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见习记者陈茜 实习生林竹) 一部《激情燃烧的岁月》让人们记住了石光荣,一部《军歌嘹亮》让观众认识了高大山,这两个个性鲜明的人物都是出于著名作家石钟山的笔下。7月16日,一身戎装的石钟山作客《龙门阵》,讲述了他的“父亲系列”的创作和父子之间的故事。
父亲是我的题材
自小在部队大院里长大、16岁进部队、1997年转业到地方、2002年底再度进入武警总队。说起自己的军人生涯,石钟山语速很快地说:“这种对军人生活的留恋其实是种情结,当它被当成一种追求的时候,就成了生命中的一部分。”石钟山笔下的石光荣代表了至少70%以上的老军人,是“综合出来的一个共性的人物形象”,当然,更有不少石钟山父亲的影子。石钟山坦陈:“正是多年的部队生活,让我慢慢理解了父亲这代人,然后开始以他们为题材,用我最熟悉的军旅生活来创作。”
“冷漠”和“恐怖”的父亲
同石光荣一样,石钟山的父亲也是个与家庭生活无法融入的人。“小时候,我们一听到父亲的脚步声,就规规矩矩地像老鼠见了猫一样。”讲起儿时的趣事,石钟山已然不年轻的脸上闪过一丝顽皮的笑。“父亲的性格和那一代军人的生活习性有很大关系。我们见面就像同事见同事一样,绝少会提到部队以外的话题。我结婚多年,但父亲一直都没见过我的妻子和孩子。他对结婚生子这些每个人都必经的事情不感兴趣。”说完这句话,石钟山又类似自嘲地说:“也许以后(我的)孩子当了兵他就会有兴趣了。”
父亲在石钟山八九岁时就带他们到山上打猎,通常把枪扔给他们就自己走开。山上野物不少,有时候还有野猪出没,这种“恐怖”的教育方式虽然不为石钟山所认同,但他却不得不承认,“这是对人生的一种锤炼。当我遇到困难时,会很自然地想到去克服它而不是逃避。不过,母亲并不知道父亲是这样的,否则肯定会吵架。”石钟山补充了一句:“母亲和父亲的结合与褚琴嫁给石光荣的方式一样。”
不打仗就是“不务正业”
父亲认为军人是最好的职业,所以“希望所有的子女都前赴后继地当兵去”,但当了兵的却只有石钟山一个。然而,当石钟山转而从事文艺创作时,父亲又不高兴了。石钟山说,父亲“不相信现在的文艺形式”,他每天只看两次电视,一是《新闻30分》,二是《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我的20几本小说父亲一眼也没看过,根据这些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也一集不看。父亲觉得当兵就得在一线,搞这些写写画画,打仗没用的东西,完全是不务正业。”石钟山石光荣一般挥挥手说。
父亲的真情流露
石钟山沉默了几秒钟后,说起了一件令他一直无法忘怀的事——父亲惟一的一次真情流露。那是父亲患脑血栓住院时,石钟山去看他。看着一贯坚强如山的父亲此刻竟如此脆弱,石钟山的眼泪瞬间盈满眼眶。病榻上的父亲或许意识到了什么,眼泪也湿润起来。父亲病愈后,才开始和孩子们聊得多了些。终于意识到自己已经老了的父亲告诉石钟山,“一个男人,不管以前多么辉煌,多么有力量过,都会有无法料理自己的时候。”说到这里,石钟山用力闭了闭眼。父亲这一席话令人心酸的话,使他改变了对父亲的看法,在后来的创作中还特地安排了父子交流的场面,也许,这也是他所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