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电视前沿 >正文
资料:电视剧《沃土》人物传记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03月29日14:28 新浪娱乐

  罗汉生

  男,四十八至五十一岁,留美农业博士,全国著名农业经济专家。

  中部某农业大省主管农业的省委副书记,下任省委书记的候选人之一。

体验佳能,获佳能大奖! 庆祝三星YEPP新品上市
首届网络通俗歌手大赛 LG寻宝 好运连连!

  家庭背景:

  农民的儿子,从小家境贫寒,尝尽了生活的艰辛。略懂文化的父亲,节衣缩食供他读书,指望他有一天跳出龙门。作为全家唯一的希望,罗汉生学习十分刻苦,成绩一直在学校名列前茅。文化大革命耽误了他的青春,使他在家务农近十年,可是他并没放弃自己的理想,坚持自学。77年恢复高考以来,本来以他的成绩可以就读清华、北大之类的名校,可是为了不给家里增添负担,罗汉生毅然选择了不花钱的农大。可以说罗汉生身上的平民意识与他的这一出身有很大关系。

  妻子卫琴,省城画院的专业画家。两人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错误,罗汉生作为一个学者专注事业、感情粗糙,这让渴望关爱和浪漫的卫琴很受不了。再加上两人都是性格极其倔强之人,所以裂痕越来越大,在本剧开始时他们维系了十三年的婚姻已到了破裂的关头。

  儿子罗小亮,十二岁,因为父母忙于各自的事业无暇照顾他,加上外婆的过份溺爱,成了“问题少年”,这让罗汉生十分内疚,所幸儿子后来成为他与蒋长林之女、教师蒋苇产生爱情的重要契机。

  性格特点及工作背景:

  这是一个才华出众的人。三十二岁获农学硕士学位、三十四岁获美国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三十五岁就因业绩出众被破格提升为教授。他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性格特征,都是可以由他农民的出身和学者的背景找到“原型”―――唯民、唯实(真理)。

  作为中国的知识分子,罗汉生同样也抱有“学而优则士”的思想―――渴望有一个更大的事业平台让他施展全部的才华为生活在贫困中的百姓(特别是最底层的农民)服务。他三十九岁当上了农大的副校长,四十三岁当上了副省级的农大校长。作为全国的农业专家他理所当然地成为了E省这个农业大省的政府智囊,并颇得省委书记贺立斌的赏识和重用。

  这是一个新型的官场人物或者说是一个官场的“另类”。他不唯上,而唯实、唯民,具有独立的人格和思考。他的出身背景决定他绝不情愿做一个“碌碌无为”的庸官。

  一生都追求完美,生性倔强,做事百折不挠、从不轻易放弃。在一个需要不断违心和妥协的官场体制中,罗汉生毫不妥协。他的这一官场行为方式被很多人视为“政治上不成熟”(就连开明的贺立斌也对他不大放心),理所当然会触犯体制内官员的利益并遭到封元一和马明之流的嫉恨。

  在常人看来罗汉生的“犯上”和唯实、唯民已经到了迂腐的地步:他把在省城过着舒适生活的岳父蒋长林请到峡口而“害的”蒋长林卷入到大坝的阴谋中,罗汉生面对着自己的岳父也毫不留情,致使蒋长林在重压之下自杀身亡,妻子蒋苇愤而离家出走,罗汉生面临“众叛亲离”的境地;更有甚者为了查清大坝事件的真相他不惜把矛头对准竭力保护他、重用他的“恩师”省委书记贺立斌,以使他的仕途岌岌可危。也许罗汉生本人也想像不到改革会付出这么大的代价,他不是不近人情之辈而实在是民意难违(小平同志不是说过:创办特区就是要杀出一条血路,摸索出经验。罗汉生在政治体制改革中深深地体会到了其中的难度。)在他处在危机和漩涡中痛苦万分之时,他会拿出专业书籍翻翻,在浩瀚的学海中寻求慰藉。他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勇气象堂吉科德般拿起长矛冲向风车,除了他唯实、唯民的做人原则外,恐怕跟他没把官看得那么重有关。他经常想大不了我还回去当我的教授。

  作为改造体制(或曰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者,罗汉生的形象有一定的理想色彩,但正因为中国的官场有了象罗汉生这样的官员,中国的改革才有了成功的希望!同时罗汉生的出现也是符合当前中国政界专家治国的的理念。

  影响他的重大事件:

  一下峡口改革失败,成为他事业上的第一个“滑铁卢”。这让一贯顺风顺水的罗汉生格外痛苦,迫使他开始重新认识体制改革的难度。“知耻后勇”!

  与卫琴离婚。伴随着事业的“失败”,情感的打击接踵而来,尽管他知道两人的婚姻已走到了尽头,但还是难以接受这个现实。更令他尴尬的是他后来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和得力助手竟然是卫琴的丈夫。

  与蒋苇结婚。蒋苇的善解人意使他开始反思自已的情感并开始理解卫琴当初的举动。可以说蒋苇帮助了罗汉生在情感上的“成长”。

  蒋长林之死。这是罗汉生一生都难以原谅自已的事,是他心中永恒的痛。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蒋长林是因为他而死!

  公然与“恩师”省委书记贺立斌作对。尽管他明白贺立斌是因为保护自己而掩盖大坝的真相,可是他还是难以苟同贺立斌的政治智慧和手段(“只要目的崇高,手段卑鄙与否不重要”),他认为“手段的卑鄙,目的也会是卑鄙的”。他和贺立斌的冲突实际上是新旧两种政治理念的冲突。

  贺立赋

  男,六十一至六十四岁,中部某农业大省省委书记。

  家庭背景:

  父母皆为农民,他很小就逃出家乡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是党把他从一个放牛娃培养成手握一方的封疆大吏,因此贺立斌对党、对百姓有着极深厚的感情。

  妻子是他工作的同事,为了他的事业把家庭的重担全部担在自己身上,十年前已退休在家。他们老两口的感情在整个省委大院是有口皆碑的。

  大女儿贺红,三十二岁,曾经是贺立斌的掌上明珠。为了贺红的婚事,贺立斌没少费心,他不愿意大女儿与一个比她小两岁的平庸之辈谈恋爱,而做主牵线将贺红嫁给了罗汉生留美的同学,现农大教授郭立明。他的这一干涉导致了大女儿婚姻的不幸,贺立斌为此深深内疚,并和老伴发誓绝不再干涉二女儿的婚姻自由。

  二女儿贺凡,二十五岁,E省党报记者,对目前政体和改革抱有激进的看法,常与贺立斌发生“政见”上的冲突。工作上有冲劲但不成熟,易被别有用心的政客利用。贺立斌在发现贺凡在与胡志东交往时,违背了自己誓言,又一次干涉了儿女的婚姻自由。

  性格特点和工作背景:

  贺立斌在E省前后工作了近三十年,对该省有深厚的感情。他为政八年,将一个基础落后、工业不发达的省份带上了一个台阶,功不可没。

  这是一个责任感、使命感极强的人,和罗汉生一样追求完美,从不满足。在他政治生涯最后的三年里,他深为长期滞后的农业问题得不到突破性的进展而着急和担忧。他尝试过很多的办法,如借鉴东部沿海的经验大搞乡镇企业,失败后又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搞“富民工程”,这些举措本意是好的但最后都由于“运动式”的遍地开花而不得其果。各乡、各村弄了不少小制革厂、小采石场等大多支持不了几个月就“寿终正寝”了,在没有市场、没有技术力量、缺乏资金的E省盲目照搬东部沿海经验谈何容易?!

  失败认输这不是贺立斌的性格,恰恰相反他是一个十分自信的人。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他领导农民包产到户所取得的政绩,让全省的干部都十分相信他,这更助长了贺立斌的自信。这种自信甚至表现在他对儿女婚姻的干涉上。他听从了封元一关于发展高科技和重工业提升全省的经济发展速度的想法,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战略。他认为农业问题只有在发展中逐步得以解决,只要高科技产业这个火车头全速前进,全省的其他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作为官场体制中支配一切的绝对“权威”,贺立斌有着难得的自省和胸怀。在本剧开始时,他已经对在落后地区跳过农业和传统产业而一步进入到高科技的战略发生了怀疑,但是签于前几年决策冲动的作法,他需要有一个人为全省农业的出路探索出一条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他明白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动体制。罗汉生无疑就是最合适的人选,他无私、无畏,有知识、有文化,最关键的是罗汉生没有染上官场的毛病,象一股清新的空气,可以一扫颓气。

  作为富有政治经验的政治家,贺立斌具有足够的耐性和政治智慧。一下峡口,罗汉生没有起到奇兵的作用,贺立斌深深痛苦,他也同其他人一样认为罗汉生的“滑铁卢”是因为他不成熟,所以他同意了罗汉生的请求把他放到了峡西市,想让罗汉生在基层好好摔打摔打。在做出重新起用罗汉生的决定时,他将自己的秘书派给了他,让秘书老周教罗汉生如何做官。贺立斌的用意还是想让罗汉生尽快适应官场,要有所谓的政治智慧。

  罗汉生的有所作为和封元一的沉稳、老练让贺立斌在两者之间游弋不定,他考察着这两个E省未来父母官的候选人,并逐步认清封元一的本质,认定罗汉生是开创全省未来新局面的最佳人选。从这一刻起,贺立斌决定保护罗汉生,甚至为了E省的未来搭上自己的政治生命,冒着身败名裂的风险也在所不惜。

  罗汉生的不“领情”和书生气,深深地刺伤了贺立斌的心。他甚至想到自己为了这个如此没有“政治智慧”的人,自己付出这么多是否值得?他万万没想到自己苦心倡导的“唯实、唯民”的为官之道,会变成一把利剑狠狠地刺向了自己,革命革到自己头上他该怎么办?最后在罗汉生众叛亲离的危机时刻,他还是战胜自我向中央推荐了罗汉生,把所有的责任拦到了自己身上。贺立斌以前可能做梦都没想到,自己的政治生涯会以向组织上写请求处分的报告而结束,这一刻他落泪了。

  贺立斌是一个官场体制中的开明人士,他知道体制的积弊已深非下猛药不可,可是一旦罗汉生的改革要影响到全省的稳定大局他又犹豫了。起用罗汉生对贺立斌何尝不是一着险棋,最终他还是接纳和推荐了这样一个把他砍得“血淋淋”的人,人类胸怀之大概莫如此!他以自己的牺牲换来体制的新生,其行为既悲壮又令人可亲可敬!

  影响他的重大事件:

  罗汉生一下峡口的“滑铁卢”,使他从峡口打开全省农业问题突破口的初衷告吹,也坚定了罗汉生在贺立斌心目中政治上不成熟的印象。

  德隆镇“假典型”事件,贺立斌依照官场的一贯做法将坏事变成了好事,以此为契机,贺立斌做出了改变高科技战略重点发展农业的决定。实行了全省经济战略的转移,并初步认定罗汉生作为接班人,从而使全省经济工作步入了正轨。

  大坝事件对贺立斌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他扣心自问老天为什么对他贺立斌、对E省这么不公平。E省的农业刚刚有点起色,好不容易出了一个罗汉生这样的好接班人,可是大坝的坍塌却要改变这一切。倔强的贺立斌做出了牺牲自己的决定。

  大女儿贺红的离婚,使贺立斌深深内疚,他没想到一贯正确的他一念之差造成了女儿的不幸。

  封元一

  男,五十七至六十岁,中部某农业大省长,下任省委书记的候选人之一。

  家庭背景:

  出身农民家庭,家里有二十几亩地,家境比一般的农户要好。精明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送他到县城读书,封元一也很争气,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父亲从小给他灌输的出人头地的思想对他一生影响极大,因此封元一从小时候就养成了精于算计、争强好胜、从不服输的秉性。

  妻子是他在文革中下放工厂的普通工人,出身好,但两人并没有真感情。八十年代末,妻子所在工厂搞改革,封元一主动要求妻子下岗,给贺立斌极好的印象,这对封元一就任省长起了很大作用。可以说妻子一直是他可资利用的一个砝码,结婚时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

  儿子封小元,二十九岁,一个普通的大学老师。封元一为树立清廉严明的政治形象,对儿子、对妻子要求很严,从没给予丝毫照顾。他一次次阻止儿子下海经商,不惜伤害父子的感情,他的这一做法为他赢得了“清官”的美誉。

  性格特点和工作背景:

  从传统官场体制的标准看封元一是个十分难得的人材―――他政治上成熟,从不喜形于色,执行省里的经济战略十分坚决、显示了非凡的领导才能而又能“服从”大局不断地妥协。如果说妥协(唯上)是政治家的行为艺术的话,封元一做得十分到位。再加上他又能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不好财、不贪色,这些显而易见的优点不能不让贺立斌在选择接班人时把目光放在他身上。

  可是在骨子里,封元一是一个崇尚权利,把官看得重于一切的人。多年基层工作的经验告诉他,在这个体制中只有得到了权利即一把手的位置才可以拥有真正的支配权。为此他苦心经营、精于算计,就是为了爬上省委书记这个全省至高无上的位置。

  封元一当然是个极有能力的领导,否则他就不会被贺立斌看中而当上E省的省长。封元一是一步步靠实干从乡干部到县、至市而省,一个台阶接一个台阶上来的。他的仕途经历比起罗汉生要坎坷的多,所以他多少有些瞧不起罗汉生,表面上恭维罗汉生是专家治省,心底里却认为罗汉生是“书生造反十年不成”。让一个根本没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人动体制,这不是要弄得天下大乱吗?

  对于贺立斌起用罗汉生这个“奇兵”,封元一有苦难言。作为多年的政治老手他当然明白贺立斌的用意,可是他不认为自己参与制定并为之奋斗了三年的发展高科技带动农业的战略有什么错误。这就是他与贺立斌的区别,贺立斌能自省而封元一却缺乏这种精神和气量。

  本剧一开始,实际上在他和贺立斌之间已经有了分歧:是坚持省里原来不切实际的战略还是做出调整?只不过这种分歧因为封元一的城府和贺立斌的游弋还没有公开化。封元一还没有蠢到一上来就和顶头上司公然对抗的地步,他一面假装支持罗汉生的工作一面等待着时机。他了解第一书记的秉性:稳定压倒一切,当罗汉生的改革一旦影响了全省稳定的大局贺立斌也不会容忍罗汉生“蛮干”。果然,象他预料的一样“书生就是书生”,罗汉生在峡口弄出的“乱子”,连贺立斌也难以承受了,这时封元一不失时机地刺出了要命的一剑。他不希望罗汉生成功不是因为把罗汉生当成政敌,而是罗汉生的成功就意味着对自己过去几年辛勤劳动的否定。封元一承受不了这个打击,特别是贺立斌还有三年就要离退自己面临政治生涯顶峰的前夕,他更不愿意要对这些年E省农业长期徘徊不前的事实负责,这个罪责他背不起也不能背,所以他把与贺立斌和罗汉生的较量定位为党内的“路线斗争”。

  为了证明自己正确,他迫切希望在峡口能树立一个典型,不但给全省一个榜样,更关键的是令已经动摇了的贺立斌再重新对自己恢复信心。封元一在峡口工作了近二十年,峡口可以说是他政治生命的“根据地”,他的仕途就是因为在峡口创下了一个又一个“经验”而平步青云的。再加上峡口市的市长马明当过他的秘书,是他最为信赖的干部,因此他对自己在峡口的成功毫不怀疑。为了强行推行既定的政策,他把权利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的格言是:动干部的力度,就是经济发展的强度。在这种“高压”下,下面的干部为了完成省里的任务,保住乌纱帽,被逼“造假”―――这就是德隆镇事件的直接动因。

  然而,峡口德隆镇的“造假”,却让他十分愤怒。他封元一从来都是靠实干,怎么会靠造假的手段赢得政绩?可是他气归气,尽管他的内心十分痛苦,最终还是不得不竭力维护这个“假典型”。在他的种种努力告于失败后,封元一又以退为进“真诚”地做出了检查,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他已经不止一次地作出“妥协”。可是这种妥协多少有些软弱无力,不久罗汉生就任省委副书记主管全省农业工作,封元一知道贺立斌这一着是冲着自己来的,在龟兔赛跑中罗汉生这只兔子已经跑到了前面。

  大坝事件让封元一又重新振作起来,他先是通过贺凡等人把事件的真相放在罗汉生面前,指望罗汉生和贺立斌内部先打起来,等到事情无法收拾再向罗汉生和贺立斌刺出最厉害的一剑。他带着必胜的信心投入到这场仕途保卫战中,因为他抓住了贺立斌的小辫子。贺立斌作为一个老练的政治家,这个时候怎么会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这个时候的封元一一改和蔼谦虚的外表,冷酷无情地投入到这场党内的“政治斗争”中。

  这是一个被权利深深异化、沉迷其中而无力自拔的人。他深谙为官之道,其政治手腕已到了如火纯清的地步。你初次见到他会被他亲切和蔼的笑容所打动,会被他身上莫测高深的魅力所折服,当你被他摆布时因为他手握权利的魔杖你无力挣脱,甚至当你被他出卖时你想反击都找不到任何可资利用的武器,封元一不会傻到让你抓住他任何把柄。马明和李雅就经历了这一过程,他们曾经视封元一为楷模、为恩师,可是却一样被他出卖。在封元一的词典里,只有自己和权利,其他的一切都是可利用、可出卖的(哪怕是原则和盟友)。在你认清这样的人以后,你会感到不寒而栗,可是这时候已经晚了。

  影响他的重大事件:

  贺立斌起用罗汉生到峡口任职。封元一知道贺立斌想借此打开E省农业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但是如果罗汉生成功就意味着自己的错误。从这一刻起,封元一心里有了党内两种路线斗争的想法。

  德隆镇“假典型”事件。这是封元一仕途上的“滑铁卢”,他为此含泪做了违心的检查。在下任省委书记的竞争中,封元一棋败一着,他的内心……

  大坝事件。让封元一重新焕发了热情,看到了登上权利顶峰的前景。

  李雅向省纪委“自首”。在封元一的政治生涯中,他就在李雅面前袒露过自己的真实感情,他对李雅怀有特殊的情感,视她为红颜知己。可是就是这个自己最信任的人,离开和出卖了他。他的政治理念开始坍塌。

  马明

  男,四十六岁至四十九岁,中部某农业大省峡口市市长,E省政坛的后起之秀。

  家庭背景:

  马明的父母都是工人,家里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作为家里的独子马明从小就被视为掌上明珠。文革期间,为了让马明能留在城里,他的姐姐和妹妹先后离家去上山下乡。这让马明很内疚,姐姐和妹妹生活的都很不幸福,马明更是自责不已。77年恢复高考,马明发奋读书以高分考入了本省的重点峡江大学。在学校马明就表现出非凡的组织才能,成为校学生会主席,所以在同学沉浸在做学者的美梦中时,马明早早地就把进入仕途当成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妻子徐银美,三十八岁,峡口财政局干部,两人十分恩爱。她好心帮助马明困难中的妹妹和姐姐,不惜收受贿赂,是导致了马明走向犯罪的直接动因。

  儿子,十三年岁,是夫妻两的心肝宝贝,现在省城的贵族学校读书。昂贵的学费让徐银美跟胡志东等人变得十分熟落。

  性格特点和工作背景:

  马明大学毕业后作为优秀毕业生被分配到省体改委工作,一干就是六年。期间,曾到峡口协助当时的市委书记封元一搞农村改革,搞出了不少经验,并以此写了一本专著在全国发行,让峡口好好出了一回名。88年封元一由于政绩突出被提拔为副省长,他一上任就指名道姓让马明给他当秘书。两年后由于马明兢兢业业,深得封元一的为官之道,被封元一推荐到峡口的一个县当县长。

  应该说,在县长任上马明干得十分出色,经常深入农民家中访贫问苦,干了不少实事,曾被评为全省优秀县长。之后在五年里,马明进步神速当上了峡口市的副市长、市长,一跃成为E省炙手可热的政治明星。如果不是罗汉生的出现,极有可能又在封元一的大力举荐下,升任峡口市委书记,而独掌一方、大权独揽。

  毫无疑问,他的仕途如此顺利与恩师封元一有很大关系,所以马明除了对封元一感恩戴德外,在行为方式上也处处以封元一为楷模。他同样的廉洁清明,不贪财、不好色,在生活上谨小慎微、严格要求自己;对自己的仕途看的同样的重,是个不折不扣的官本位主义者。他的人生定位就是先当市委书记,再择机进入省委领导班子。

  马明曾经是一个很好的干部(县长),他的本意也想成为一个百姓的好官,他的悲剧除了对封元一近乎愚忠的恶果外,更多的是体制积弊造成的。德隆镇造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上有压力,实际情况又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县里、镇上对他说假话,他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马明不是不想对农民负责,可是在“动干部的力度,就是经济发展的强度”的重压下,他的挣扎和反抗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毕竟上面而不是百姓能管住他的乌纱帽,所以他也只能违心地唯上面为马首。颇有点“逼良为娼”的味道。

  马明很能代表很多官员的心态,因为他和其他官员一样都是把做官当成了职业,一旦他们被上面免了职,他们该干什么?所以他们不像罗汉生那么潇洒,那么追求自己的独立人格。而必须恪守为官之道,这就是唯上。其实马明和罗汉生的冲突除了个人因素外,更多的是两种为官之道的冲突:唯上还是唯实、唯民。

  作为了解下面实情并受过高等教育的马明,在违心执行上面错误的命令时是痛苦的。甚至在两任市委书记上任,而没提拔他,他是有怨言的;在假典型的事件中责怪他,他也是有委屈的。可是他有苦没处诉,有怨没处发。与封元一的城府和冷酷相比,马明则是个性情中人,性格外向冲动,他对妻子充满感情、对老上级封元一极近忠诚,对部下也是关爱有佳。这是一个在官场异化过程中,异化的很痛苦的人。

  罗汉生和马明的矛盾,从本质上说是两种为官之道的矛盾。罗汉生这样的新型官员上台必然会触及到马明之类的旧官僚的利益,马明阻止罗汉生进行体制改革,就是要维护象他一样的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之难,就因为会触及到为官者的利益。

  马明想做一个好官,可是在官场却事与愿违,不但仕途旁落,而且还被贪官和胡志东牵着鼻子走,一步步沦落为罪犯,最后还被他视为恩师和楷模的封元一无情地出卖。他愤懑地质问李雅这一切都是为什么?自己怎么会成为这个样子?李雅无言以对。马明在知道自己患有重症后,奋战在水渠工地上,七天七夜没合眼,又恢复了当年模范县长的英姿,累死在工地上。他唯一的遗愿是在追悼会上能在自己的尸首上盖一面党旗,留下的唯一遗物是当年那面模范县长的锦旗。这是一个令人可怜、可悲而有令人同情的人物。

  影响他的重大事件:

  罗汉生对乡镇干部体制的改革。马明认为罗汉生直接触犯了干部的利益,处于维护既得利益者权益的初衷,马明不惜与罗汉生为敌。

  德隆镇“假典型”事件。事件的败露,直接打击了封元一、马明政治派别(峡口派)的势头,不但封元一违心做了检查,马明的仕途升迁也受到影响,他对罗汉生更加嫉恨。

  罗汉生第二次就任峡口市委书记。峡口三年内换了三任书记,就没提拔马明,这让马明内心格外别扭。自己埋头苦干、兢兢业业,为什么就不能提拔自己?

  妻子受贿。这让马明精心维护的清明廉洁的形象彻底毁灭,他又气又恨又无奈,由于深爱着妻子,马明只好一步步落入贪官钟县长和胡志东的圈套。

  大坝事件,导致了马明的仕途走到了尽头。在发现贺立斌有掩盖大坝事件真相的企图,心存侥幸,希望封元一登上省委书记的宝座会摆平这一切。于是不遗余力地想置封元一政敌罗汉生于死地。

  被封元一出卖。马明直到这一刻才认清封元一地真面目,才明白他不过是封元一手中一枚随时可以弃用的棋子,他不甘心但在他想反抗时才发现自己手上竟拿不出封元一的一点证据。马明万念俱灰,在水渠工地有找回了失去已久的自己,可是这一切都来得太晚太晚了。

  胡志东

  男,三十五至三十八岁,原省政府办公厅的科长,后下海就任德隆镇乡镇企业倡隆集团总经理,E省著名的乡镇企业家,省政协委员。

  家庭背景:

  父母双亡,七岁就成了孤儿。70年流浪到德隆镇靠讨饭为生,可以说是吃乡亲们的百家饭长大的,后被一个孤独的老人收养。在镇政府和养父的帮助下,得以走进学堂,所以在胡志东内心一直把德隆镇看成是自己真正的故乡。骨子里对百姓、对农民充满了感情。

  一直忙于把企业做大做强,无暇个人问题,未婚。

  性格特点和工作背景:

  胡志东和马明、李雅一样毕业于本省重点峡江大学,只不过他不象李雅那么顺风顺水,他是考了三年凭着一股毅力才考入峡大的。就像清华大学与中央官员、复旦大学与上海官员、中山大学与广东官员的关系一样,峡江大学的毕业生在E省素有当官的传统,所以胡志东大学一毕业就被马明选中进了省政府办公厅。马明从上中学开始写作,在大学时就已经发表了自传体的长篇小说,马明在众多的候选人中,深深被胡志东的文章打动,还没曾谋面就决定把进省府的名额给了胡志东。胡志东果然没辜负马明这个伯乐,很快成为省府办公厅的第一笔,并颇得封元一的赏识。封元一本打算栽培他,可是胡志东亲民的本性使他看不惯官场的某些做派,常常舞文弄墨发表文章讥讽官场的弊病,这让封元一十分恼火。本来马明外派到峡口,封元一一直对自己的秘书不满意,一度曾想重用胡志东为自己的秘书,没想到胡志东的一篇关于干部只唯上不唯民的文章在全省官场引起极大震动,得罪了不少人,无奈之下封元一把胡志东下派到峡口某县挂职。

  这次经历对胡志东打击极大,等于是从天上重重地跌倒了地底。胡志东明白自己的行为无异于以卵击石,对根深蒂固的官场起不到丝毫作用,于是封笔发誓不再写作。县里知道他是得罪了省里的要员被贬到这儿的,对他并不重视。胡志东被挂了一阵,终于沉不住气,一气之下辞职下海,办起了一个私人的建筑公司。他利用自己在省里搭起的关系网四处揽工程,经过了官场的失败,胡志东聪明了许多,他利用熟知官场心理的优势,很快在省里建筑业赢得了自己的地位。他的工程从一开始就是包给德隆镇的乡镇建筑队,生意做大了,马明动员他与德隆镇建筑队合股成立一个乡镇企业,在合适的时候他会支持企业上市做大。基于做强做大及对养育了他的德隆镇报恩的想法,胡志东同意了马明的提议。新的乡镇企业倡隆集团由德隆镇控股55%,胡志东就任总经理负责公司全面运作。很快集团发展成资产达两亿多元的全省最大的乡镇企业,胡志东也从中得到了他算计好的东西:全省优秀企业家,省政协委员,更重要的是胡志东与省长封元一又重修于好,他成了封元一手中的一面旗子。胡志东明白在中国一个民营企业如果得不到政府的支持是永远也不可能做大的,现在他已经具备了发展壮大的所有条件。

  胡志东一生的辉煌在此,他的人生悲剧也在此。在封元一竭力推行“发展高科技”的战略后,马明在德隆镇规划了一个高新科技园并申请到了省里的重点科技园指标,胡志东在省市的支持下,将集团两个多亿资金全部投在了科技园。科技园热闹了几个月,很快由于省里技术、人员素质、地域、交通等先天不足渐渐显露出来,厂商纷纷撤厂又转移到东部沿海地区,科技园名存实亡。本剧开始,胡志东的倡隆集团已经面临着巨大的财务危机。

  为了让集团走出困境,他竭力抓住水库大坝工程,想尽一切办法中标。此时的胡志东周旋在政治和金钱中,尽管他在罗汉生身上看到当年自己的影子并在内心十分钦佩他,但为了企业他还是视罗汉生为敌,这使他内心极为复杂。

  这是一个将权利和金钱玩弄于股掌之间的人,他在省里精心编织着关系网,甚至攻关攻到了省委书记贺立斌的门下。他外表文质彬彬,言谈儒雅,风度翩翩,像个学者文人;可是骨子里却极其倔强,从不服输。他的企业就是他的生命,他在官场已经输过一次了,这一次他绝不能再输!政坛的经历教会他,要学会妥协,为了挽救集团,哪怕是违背了做人的原则也在所不惜。政治家说得好(包括贺立斌在内):只要目的崇高,手段卑劣一点算什么?我胡志东办企业是为了生活在底层的农民真正受益,在官场上我做不到这点,但在商场上我却能做到这点。过去不是有实业救国一说吗?我胡志东今天所做的就是这个高尚的目的。

  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胡志东和钟县长勾结私开金矿,拥有了足够的资金把倡隆集团又恢复了生机,胡志东利用德隆镇丰富的石料资源引进了建材生产线。可是就在这关键时候,马明、钟县长出于树“假典型”的目的,逼迫胡志东抽调资金帮助造假,胡志东抗争过,甚至以抽股相要挟,可是都被钟县长以倡隆集团大股东名义否决了。倡隆集团面临第二次危机。从根本上讲,倡隆集团的衰落不是胡志东无能,而是政府干预、政企不分的结果。他的堕落从某种意义上看,颇有点“逼良为娼”的味道,是体制造成的。

  (从骨子里讲,胡志东是一个极重感情的人。在德隆镇受水灾时,他虽然困难但仍然慷慨解囊,别人以为他是在作秀,其实他完全是出于真心!)

  德隆镇镇长、倡隆集团董事长背着他在大坝工程上偷工减料,非法牟利两千万元。为恐事情败露,在倡隆集团陷入第二次危机银行催款不断的情况下,以改制为名,将倡隆集团改制成民营企业。胡志东倒欠了德隆镇几千万元成为了倡隆的主人,别人都说胡志东傻。可是胡志东就是为了争这口气,从骨子里胡志东与罗汉生一样是个顽强的硬汉子,越挫越勇。在他的精心经营下,集团引进了建材生产线,再加上罗汉生上任以来改变思路,将高薪科技园变为工业区,使E省成为东部沿海城市的加工贸易区,这一举措立刻使工业区厂商云集,倡隆集团又有了一大笔租地收入。倡隆彻底焕发了青春。

  可是就在胡志东准备大展鸿图的时候,大坝事件东窗事发,胡志东的罪行败露。他心有不甘地自杀在自己生意兴隆的工厂内,最后给贺凡发了一封E-MAIL,把整个集团连同自己未来规划的梦想委托贺凡捐给曾经养育过他的德隆镇。而他一生唯一爱过的女人就是贺凡,他曾经梦想两人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生儿育女,可惜这一切再也无法实现了。

  胡志东是带着无限的遗憾离开这个世界的。

  影响他的重大事件:

  省里定下的“发展高科技”地发展战略。这使胡志东手里的全部资金被套牢在高新科技园地项目上,这是倡隆集团面临的第一次危机。直接导致胡志东和钟县长合作私开金矿,触犯法律。

  德隆镇“假典型”事件。当地政府的干预使胡志东面临了第二次危机。

  倡隆集团改制。表面上镇政府是为了理顺企业关系,实际上镇长是为了逃避大坝事件的责任。精于算计、头脑灵活、擅长计划的胡志东,万万没想到自己被一个文化不高的乡镇干部给算计了。

  大坝事件。胡志东一再从绝境中摆脱出来,最后还是人算不如天算。他带着无限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

  卫琴

  女,三十九至四十二岁,省画院画家,原为罗汉生的妻子,后与孔平衡结婚。

  家庭背景:

  父亲卫大海,前峡口市委书记。母亲为前峡口市某工厂工人。父亲一生正直,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本来这对幼小的卫琴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可是由于孔平衡一家对她们母女精心的照顾,卫琴并没感到童年的悲凉,因此她对孔平衡一家充满了感激,她从心底里把孔平衡一家当成是自己的亲人。但父亲的阴影始终还是埋在卫琴的心中,这使她骨子里充满了反叛,变得倔强、嫉恶如仇。

  与罗汉生有过一次不成功的婚姻。两人都是个性极强的事业型人士,很少能顾及到家庭。罗汉生出国留学,夫妻两地分居,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沟通和交流,罗汉生回国后又一心专注于事业,卫琴感觉到一种极大的伤害。她对此充满怨言。

  儿子罗小亮,十三岁,因为夫妻两忙于各自的事业,对他属于照顾,再加上卫琴母亲的溺爱,产生了不少问题。卫琴对此一直十分内疚。

  现任丈夫孔平衡,四十二岁,她长期以来只是视孔平衡为“亲哥哥”,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直到多年后她再次随罗汉生踏上峡口这个令她父亲死去的伤心地,又与孔平衡重逢,她才明白多年来峡口和孔平衡在他内心意味着更多的东西。

  性格特点和工作背景:

  卫琴的母亲和孔平衡曾想动员卫琴读中文或经济,但是卫琴对能够进入官场的学科都不感兴趣,父亲的死使她认为官场是一个很难有是非标准的你争我夺的场所,她早已厌倦,所以在填高考自愿时,卫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美术,她觉得只有在艺术的天地里自己才能变得自由自在。

  她有一种艺术家的率真、耿直、外向和泼辣的个性。对事业极其投入,所以她不是贤妻良母,也不会温柔体贴,由于童年的不幸她希望自己能得到对方全部的爱,而不是象前夫罗汉生心目中的自己只占很少一部分(罗汉生生活的全部就是工作),所以当他发现孔平衡一直二十几年如一日般地始终不移地爱着自己时,她被感动了,她在年近中年之际幸福地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这是一个为人大气、不拘小节,没有丝毫世俗心理的人。情感至上而不重物质享受,因此,一般人很难理解她为什么会与如日中天的罗汉生离婚,而情愿跟随孔平衡到乡下。就连罗汉生当初也不理解,一个中年女人还奢谈爱情,不是太可笑了吗?直到后来罗汉生看到卫琴和孔平衡如胶似漆的生活,才终于明白并深切地反思自己这些年的情感生活。而离婚以后卫琴也才真正理解罗汉生,并在他众叛亲离的时候用真情劝说着蒋苇回到罗汉生身边。距离和时间能真正看清一个人。

  卫琴的个性独立,思想解放。

  有强烈的女权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可以在她的服饰装扮中看出来。

  影响她的重大事件:

  父亲的死。导致她反叛和嫉恶如仇的性格,并从此对政治充满了厌倦,她不理解罗汉生“学而优则士”想寻找更大事业平台的想法,这也是两人冲突和家变的原因之一。

  儿子成为“问题少年”。夫妻两互相埋怨,有着女权主义思想的卫琴毫不相让,女人为什么就只能为家庭牺牲事业?

  与孔平衡结婚。卫琴找到了一个尊重他、支持她事业的丈夫,这种久违的幸福让她满足。

  大坝事件。卫琴卷入了自己深深厌恶的政治,并被老谋深算的封元一当成了刺向罗汉生的一只利剑。

  罗汉生为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而众叛亲离。卫琴从这一刻开始理解罗汉生,并为挽回这个男子汉的家庭再次破裂而努力着。

  孔平衡

  男,四十二至四十五岁,峡口市某县县委书记,罗汉生在进行体制改革时的得力助手。

  家庭背景:

  父亲为小学校长,母亲为家庭妇女。从小父亲就教育他做人的道理,在文革中父亲为帮助被打倒的前峡口市领导卫大海,而被迫害致死。父亲正直、刚毅、宁折不弯的形象在孔平衡心中烙下了深深的烙印。

  曾有过短暂的婚史,因一直深爱着卫琴而结束,没有小孩。

  现任妻子卫琴,三十九岁,省画院画家,与他结婚前是E省政坛风云人物罗汉生的妻子。两人的结合一度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并给罗汉生带来极大的痛苦。

  性格特点和工作背景:

  孔平衡与卫琴相识在文革中,那时卫琴的父亲前峡口市市委书记卫大海被当成走资派打倒,孔平衡的父亲冒着极大的风险把孤苦伶仃的卫琴母女接到了家中照顾。孔平衡的父亲凭着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认为卫大海不会是人民的敌人。可以说卫琴在懂事以后都是在孔平衡家中渡过的,孔平衡一家待她们就如同亲人一般。不久,孔平衡的父亲因为受到卫大海的牵连,被迫害致死,两家人更加相依为命。

  孔平衡本来学习成绩很好,但为了让卫琴继续上高中升造,他初中毕业后就选择了到峡口水利学校读中专。他象亲哥哥一样照顾着卫琴,宁可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卫琴受一点委屈,在内心深处他深深爱着这个聪明热情、富有同情心的姑娘。卫琴考入省美术学院,让孔平衡着实为她高兴,每次有顺风车到省城他都带着卫琴爱吃的东西去学院看她,每次都是放下东西和省吃俭用攒下的钱交给卫琴就走,哪怕是一顿饭也没吃过。他不愿意让卫琴为他花钱,也不愿意耽误卫琴的宝贵时间,只要看到卫琴一切都好他就放心了。孔平衡的爱是深沉、纯厚的。直到有一天孔平衡在卫琴的宿舍里看到了罗汉生,他就再也没在卫琴面前出现过。好像是一阵风,孔平衡似乎从卫琴的生活中消失了。不过,在卫琴结婚前,孔平衡依然无怨无悔地照顾着她的母亲。

  本剧开始,罗汉生和卫琴的婚姻已到了最后关头,尽管孔平衡依然爱着卫琴,但父亲的教育不容他趁人之危。孔平衡把爱意压在心底,在罗汉生和卫琴之间做着说服工作。直到卫琴执意离婚,发现了孔平衡的真情,事情才出现转机。此时,孔平衡不顾外界传言,与顶头上司的前妻结合,尽管此举可能导致了他的仕途彻底完蛋,孔平衡也全然不顾。

  这就是孔平衡的作风,敢做敢为,不计后果,个性鲜明。他继承了父亲知识分子的铮铮铁骨,敢说真话、敢于坚持真理,完全不溶于现行的官场体制,一点也不懂得搞“妥协”。与罗汉生一样作为官场“另类”,必然会遭到体制的压制。他从市水利局副局长,被挂到市信访办当副主任,又被降职贬到德隆镇做镇委书记,他还不接受教训,又带头反对德隆镇“造假”被一路到底下放到村里挂职。孔平衡就是这样恪守原则、矢志不悔。

  他与罗汉生一样信守唯实、唯民的为官之道,保持着独立的思考和人格。在他身上有着父亲一样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傲骨,“宁可饿死,也不为三斗米折腰”。哪怕是后来大坝事件牵涉到罗汉生的岳父,他也毫不退让,并在罗汉生犹豫之际不惜与罗汉生公然“对立”。孔平衡是绝不会拿原则做交易的。

  然而,在他铮铮铁骨的背后,孔平衡却有一颗柔情似水的心。他对卫琴的爱象大海一般深厚,他总会在工作的繁忙之余抽时间陪伴在妻子身边。这让罗汉生十分惊讶,促使罗汉生反思自己,学会照顾家人。

  孔平衡同样是一个带有理想色彩的人物,这样官员被大量起用、被重用是中国体制改革的希望之所在。

  影响他的重大事件:

  农民冲击乡政府事件。他的调解和努力,在官本位的体制中显得苍白无力,而他则被嫉恨他的官员找到把柄,挂了起来。

  罗汉生就任峡口市委书记。罗汉生成了他的伯乐,他又一次被委以重任并站在峡口政坛的风口浪尖上。

  与卫琴结婚。他终于得到了期待已久的幸福,并愿意为此付出任何代价,哪怕是前途尽毁。

  德隆镇“假典型”事件。是他带领农民率先“打假”的,“假典型”被揭穿使他对政府、对体制重树了信心。

  大坝事件。又一次把他推向了政坛“打假”的前列,而这一次对象竟然是重用自己的伯乐罗汉生。

  蒋苇

  女,三十至三十二岁,高级知识份子家庭出身,修养很好,小学教师。

  是一个典型的小家碧玉型女性,气质温顺,对政治不感兴趣,有很深的儒家文化造诣,并形成独立的生活理论,非常满足于过现代流行的三人世界的家庭生活,并对此充满憧憬,付出了诸多辛劳。

  个性朴实善良,很懂儿童教育心理学,是一个善于处理各种家务,并帮自己的男人巧妙排解各种忧愁,营造高明的家庭气氛的贤内助。

  与卫琴相比,形成截然相反的个性对照——一个大气,一个温柔,一个豪爽,一个恬静,一个粗放,一个细腻……

  在她的生命中,父亲蒋长林与丈夫罗汉生,本是唯一重要的两个男人,但是,在本剧中,命运的安排却使她最终要在这两个男人之间作出一个选择——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为此,她充满痛苦……

  尽管她对导致父亲的死负有责任的罗汉生充满埋怨,最后,还是为这个男人,在夜深疲惫时,亮起了一盏温馨的回家的灯……

  李雅

  女,三十八至四十一岁,中部某农业大省省政府副秘书长。

  家庭背景:

  父母皆为大学教授,老牌知识分子。书香门第的家庭给了她出众的外表,高雅的气质和良好的修养。

  丈夫,四十三岁,省会城市的一个普通公务员,能力平平。两人都出身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而且两家父母还是世交,所以两人的结合就像水到渠成般自然。然而结婚十几年里,李雅已经从丈夫英俊的外表迷惑中走出,她打心底里瞧不起平庸庸俗的丈夫。两人的婚姻早已名存实亡。

  性格特点和工作背景:

  李雅同样毕业于E省干部的“黄埔军校”―――峡江大学,她比胡志东早两级毕业,由于外形漂亮,举止不凡,工作能力出众,很快成为省政府的一个炙手可热的政治人物。她三十岁提为副处,三十三岁提为正处,三十八岁就提为副厅级的省政府副秘书长。由于家庭不幸福,李雅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到了政治上。她对政治有浓厚的兴趣,且有一定野心,很会利用其女人的魅力,在仕途上谋求奋进。

  李雅与马明一样深深为封元一的个人魅力所打动,作为封元一的红颜知己和最信任的人,她对封元一有一种复杂的情愫,曾心甘情愿为其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聪明才智。尽管李雅深知政治斗争的残酷,可她从本质上说良心未泯,她一面帮着封元一施展着政治手腕,一面从政敌罗汉生身上感到良知的震憾,她的内心始终受着正义之火的煎熬。当看清封元一的本质,明白自己也不过是封元一手中一枚随时可放弃的棋子后,才恍然感到了政治的可怕,最后良心复萌,毅然走进省纪检委的大门,以自己的牺牲换来E省大地的新生……

  全剧李雅都夹在“唯上”和“唯实、唯民”两种为官之道的搏击中,并不断进行着灵魂和良知的拷问!

  影响她的重大事件:

  认识封元一。这个男人给与她太多的感受―――爱恨交加,她一辈子也不可能从记忆中抹去。她曾经为封元一折服,深深地爱着他同样这个男人也给与她令人艳羡的权利和地位,没有封元一就没有李雅的今天。可是这个男人又是这么令人可怕,牺牲自己揭发他对李雅是一个很难做出的抉择。

  德隆镇“假典型”事件。这是李雅第一次面对面和罗汉生一起工作,虽然个人的立场不同,但罗汉生身上表现出的“唯实、唯民”的为官之道还是给她深深的震动。

  大坝事件。带省政府工作组随罗汉生到救灾现场,让李雅再次为罗汉生的亲民举动所打动。从骨子里她认可罗汉生是对的,整个官场缺的就是这样有独立人格的好干部。她开始暗暗地保护罗汉生,可是政治阴谋的大网正悄悄罩向罗汉生,而李雅就是这“张网捕鱼”之人,李雅这一刻犹豫了。

  马明被出卖、累死在工地上。马明的死让李雅十分震惊,跟随封元一鞍前马后这么多年,封元一一句话就断送了马明的政治生命。李雅不寒而栗,封元一这样的人太可怕了,致使李雅走出了人生最艰难、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


评论 | 电视剧场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新闻搜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