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在基隆前线浴血奋战的湘淮军将士,接到撤退的命令后,大都思想不通,章高元甚至跪下来哭谏,请刘爵帅收回成命。因为按照大清律例,失地者斩。刘铭传毅然拔出佩刀砍下桌子的一角,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违令者,斩!”他心里很清楚,退一步海阔天空,只要守住狮球岭一线要隘,法兵上了岸,缺乏舰炮支援,火力优势就发挥不出来。我军易守、敌军难攻。这样就能把敌军牢牢拖在基隆而无法北上。撤基保沪。这是在当时敌强我弱的危急形势下最好的战略决策,实际上已经含有了反侵略必须进行持久战的思想萌芽
。
10月2日上午6点35分,在淡水集结好的清军利用太阳初升、法舰在眩目的光线下无法瞄准海岸目标,而我方炮台又被晨雾笼罩的有利时机,抢先向敌舰发起炮击(电视里这一画面被移到了基隆初战)。双方激战3小时,使得利士比阵脚大乱。在随后的抗登陆作战中,刘铭传又调遣各部在民团土勇的配合下,发挥丛林战的地形优势,将登陆的600名士兵歼灭了一半以上,取得了著名的“淡水大捷”。
评点《刘铭传》之五
二刘之争
翁 飞
在电视剧中,孤拔率领舰队窜到了台南,刘璈冠服袍带、视死如归地登上孤拔的旗舰谈判,并下令岸上清军将炮口对准自己。这在台湾著名爱国史学家连横(连战祖父)先生的《台湾通史》里有确切的记载:“十一年春二月,孤拔泊安平,介英领事请兵备道会见。璈欲往,左右谏曰:‘法人狡,往将不利。’璈曰:‘不往,谓我怯也。咄!乃公畏死也。’至安平,戒炮台守将,曰:‘有警,即开炮击,勿以余在不中也。’孤拔相见甚欢,置酒飨。语及军事,璈曰:‘今日之见,为友谊也,请毋及其它。’孤拔曰:‘以台南城池之小,兵力之弱,将何以战?’璈曰:‘诚然。然城土也,兵纸也,而民心铁也。’孤拔默然,尽醉而归,法舰也去,而台南得以无害。”这说明,他在面对强敌入侵时,大节还是说得过去的。
刘璈是1881年到台湾任兵备道的,比刘铭传早来三年。他是湘系出身的老官僚,曾经当过左宗棠的“记室”(机要幕僚),年岁也和左相仿,深知湘淮派系结怨的渊源。由于治台有功,在战前,他已经被保举到军机处“存记”,也就是等待提拔了。所以在刘铭传面前,他敢于居功自傲、摆老资格。刘铭传起初也对他一再容忍,但在“撤基保沪”之役以后,两人的矛盾终于爆发了。
起因是刘璈指使朱守谟(本人也签名)向新任钦差大臣左宗棠打小报告:基隆失守是刘铭传的一大错误,原因在于误听李彤恩谎报淡水军情紧急。左宗棠据此向清廷上奏弹劾刘铭传。刘铭传则抗疏争辩,认为撤基保沪是一项战略性的撤退。但当时文报不通,加上基隆确已陷落,法国方面又开动各种宣传机器混淆视听,以图在谈判桌上对中国方面施加压力。因此朝廷诸臣纷纷指责刘铭传株守台北、不图收复基隆。刘璈这时又自请辞去兵备道一职,专办克复基隆,故意给刘铭传难堪。在法军封锁台湾海峡的重重压力下,刘璈的举动无异于雪上加霜。再加上此前不发兵北援并克扣台北军饷,刘铭传心中对刘璈愤恨之极。他们之间的矛盾,在台湾近代史上被称作“二刘之争”,既是湘淮矛盾在新形势下的重演,又是个人权力地位的争夺;同时也反映出台湾防务南北轻重、以及革新与守旧的矛盾。
所以,在战争刚一结束、法军撤离基隆的第三天,刘铭传就奏上《严劾刘璈折》,列举了刘璈有小罪五、大罪四、劣迹十端。在审查时,由于左宗棠已经病故,刘璈失去了怙持,他真实的结局是被流放到黑龙江,老病而死。剧中为了增加台湾建省后刘铭传面对守旧势力的对手戏,把刘璈改为革职留任;并虚构了慈禧让二刘到御花园钓鱼,以平抑湘淮矛盾的戏。似乎略有续貂之嫌。值得一提的是,饰演刘璈的樊志启是一位青年演员,能把刘璈的形象演的如此老道,诚为不可多得。
评点刘铭传之六
左宗棠力倡台湾建省
翁 飞
清代台湾正式建省,是在中法战争之后。1885年10月12日,清廷根据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大学士世铎、额勒和布、阎敬铭、张之万和李鸿章的联衔奏请,正式下诏:“醇亲王等奏称台湾要区,宜有大员驻扎等语。台湾为南洋门户,关系紧要,自因因时变通,以资控制。著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常川驻扎。福建巡抚事,即著闽浙总督兼管。所有一切改设事宜,该督抚详细奏明办理。钦此。”这说明经过中法战争的战火,清政府高层已经充分认识到台湾作为东南沿海门户的重要战略地位。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前设置了十八行省;到了近代,为了应对列强入侵、边疆危机加剧的局面,又新设了两个——新疆省和台湾省。这两个省的建立,都和左宗棠大有关系。左宗棠率部平定阿古柏叛乱以后,清政府于1884年11月17日宣布新疆建省,以湘军大将刘锦棠为首任巡抚;而台湾在筹备建省时,左宗棠正以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
台湾建省,在近代其实经历了一个较长的酝酿过程。1874年由于日军侵台事件,引起了第一次海防大讨论,沈葆桢、袁保恒,丁日昌、李宗羲等大员,都提出过建省的探讨或主张。最后清政府决定福建巡抚每年冬春半年驻台,以加强治理。十年之后的中法战争,又引起了清廷的第二次海防大讨论。这时,在第一次海防大讨论中与李鸿章唱反调的左宗棠,从国防战略的高度着眼,极力主张台湾建省。他在临终前不久上奏的《台防紧要请移福建巡抚驻台镇慑折》中,沥陈建省的必要性,认为“目今事势,以海防为要图;而闽省之筹防,以台湾为重地。”“台湾孤悬大洋,为七省门户,关系实非浅鲜。”因此建议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所有台湾一切应办事宜,归该抚一手经理,做到事有专责。
而刘铭传对于台湾建省,则小有反复,他在台湾保卫战获胜不久,即于1885年7月16日(也即清廷下诏台湾建省前三个月)向朝廷奏上《法兵已退请开抚缺专办台防折》,要求开去福建巡抚一缺,专办台防。因为台湾战后百废待兴,如果身兼福建巡抚,“半岁驻台、半岁驻闽,倏忽往来,究属有名无实”;并深有感慨地说:“此次莅台经年,访求利病,深知台事实可有为,深叹前此因循之误。”他不当福建巡抚,是为了更好地办台湾的事情;襟怀抱负,确有近代政治家的眼光。与左宗棠的奏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但是在接到朝廷关于台湾建省的诏旨后,他又出现了反复,于12月3日上了《台湾暂难改省折》,提出必须等到台澎善后事宜以及练兵、设防、抚番、清赋这几大项工作都做完以后,才能谈得上建省。为什么呢?这时左宗棠已经去世,他担心台湾与福建切断联系后,湘系官员掣肘,缺乏经济上的支持。直到第二年4月13日,刘铭传赴福州拜见闽浙总督、也是左宗棠的老部下杨昌浚,会商台湾建省事宜时,才得知根据左帅的临终意愿,福建已划定每年协饷44万两的数额支援台湾,于是义无反顾地投入建省工作。公忠体国的左宗棠,在台湾建省一事上功不可殁。
评点刘铭传之七
老佛爷和七王爷
翁 飞
史学家陈旭麓先生曾形象地指出:在晚清,慈禧太后在朝廷主政四十多年,李鸿章在朝外主持军事、政治四十年,赫德以总税务司干政五十多年,这三个人物的交织活动,构成了晚清政治的基本格局。与李鸿章和赫德两人都有大量的文献传世不同,慈禧本人并没有留下多少文字记载,有的只是召见大臣廷对的一些记录。但从这些家常里短的谈话中,可以看得出这个女人的心机之深和手段之狠。中法战争前夕,不甘寂寞的她,刚刚利用左庶子盛煜的参劾,把以恭亲王为首的全部军机大臣赶下台,随后又撤换了全体总理衙门大臣,自己再度从幕后走向前台亲自问政。恭亲王是和她一起发动“辛酉政变”的同谋,谁知23年以后,慈禧觉得他“功高震主”,对自己的权利构成威胁,就毫不犹豫地用大换班的手段将这位“六叔”除去。所以历史也上把这次大换班称作“甲申政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