
记:在《大宅门》中“第五代”导演的友情客串,续集里还有吗?
郭:这个还没定呢。
记:从古装戏拍到现代戏,人物定装方面有何改变?前面的服装鲜艳好看,续集在上个世纪四十到六十年代,会不会比较灰头灰脑不太好看?毕竟故事主要发生在战争时期和文革时期。
郭:我们塑造的是人物而不是服装,人物会更有看头。至于灰头灰脑嘛……《激情燃烧的岁月》还不是一样,可是人物特好。本报记者周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