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梅森的影视作品中,往往是大腕级的演员多,可以说,当红的演员撑起了影视的星空,对观众有许多收视期待,而目前正在上海进行紧张拍摄的《我主沉浮》中没有一个大腕级的演员,编剧周梅森和导演蒋绍华为什么拒绝大腕演员加盟呢?
曾荣获全国十佳导演称号的著名导演蒋绍华说,我们没有拒绝一线演员参加拍摄的意思,我们只是在选择最适合的演员演最合适的角色。周梅森过去的影视作品涵盖了当代最
著名的表演艺术家,比如《人间正道》中的鲍国安、宋春丽;比如《忠诚》中的焦晃、张国立;比如《至高利益》中的孙海英;比如《绝对权力》中影视三巨头唐国强、斯琴高娃和高明;还有去年在山东拍摄的《国家公诉》中的斯琴高娃,高明,他们都是一流的演员,演的非常好,非常到位。尤其是《绝对权力》和《国家公诉》中,唐国强、斯琴高娃和高明的演技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们已经达到了现代戏表演的高峰。说我们弃用名演员,其实是种误传。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启用最符合剧中人物形象的实力派演员担纲重要角色的呢?周梅森最近几部戏拍完和播出后,我们收到很多观众的不同意见和信息反馈,对明星的非议最多。为什么观众会有这样的想法呢?这个问题我想了很长时间,一直在考虑问题出在哪。后来我和周梅森一起讨论,我们想到一个问题,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对明星演员都有自己的定位,这些明星过去创造的形象就会跟这一次创作的人物产生背离、产生隔阂,产生一种排斥感。周梅森所塑造的人物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的,每个人都会潜移默化地想到亲戚朋友的形象。那么用明星来演,明星本身的形象和故事中的人物发生了隔阂,发生了冲突,观众的欣赏心理是不自然的,因为每一个明星都有自己的代表作,那么观众在想自己生活中的形象的时候,就跟明星的代表作发生了碰撞,反而是观众不熟悉的演员因为剧作赋予人物的深度、广度,观众就会相信是真的,如果是个半熟脸的,没有代表作的,观众也会相信他,就怕有代表作的。斯琴高娃在《绝对权力》里饰演一位女市长,在《国家公诉》里又演一位女检查官;喜欢斯琴高娃在《绝对权力》中市长形象的观众就不喜欢《国家公诉》中检察官的形象,反之,喜欢《国家公
诉》中的检察官就不喜欢《绝对权力》中的女市长,这两个角色都是斯琴高娃出演的,没有一个观众说两个角色都喜欢的。不是说斯琴高娃演的不好,她演的非常出色,非常棒,而是观众心目中的演员形象跟剧中的人物发生了矛盾和碰撞。选演员的时候,我选了一些让观众看了以后以为就是真的,就是很像的那些演员,比如说陈逸恒在《国家公诉》里演腐败的副省长形象,演完之后所有人都认为,他演的副省级干部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作派;演周秀丽的王静,以前也没演过这样的角色,播出后反映就很好;演过很多轻喜剧的吕凉饰演的市委书记唐朝阳,也演的非常好。因为分析了其中原因,我才自信不用一线演员来做这部戏,反之我很难有这个自信心的,我想还是沿用老方法来选演员,这是一个出发点。
其次,这部戏的广度和深度远远大于前几部戏,对演员的要求不光是表演,还有对演员的思想、时间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剧中有大量的台词需要演员背。因为我们在上海拍,场景多,路途远,转场快,许多场景比较复杂,一些大机关有的时候进一次很不容易,还得错开上班时间,有时候还得等待。如果说用非常有名的演员的话,有时候会出现跨戏的情况,场景空出来的时候他在另一个戏上,不能来,能来的时候场景又进不去了;或者有个场景的戏没拍完,他就走了,然后等下个礼拜他来了,景又拍不了了。一个很完整的剧本,一个很有张力的戏,往往就会因为这些演员档期的问题,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造成戏的支离破碎。所以,我想以江浙沪这些地方的演员为主,我这样做是因为这个戏和《绝对权力》、《国家公诉》最大的不同是讲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二十五年的历史,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上海拍这样的一部大戏,我就想多运用一些长镜头来反映故事和人物的关系,这些长镜头不是几分钟,而是十分钟八分钟,最长的一个镜头有十八分钟。这样就有很多台词是需要演员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背的,演员必须反复的念,才能体会剧本的意义和台词的内涵,其中还有很多专业术语,你必须把这些专业术语记住了才行。
许多演员别人不敢放重担子,而我排除了许多干扰,依然坚持启用,比如陈逸恒,比如吕凉、比如张萌等,用他们其实对导演也是一种考验,你的信心有多少?你靠的是什么法宝?选张萌对于媒体来说是个亮点,但是反过来说是在考导演,她没演过戏,又没有学过表演。第一次演重要的角色,情感戏非常多,谁知道她能不能演出来,要是出不来怎么办?她已经达到了我对这个角色的要求了。张萌从来没学过表演,对职业演员我平时是不交流,不谈角色,不谈戏,我对演员说,我选择你演这个人物,你就是这个人物,你不要问我如何演,我会告诉你演的对还是不对,很多演员跟我拍第一场戏的时候都很紧张,后来非常顺利,很快地进入角色。我告诉你走路不对,我会告诉你为什么不对?我绝对不会平时告诉你们该怎么演,谁也不能告诉别人怎么生活。让每一个演员把握住人物关系,这是最为重要的。
对张萌和演盼盼的女孩施婷婷就不一样了,给她们打电话,跟她们聊天,跟她们沟通,就是让她们完全释放,让她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她们释放出来以后,再跟她们说戏。比如张萌拍戏的时候,一个镜头要拍七、八遍,她演完以后过来看有什么缺点,我告诉她一个缺点,然后第二遍一拍,她就改了,那个缺点她克服了,然后我告诉她第二个缺点,拍第三次再告诉另一个问题,这个演员很有灵性,当拍到七、八次以后,她把改过的东西都记下来了,就变成了自己的表演方法,她知道该怎么演了。
我从来都不告诉演员应不应该哭,我从来不强迫演员哭,到现在为止我拍戏没有用过一次眼药水,如果是你哭了,那你就哭,如果说你没哭,那你可以不哭。这个戏我也经常哭,我已经哭了十次以上了,但是我想的是我能不能让观众哭,让观众跟我一样的感受。如果你自己哭,只是感动你自己,要把自己的感动变成形象去感动观众。
所以我一直在想,演员的情绪跟表演的情绪,要跟着人物情绪一步步的走,比如拍周洁那天,她哭的头晕眼花,她说自己都不知道能这么哭。因为她没有拍过悲的戏啊,她一般拍的都是带有花瓶式的人物,没有演过这样的,她没有想到。我一步步收,从正面先拍,然后拍侧面,她哭的就收了一点,然后拍全景,她哭的又收了一点。这里有很多科学的东西,跟系统论一样,比如你先拍很激动,到后面再拍就哭不出来。吕凉不管在什么状态下,位置站的都非常准,在演戏方面收放自如,说入戏就入戏,只要一开拍,他就马上进入状态,而且非常快。
除了陈逸恒和吕凉、王静是早先定下来的以外,其他的演员,我通过几个月的选择,通过长时间的思考,我希望所选择的演员能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80%的演员都是在电视剧开机前一个星期定下来的,那么多的演员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定下来,在这之前,我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我这部戏中整个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任何一个演员,不管是我选择了他,或者是他选择了我,都要与他的对手,上下级关系去辨别,靠不同的人物形象来区别。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听说演员演的不好,听到的都是说演的真像啊。什么叫很像啊,因为我在选演员的时候就是这样的原则,就是让别人看了第一眼就认为他很像,我甚至都让演员自己吃惊,因为他以前没有演过这样的角色,反而很多经常演这一类角色的我都没有选择,因为他老演同类角色就形成了一种模式。我处理角色的时候,没有好人坏人之分,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自己的生活轨迹,都有存在的道理,在我的戏中,我要让每一个角色都发挥出色,捕捉到每个人的真实才华。演员要满腔热情地喜爱这个角色,他才能演好。
所以,现在参加拍摄的演员在台词和表演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每天拍戏回来,跟当天没戏的演员见面,问在干什么,他们都是在背台词,因为每天都有大量的台词需要记住。饰演省委书记裴一弘的何麟是上海电影集团演员剧团的团长,工作很忙,又有大量的台词,很多都是专业的政治术语和经济术语,他就在家中用录音机录下来,每天开车的时候就反复地听录音,这种为艺术作品付出辛勤劳动的演员很多;扮演省长赵安邦的演员陈逸恒在没有戏的时间里,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与一位群众演员对台词,认真琢磨剧中的内容;吕凉是上海话剧中心的艺术总监,这次扮演剧中的市长钱惠人,他每天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也要背台词;王静是北京海政话剧团的演员,为了演《我主沉浮》中的市委书记石亚南,她推辞了好几部戏,一心一意做准备,做功课,写了大量的人物分析笔记;周洁扮演剧中的市长钱惠人的前女友,她克服了很多工作上的困难,付出了大量辛苦的劳动;扮演剧中的伟业集团执行总裁的国际环球小姐张萌,虽然是第一次拍戏,但她把一腔热情全用在了拍戏中,她有很多慈善宣传活动,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只要有时间,她都在熟悉台词。
我要通过导演的叙事方式把周梅森作品中的深刻内含挖掘出来,展示出来,有人说,观众喜欢的演员就拥有了市场,这是一种狭隘的市场观念,其实,很多时候,很多明星也是通过某一个作品起来的。做为一个导演,我要想办法让一些优秀的演员创造新的市场,我相信,通过这部作品会涌现一批观众非常喜欢的,又有票房价值的演员,今天看来我当时选演员的思路还是对的。(郑子 杨洁 邵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