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人物:
吴兆龙
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中视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吴兆龙工作室主任,曾担任《牵手》、《雍正王朝》、《西圣地》的总策划、制片人。
问:首先从这个剧的题材上来讲,您为什么选择这部作品?
吴兆龙:我看了这个故事提纲,大概不到一千字,当时我就觉得这个故事核不错。
我做戏并不在乎别人在做什么,或者这个题材怎么样。我重视的是故事核是否独特,重视的是故事有没有戏!一个戏要好看,产生戏的这个故事核必须要坚硬。
我看重《幸存者》这部剧是因为我觉得这将是一部有主旋律背景的商业片,也可以说它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看的主旋律作品。
作为一种文化产品,一部成功的电视剧作品必然要具备商业价值,要有市场潜力。但同时,它还要有思想性,要宣传健康的、积极的文化思想,当然既然它是给电视观众欣赏的,它也必须具备艺术性和娱乐性。
我是这么看待的。所以我归纳出来做片子就是第一要有意义,第二要有意思,第三要有价值。
问:您看完大纲简介之后,就明确要做这个项目了么?
吴兆龙:当然不是,看过之后,我觉得有兴趣,联系对方问他有剧本没有,你们有详细提纲没有。后来他又给我拿来详细提纲,看完之后,我越发觉得这个不错。历史背景真实,人物形象丰满,而且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反映了抗战历史。
另外这个故事的情节很紧凑、很抓人,有点像加里森敢死队。
问: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这在真实的背景下虚构的一个故事。
吴兆龙:对,故事的人物都是虚构的,敌中有我,我中有敌,有悬疑,谁是奸细,我看的时候就比较吸引我。我看的时候这里面有些色彩的东西。像这里面有个二人转的剧团,伴随着他们,是寻宝的。又有卧底的,(就是王思懿扮演的那个角色)她是一个奸细,她是一个铁杆的效忠天皇的一个军人,很复杂,也很丰富。
问:您把它定义为一个商业片,那您找李文岐导演,他之前拍的《赵尚志》、《杨靖宇将军》这些作品都是主旋律的抗战片,算是个纯粹主旋律片子的导演,你为什么选他来导演这部片子?
吴兆龙:第一,我认为我跟你对商业片的理解或是界限不同。你可能是从观众角度,把主旋律和商业片,或艺术片或商业片分开了。我不是这么看,从制片人的角度,我是按照它的运作模式来分的。你这个片子是要投入市场,是市场运作而不是计划经济运作。那么只要是市场运作的片子我就都认为它是商业片。包括我的上一部作品——《西圣地》,它也是商业市场运作的,它也是要有入市场的,也是要出售的,你要看人家要不要,要,给多少钱,能不能盈利。只要是以这种运作方式运作的片子,我认为都是商业片。
这是一,第二呢,你问我为什么要找李文岐。李文岐是我多年认识的,虽然没有合作过,但是我看过他导演的一些片子,尤其喜欢他的《赵尚志》。李文岐导演可以说是自学成才,爱琢磨,肯钻研。我一直有个愿望能够跟他合作。他对东北很熟悉,这些年他在东北拍的戏很多,拍得东北抗战题材的戏尤其多。这次应该对他的路子。
另外,他不是大手大脚的导演。我们拍的是商业戏,必须要计算成本。他有一个现成的一支拍摄队伍,这样又符合我8月份开机的要求。找别的导演就没有这个优势。
所以我说这是天时,地利,人和呢!我们一拍即合,两年前,曾经有人找过他谈这个本子,两年前想拍,但是没拍成。包括陈胜利都看过这个本子,也没拍成。
问:这两年热播的抗战题材影片比如《亮剑》、《暗算》也都是在真实历史背景下虚构人物发生的虚构故事。所以我就不知道这些戏的题材和故事突然成为一个新的热点的时候,您做这部戏会不会担心人家认为你是在跟风?而且这两部戏现在有这么好的播出效果,对您拍这样的一个戏会不会有压力?
吴兆龙:我肯定不愿意跟别人雷同,我希望自己做的每一部片子放在市场上,放到每年一万多集的市场上不会被淹没。包括我做的《西圣地》也是,包括我以前做《牵手》。
我希望自己的作品不是在追随潮流,而是创造潮流。
至于《幸存者》这部片子,首先它对我个人来说是一次新的尝试。我以前没做过这个抗战题材,也没有做过战争题材或是军事题材。为什么呢,我不熟悉,并且在和平年代的军事题材我认为我做不好。这个军事题材必须和战争联系在一起,必须跟生死,跟胜负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样做才有张力。
这个是一,第二呢,写战争,但它不是千军万马,它表现的是一个完成特殊任务的小分队,以小见大,写“敢死队”的抗战电视剧并不多。
第三个,应该是它的故事性,它的悬疑。你说《暗算》有什么好看?就是它的悬疑,再一个就是它新鲜。(这个题材以前没有人触及到)像我们这部剧,在形式上没有《暗算》这么新鲜,但是它悬疑。
所以我考虑到它的可做性,我也没考虑到他的跟风。
问:您能说说这部戏您最想表现的特色是什么?
吴兆龙:根据我们这部片子的特征我们这部片子题字上写着两个字——悬疑。我要把它拍得野性,残酷,它这个是日本军国主义,关东军在最后的垂死挣扎,它一定是越发难制服的。所以一定要把小分队面临的这个对手他的这个残忍,疯狂,武装到牙齿,一定要把它的这个难度充分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