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的理想······
——20集电视连续剧《桃花源记》导演阐述
磐石
源起与主旨
公元1516年,英国首席大法官托马斯·莫尔在他极富天才的脑海里,充满想象力地为当时受苦受难的民众构想了一个平等理想的人间仙境,这就是对后来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的“乌托邦”。然而,这个高鼻子、蓝眼睛的大法官怎么也没想到在他出生一千多年前东方这片神秘的国土上,有一位闲云野鹤的诗人只用了一千余个汉字就做完了一个与他几乎同样的梦,这就是被后人称之为“东方乌托邦”的桃花源。
《桃花源记》一经问世,千年流转,历久弥新,唱和云集。不仅在文学界产生极大的影响,在思想界也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桃花源”或“世外桃源”已经成为人类理想社会的代名词。
郭沫若诗云——中国有诗人,当推屈与陶。这不只是郭老个人的感怀,更是我们全体文化人的心声。今天,我们将电视剧《桃花源记》搬上银屏,不是简单地拍摄一部电视剧,而是要为当下苍白的古装电视剧注入一股思想的血液,为物资社会人类日渐“沙化”的精神领域播下一片理想的绿洲。
风格与式样
题材决定一部作品的类型,而类型决定作品的风格。《桃》剧是国内第一部以人类理想社会为题材的影视作品,题材的别样,决定了《桃》剧将是一部风格极强的电视作品,我对它的定位是——清新、唯美、浪漫。
清新。本剧将突破单一“类型剧”在视觉上的单薄,从而集合多种类型剧——武侠剧(正义与邪恶的生死较量)、言情剧(非价值观念下的纯真爱情)、侦探剧(希区柯克式的戏剧构造)、风光片(唯美的田园风光)——的商业元素,为观众烹饪出一道全新的视觉大餐。
唯美。《桃》剧是一部反映人类理想社会的影视作品,唯美是本剧的终极主题。无论是美术置景,还是化妆服装,所有的一切创作思想与形态都必须以此为基点。
浪漫。陶公的《桃花源记》既有现实主义的色彩,又有浪漫主义的风格,可以说是一部杰出的浪漫现实主义作品。《桃》剧必须强化这一特性,做到在展现浪漫的同时不脱离现实,在表现现实的基础上不失去浪漫,浪漫与现实如影随形。
光影与画面
根据“两个世界”的构想,《桃》剧将由黑白和彩色两大部分构成。桃花源外为黑白,桃花源内为彩色,以表达“现实是残酷的,理想是美丽的”这一理念。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在创作剧本时就已经作好了铺垫(参见剧本)。当然,如果反差太大,也可使用冷色调与暖色调予以区分,这在后期制作时视情况而定。
在拍摄桃花源外的戏的时候,可采用纪实性的拍摄手法,多使用运动镜头,以表现桃花源外动荡、残酷的社会现实;在拍摄桃花源内的戏的时候,可借鉴MTV的拍摄手法,多使用静态画面(即使是运动镜头,也应做到舒缓,如平移、平摇等),达到画面空灵、唯美,具有形式感与对称美,充分表现桃花源内宁静、祥和、歌舞升平的美丽景象。
由于强调“两个世界”的反差,所以,桃花源外的光应凝重,偏暗,有一股阴郁之气。桃花源内的光应通透,明亮,层次感强,给人以阳光明媚的感觉。从而,拉开“两个世界”的距离,将桃花源内外的美与丑、善与恶,以镜头语言充分地表达出来。
美术与置景
陶公的《桃花源记》已经为我营造了一幅世外桃源的画卷,但在工业文明相当发达的今天,要按图索骥,寻找一处完全吻合“桃花源”意境的外景地已非易事,因此,美术与置景是本剧成功的关键。
桃花源是人间别境,是乐土,更是净土。复制桃花源,“度”要掌握得当——要保持其古朴清纯,人工化的痕迹不宜太重;要有生活气息,保持大自然的童贞和单纯动人的美。
在建筑风格上,除了保持一些秦风遗韵外,不应选择典型化建筑式样,也不应突出过重的年代感,否则,无法与“现实”拉开距离,也就失去了“理想”色彩。
《桃》剧的道具大多与农耕文明有关,诸如风车、水车、纺车、犁、粑、蓑衣、斗笠等,这些道具基本无须再造,只需去收集即可。能收到的道具应尽量去收集,只有收集不到的情况下,才去制作,即使是制作也要达到“乱真”的效果。因为,道具是“细节”,只有细节的真实才会有环境的真实,只有环境的真实才会有人物的真实。
化妆与服装
“世外桃源”不仅山美水美,人亦更美。除了在剧作上赋予人物的心灵美之外,外表美亦同样重要,化妆同样是这一场“美丽盛宴”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元素。
《桃》剧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部青春偶像剧,因为,剧中的主要角色,大多是十六、七岁至二十多岁少男少女。一是导演部门在演员选择上,要注意演员与角色年龄上的吻合——从他们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那份青春的蓬勃的朝气是用任何手段也制造不出来的;二是在人物的造型上,要充分强调他们的自然美、青春美和健康美,淡化脂粉,返朴归真。
关于桃花源内的服饰,陶公在《桃花源记》中有“悉如外人”的描述。这里的“外人”应指非晋时人,也就是说桃花源中之人,依然保持着秦时服饰。这在《桃源诗》中亦有补充——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为了表现“世外桃源”作为人类理想社会的先进性,我认为,《桃》剧中桃花源人的服饰应具有现代感。在创作《桃》剧时,我刻意赋予剧中人物许多现代观念,并让他们使用现代语言,也是基于这一考虑。
因此,桃花源内的服装要求古典与现代相融,传统与时尚结合,做到简约、流畅、明快,色彩感强,具有超凡脱俗之韵。质地应以麻棉与蚱蚕丝为主要面料。值得注意的是,桃花源内的服饰是劳动者的服饰,它的美是简约的美,而不是繁复的美,是朴实的美,而不是夸张的美。总之,这些服装是古装而非古装,是时装而非时装,它介于写实与写意之间。
武打设计与演员表演
严格的说,《桃》剧不是一部武打片,但武打在这里却起到了一个无法省略并不容忽视的作用——不仅是推动剧情的手段,更是表现主题的一个重要元素。《桃》剧的武打设计要充分体现一个“精”字,一是精练——武打的数量不在多,而一场打斗一定要有其合理的内涵和情节链。二是精致——,每一场打斗都要出彩,要工于设计,重在视觉的冲击力。
我的构想是,《桃》剧的武打分为两种类型,即桃花源内的武打是表演性的,唯美的,桃花源外的武打是对抗性的,唯实的。桃花源内的武打要打得美,打得飘逸,注重景与武打的和谐与统一。桃花源外的武打要打得激烈、打得残酷,以更好地表达“化剑为犁、仁者无敌”的主旨。
作为电视剧,演员是观众关注的焦点,因而一部电视剧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演员的表演。首先,表演要真实。《桃花源记》无疑是一个虚幻的故事,但是,越是虚幻的事故,越需要真实的表达。一个虚幻的故事,你只有当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才会产生真实的情感。其次,表演要有个性。根据剧本设定的人物个性,突出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做到个性鲜明。“个性的,就是最美的!”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它都是真理。同时,表演要有分寸。人物要有个性,必须夸张,而夸张则容易背离真实。因此,在表演时要注意掌握分寸。只有做到“真实是个性化的真实,个性是真实的个性”,才能达到二者的完美统一。
以上是关于拍摄《桃》剧的纲领性的构想,希望各部门据此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群策群力,将《桃》剧打造成我们心中最理想的状态。
最后,抄录一首陶公的《读山海经》诗,与大家共勉: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