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熊猫人问伦敦》的名字还叫《中国华氏911》的时候,这部并没有通过正式渠道对外公开的纪录片部分内容已经在网络上流传多时。这是一部“9·11”后伦敦人民价值观探讨的纪录片,片子的主人是有“熊猫人”之称的当代先锋艺术家赵半狄。
赵半狄是一个另类人物,他“做秀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感人”的言论让人侧目,因而,这次“熊猫人”与伦敦人民的对话不得不让人们好奇,它到底是赵半狄在艺术方面的又一
次创新,还是其“做秀”姿态的再次延伸呢?
谁说艺术就该是小众
《熊猫人问伦敦》拍摄于去年8月,在后期编辑的时候,剪辑师觉得赵半狄在其中的形象很有迈克尔·摩尔(《华氏911》的导演)的味道,于是便把这部片子的名字暂定为《中国华氏911》。
尽管片中除了赵半狄和熊猫有着中国元素之外,该片与《华氏911》并无太多相似之处。但乐于剑走偏锋的赵半狄,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可能背上“哗众取宠”之名的表演,他说关键是片子能带给人思考。但是最终,赵半狄也还是觉得用个原创的名字好,于是充满张扬的《中国华氏911》就变成了《熊猫人问伦敦》。
实际上这部电视访谈片,只是对英国伦敦的一个社会调查。从记者手中的样片看来,这部纪录片形式感非常强,提问的方式和内容也是奇特的。
片中,赵半狄选择不同阶层的英国人作为访谈对象,他问了一些严肃的问题和一些有趣的问题……
导演朱文是最早看到片子的人之一,虽然只是一些片段,但朱文觉得有趣,于是便谱写了“熊猫人问伦敦100句”的主题曲。这首由资深音乐人祝小民演唱的主题曲,有着时尚的类似hip-hop的节奏,但平淡的说唱背后蕴涵着一种无法言说的力量,也为这个并非惊世骇俗的纪录片,刷上了一层艺术的色彩,“知不知道百年前的八国联军?英国究竟来了多少绅士?大火在圆明园烧了几天几夜?英国究竟抢了多少财宝?多少绅士回国后被加封爵士?孩子是否知道这段历史?大英博物馆有多少远东展品?打算何时还给它的主人?”
赵半狄说这些歌词正好说明了他拍摄该片的主旨,或许伦敦人现在面临的问题,也是中国人将要面临的。
导演出身的朱文,对这部由艺术家制作的纪录片也十分赞赏,他觉得,“《熊猫人问伦敦》中访谈是开放式的,不强迫你,虽然有些问题比较敏感,比如战争、艾滋病,但不是板着面孔对你训话,赵半狄是以他轻松的方式介入到生活中来。”
而在另一些人眼里,赵半狄更像是艺术家里面的娱乐明星。
上海多伦美术馆学术部主任金峰,早年做记者时就和赵半狄有过接触,他对记者说,“赵半狄当年接受采访时对我宣称,‘将来一定要成为中国最有名的公益明星’。从现在的情况看来,他成功了。”
从与熊猫咪关于戒烟、艾滋病等问题的对谈,我们就领略到了赵半狄公益广告般的艺术带来的效应,他不像其他的先锋艺术家般“不食人间烟火”,他总是乐于与“社会发生有趣的关联”,1999年他在上海办第一场展览时,就把印有他和熊猫的“广告画”放在了最繁华的淮海路。
每个艺术家都有运用各种方式推广自己作品的自由,而赵半狄的作品更是需要在各类媒体的宣传下,才能得以成立。对于赵半狄身上的娱乐性,美术同盟网站站长吴鸿比较宽容,他认为,当今社会越来越资讯化和消费化,广告、大众媒体无时无刻不和人们生活发生关系,艺术家当然可以用这些大众元素创作艺术品。这种艺术转换,更易为大众所熟知,就好比老百姓去美术馆欣赏古典油画的机会很少,但他却会经常看广告、电视、MTV。-
对话赵半狄:
艺术家都在扮演角色
《新周报》:早前用《中国华氏911》这个名头,不怕有人称你为骗子吗?
赵半狄:这是个不大不小的误会,现在不是把名字改过来了吗?如果《中国华氏911》的名字能让更多的人知道,并认可我的作品,这也挺棒的。我欣赏迈克尔·摩尔,可能是因为我们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怀疑,对主流的怀疑。我好象找到了战友,不同之处在于,我的战斗性是裹了糖衣的,所以我更加优美。
《新周报》:为什么一定要找英国人问,美国人不行吗?
赵半狄:首先,这是个巧合。2003年6月,我为英国个人回顾展“Uh-oh!Pandaman”做准备,出发当天刚好北京非典解禁,在飞机上我突然有种冲动,当今中国在越来越西化,在与WTO接轨的过程中,国人对外部世界有了更多的疑惑,西方人怎么看待世界,我一个人知道还不算,拍成了电视片更多的中国人就能知道。其次,我们的主流媒体对国外的介绍大多停留在旅游、吃穿方面。
英国是和中国纠葛最深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那里中国几乎被认定是世界的边缘,我认为中国人有必要了解他们。片子剪辑完后,有美国艺术家邀请我到纽约进行同样的访谈,但这还不在我的工作日程内。
《新周报》:你怎么去定义你的作品,是行为艺术还是公益广告?
赵半狄:我甚至不在乎人们是否称我为艺术家,我只是认为一种想法和概念的表达,其实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只是你会不会抓住这样一个机会。当初我和熊猫照片在北京地铁展览后就有人想参与到我的艺术表达中来。我想,如果有人重复我的样式那就没必要了,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意见去影响他人,不必学我。
谈到公益这个话题,我在想,艺术的界线在哪里?什么是公益?什么不是公益?好莱坞的电影,好多可以叫公益大片,像泰坦尼克,赞美人类爱情的,也可以说公益。前几年有部反腐败的电影,叫《生死抉择》。我觉得这是一部两个多小时的公益大片。事实上,现在世界一切的界线都是模糊的,公益的界线也是模糊的。
《新周报》:怎么评价一个当代艺术家的作用?
赵半狄:每一个艺术家所发挥出来的功用,首先是由其艺术成长过程来决定的……这些都影响到我的艺术创作,我要做的是将现实艺术化,用虚拟的艺术来表现社会问题,这是我的责任,你说它是公益广告也可以。其他的艺术工作者和我的经历不同,就会有着不同的功用,从本世纪初开始不是有个“人人可以当艺术家”的讨论吗?我觉得讨论的核心应该是“人人可以做不同的艺术家”!
《新周报》:你的作品很容易让人想起做秀,甚至“表演”二字?
赵半狄:有时候表演是故意的,有时候表演是被迫的。我先前和熊猫在一起对话的作品可以说是一种表演,如果要我在演员和艺术家之间选择的话,我觉得首先做演员。很多艺术家都在扮演角色,扮演一个学究,一个知识分子。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角度来做判断,就和艺术有点远了,我觉得艺术家扮成了一个学究的话,很难受,于是我就和熊猫一起来表演。-
熊猫人问流浪汉
问:你住在街上有几年?
答:13或是12年?对,从1991年。
问:你觉得贫穷影响你的尊严吗?
答:这的确会影响我。你看着别人去工作,然后你想你没有钱,所以你向别人要钱,每天就只能穿着同样的垃圾服,会影响我的尊严。
问:你在乎自己的外表吗?
答:会啊。我希望被人尊敬,今天我没有准备,我没时间,我常尽量让自己保持干净。
问:你喜欢怎样的女人?
答:有钱的女人。
问:不论她漂不漂亮?
答:有钱就好,不管漂不漂亮,我希望有个有钱的女人能买些酒给我喝。
问:钱对你来说有多重要?
答:对,这很重要。你知道我得吃东西、喝酒。我需要钱,而我从街上要来的钱并没有很多。
问:你对未来有梦想吗?
答:有啊!我想成为百万富翁,变成有钱人。
问:你觉得自己会不会永远住在街上?
答:(想了片刻)大概是吧。(纪录片节选)(《新周报》驻上海记者 杨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