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电视前沿 >正文
资料:电视剧《大姐》导演阐述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04月23日16:38 新浪娱乐

  一、这部戏的主题:

  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伦理道德的国家。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造就了中国人所特有的道德意识、道德信念、道德思维和道德心态。形成了传统的中国人的伦理精神。以家族血缘关系为主体的人伦关系及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础是中国人伦理精神的重要体现。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西方文化在中国登陆,中国人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伦理精神
“韩式美女”中国制造 精彩无线大奖等你拿
三星电子再助2004WCG 买超炫DC立即省400元
受到了无情的冲击。我认为受到冲击最大的有两个时期,远一点的是五四运动。近的是改革开放。

  现在中国正处在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体系已经解体,现代的伦理道德规范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的时期。作为上层建筑范畴的道德观念,伦理精神,无疑要受经济基础的制约。但是经济基础改变了,溶化在中国人血液中数千年的传统道德观念、伦理精神,不可能随之改变。在一个很长的时期,不管是它的积极的因素,还是消极的因素,都还在发挥着作用。实现中国人的伦理精神的彻底蜕变,和重塑中国人的伦理精神,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我试图从哲学的角度,来剖析一下《大姐》的文化背景以及主题。

  在《大姐》的身上,就体现出我们民族的那种伦理精神和优秀的传统。父母双亡,她柔弱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含辛茹苦,把弟妹们抚养成人。她为弟妹们作着无私的奉献。

  她和传统中的家长一样,关心弟妹的一切,从衣食住行,到爱情婚姻。但是不想弟妹们不买账,不时与她发生着感情的碰撞。弟妹们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可能都言听计从。这一切很让大姐想不通,令她十分苦恼。

  但是大姐毕竟不是《家》中的封建家长。虽然溶入到她血液中的传统观念,还在起着作用,但她也受到时代的洗礼。也受到新的观念的冲击。所以她经过一番痛苦之后,理解了弟妹的选择。最后连她自已也以自已的意愿,与心上人到农村去开辟一个新天地。

  最后传统意义上的大家庭瓦解了,这对时代来讲,无疑是一种进步。这也是社会蜕变的一种表现。我们在肯定这种进步的同时,也注意到了由此可能带来的亲情淡漠。所以,戏中极力宣扬大姐与弟妹之间理解后的亲密。我们不能倒为孩子洗澡的脏水连孩子一起倒掉,我们要弃之传统道德观念中的消极的东西,继承和发扬积极的东西。中国人讲亲情,这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试想一个连手足之情都不讲的人,怎么会爱别人。大家庭形式上的解体,不意味着亲情的丧失。中国人的这种美德,深深扎根在他的骨子里。

  戏以弟妹们各奔东西作结,但是我相信,不管他们到那里,心还是连在一起的,也许某一天,他们在大姐那里又相聚。这就是中国人。

  《大哥》主题,也讲的是亲情,讲的是大家庭的聚合。最近屏幕上也有写亲情的电视剧,但也基本上把亲情作为一种聚合的粘合剂。而《大姐》这个戏写了一个“分”。我想社会正处在传统道德文化解体和现代道德文化重建的过程中,这样的主题更能引起观众深层次的思考。

  二、关于人物:

  一部作品能否打动观众,主要靠人物。有没有几个性格鲜明,各具特色的人物,这是一部作品能否成功的关键。这部作品中几个主要人物应该说塑造的是比较成功的。

  先说大姐雅梅。前面在阐释的主题部分,已经比较多地涉及到她。我一再强调在她身上,在她的性格上体现了一种中国文化传统,尽管她可能不懂何为儒学。她的家庭观念,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她所遵从的原则,无不打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在她身上,体现着国人的传统美德,她心底善良、又有一种坚韧吃苦耐劳的精神。她身材柔弱,特别是前四集。但性格要强,就是这样一个弱小的身驱挑起了家庭的重担。我们要找这样的反差,这样观众才为她的命运担心,为这一家失去父母的几个孩子担心。在这部戏中,大姐的性格,也是“与时俱进”的,那就是她生活在就样一个时代,由于感动,或者无耐,观念也随着时代更新。这种转变和更新,往往是痛苦的。也往往这些地方最能展示她的内心世界。这也是我们要着力渲写的地方。

  二姐雅娟,性格外向,开放的一种现代青年女性的类型。她不大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尽情舒展自已的个性。

  二弟国玉,从小就有点挑皮,可能是那场“轰轰烈烈”,使他不能安心坐在课堂里,成人后,让人感到有点粗野,说动家伙就动家伙的那种。外表有点另类,可心还是很善良的。并且挺讲义气,是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主。

  彭荣荣,青工。一天乐呵呵,傻乎乎,是一个知足者长乐者。剧本对她虽然着墨不多,但不失是一个有特色的人物。

  小常,一个农村青年,本分、朴实。起初,为了他和家里人的生计,从农村跑到城镇来,在街道工厂做临时工,心里一直苦恋着雅梅。后来,也可能觉得他得不到雅梅,又毅然回到家乡创业,他发誓要混出个样来。成就后,他是出于一种管理理念,还是成功后的高傲,他在雅梅的眼里变得有些陌生,和高不可攀。当小常又落到平地时,两人又走到了一起。应该说小常既使是董事长,他骨子里还有农民的朴实。就是摆一摆份,那也是一个农民憋了半辈子气的情绪张扬。

  大哥国良,医学院毕业的高材生。这是沈家唯一受过高等教育的。性格内向、斯文。有点胆小怕事。在原剧本中,赋于他一种自私的小家子气。但在写导演工作台本时,总感到,缺乏自私的性格根据。因此,在他的性格上,保留了他胆小怕事个性,但把自私改为自尊。例如兰兰看病不用文颖的钱,更多的是出于他怕文颖一家看不起。另外也增加了一些由于他和文颖的性格差异,而产生的冲突。我希望演员在把握这个人物的基本性格的前提下,抓住一些生活上的细节,尽量丰满这个人物。

  小妹兰兰,因为年纪最小,倍受姐姐哥哥的痛爱。本来聪慧活泼,但年轻就染上病疾。她表面上软弱,但颇有些思想,甚至还有点小脾气。

  庄士源,一个心底善良的大男人。他对兰兰诚心地献出无私的爱。

  兰兰和庄士源这条线,是做导演工作台本时,调整的是最多的。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二人产生感情的基础,让观众感到可信。二是《大哥》中也有两个类似的人物,总要尽量避免这种雷同。现在,加强了兰兰在做家教时,使颇为挑皮的飞飞有很大进步,这使得庄士源甚为满意。兰兰得病后,庄士源极力相助,改变了原来庄士源是因为兰兰长的像他死去的老婆的动因。而是几年前,他的老婆也是得的同样的病,但因无钱医治,而看着她死去。现在他有钱了,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兰兰走令他内疚过的路。兰兰生病这条线,在戏的后几集,成为牵动众哥哥姐姐情感的一条主线。

  郑庆,戏中称之为小郑,这个人物也有些特色,他是个很朴实的出身东北农村的孩子,尽管他与一个很外向性格的雅娟相爱有些戏剧性。但他与她的性格强烈反差,使戏觉得很好玩。演员把握这个人物,首先要把握住他的憨厚,不善言词这样的性格特点。

  常明,一个很聪明机伶的农村青年。虽然他后来携巨款逃跑,所作所为不太光采。但演员演他的时候要往正里演,不能脸谱化。

  苏文颖,她文静、聪慧,出身高知家庭,是一个知书达理的姑娘。

  小福子,出身于军人家庭,文革时期,由于出身优越,当上钢铁厂的宣传干事。此时,小福子有点疵高气扬。文革后,由于家庭变故,使他一蹶不振,变得窝囊起来。

  小伍子,少年时,是一个挑皮的学生。成年后,是一个有几分流气的帅哥。但他也很聪明、机智,有不少鬼点子,坏点子。

  徐姐,虽是厂长,但属于家庭妇女类型。她关心职工,热情待人。但她作为领导,缺乏开拓精神,属于指到那里,打到那里的那类。说话有点婆婆妈妈。

  张黎明,一个老实本分的公共汽车司机。

  沈全福,钢铁厂的工人,正直本分。原本是一位劳模。因文革被污,窝火借酒浇愁。有时把无名火发在孩子身上,但对子女还是充满真挚的爱。

  还有一些人物,如宋厂长、文颖妈、文颖父、郭奶奶、小安子、肖主任、沈全贵、婶婶、大毛妈、大毛、飞飞等这里就不一一提及了。

  不管是主要人物,还是小脚色,衷心希望我们的演员同志,能努力寻找出一些人物的性格特点,把脚色演活它。

  三、关于风格:这是一部反映普通百姓生活的正剧。我们把朴实无华作为这部戏风格的追求。有一种说法,说电视剧就是讲故事。不能说这个定义有多大错误,因为不少电视剧就是靠故事吸引人的。但像《大姐》这类电视剧,往往表现的都是一些生活中琐事,没有什么中心事件,散点式的。也正是因为它反映的是百姓的日常生活,所以我们不刻意去追求故事的曲折离奇。《大姐》这个戏就是这样,它不光是靠故事,更主要是它反映出的生活让观众产生一种认同感。让它反映出的亲情来打动观众,感染观众。在《大哥》那部戏中,我们极力拍得生活化,让观众产生亲切感,让观众在戏中能够找到自已生活的影子。在《大姐》这部戏中,依然秉承这种风格,并且更加注重写情。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恋人之间的爱情,朋友之间的友情。在《大哥》那种注意拍的生活的基础上,这个戏要增加一层抒情的浪漫。情的温馨。当然说到情,不仅仅只有浪漫、温馨一种形式,人常说打是亲,骂是爱,因此这种情往往以另种形式表现出来。总之这部戏,我们不单单是注意讲故事,更重要的是注意表现情感。

  四、同心协力,努力拍摄出一部观众喜欢看,又有一定的艺术品味的电视剧来:说起艺术追求,有时说得神乎其神。其实也简单,无非是各个方面,对戏的风格有个统一的认识后,然后调动起我们每个人所拥有的手段,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做出不懈地努力罢了。

  下面就各部门的工作做一点提示:

  上面谈人物时涉及到了演员,这里再说几句,演员的表演风格,对一部戏的风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部戏演员的表演我们要统一到“生活化”上来。尽量去掉那些过于雕琢的表演痕迹。因为是同期录音,声调也力求生活,不要过于修饰。

  场面的调度,镜头的运动,我们能否和电视剧做一点挑战。屏幕上的电视剧比较多的是一个接一个的大人头,没完没了地说着台词,台词说完了,这场戏也就完了。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手法,观众也习惯了这种定式,认为非如此,就不是电视剧了。这部戏我们能否拍得随意一些,演员多一点调度,镜头多一点运动。应该说明的是,这不是单纯玩形式,而是想用这随意的形式来表现平常的生活。

  关于用光,我不主张用那种亮堂堂大平光的打光法。光是表现情绪的艺术手段。这部戏我们既然强调了写“情”,我们为什么轻易扔掉这个重要的艺术手段呢!所以我欣赏用光即是生活的又是艺术的,光是画面的生命,那种观点和主张。

  关于美工:我的美工概念,包括化服道。美工部门的神圣职责是为戏提供出符合时代,又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的环境、服饰和人物造型。这个戏有两个时代,前五集和后十五集。我们要从画面造型上拉开两个时代的距离。时代感强不强,我们的美工部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问题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关于声音:我的声音的概念,即包括录音,也包括音乐,或者说包括整个音频部分。我前面多处提到的“生活”决不是自然主义。声音的处理也是如此。比如说两个不同时代的声音处理,文革时代如果自然主义的来处理,那肯定是很闹的,红色风暴,一天打打杀杀,那能不闹嘛?但是从本质上看,那是一个万马齐喑的年代。因此,我们要把这一时期的声音处理得不是热闹,而是特别单调,渲写年代的只是几个“样板戏”的唱段。改革开放以后,声音变得丰富起来,但是也不要搞成令人心烦的噪杂。声音总要有所筛选。

  声音是表现时代的很重要因素,这个戏我们去掉了多少年多少年的字幕。用不同的背景歌曲来表现不同的时代。我主张两个不同的时代表现的要清楚。但究竟具体是那年那月没必要太清楚。另外,片中的歌和音乐我主张要适应现代受众的审美趣味。

  好了。大家明白这个总体要求好了。让我们用我们的创造性劳动把这部戏搞好。

  谢谢大家。(文:张今标)


评论 | 电视剧场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新闻搜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