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电视前沿 > 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专题 >正文

总编导任学安、执行总编导周艳:希望别误读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2月04日08:20 东方网-文汇报

  央视二套正在播出的12集纪录片《大国崛起》,给本来还算平静的荧屏投入一颗重磅炸弹。史料、解说词、专家观点、电脑特技,几乎每一个片中元素,都引起观众莫衷一是的评说和媒体乐此不疲的讨论。11月24日首轮播映结束后的第3天,第二轮紧跟着推出。这一反常安排竟然依旧满足不了观众们的收视兴致,而其他任何一种可以分载热流的渠道随之辅佐进行:观众与主创人员每天的在线交流成为央视国际网站最热门的板块;同名系列丛书首印1万册数日内售罄;《大国崛起》的盗版碟成为让街头小贩进账最多的摇钱树……

  在《大国崛起》催发的热潮中,该片的总编导任学安、执行总编导周艳,在央视附近的一家茶室,对记者谈及了自己的思考。

  准备脚本耗时一年半

  问:《大国崛起》的最初构思,我知道是从3年前的一天清晨开始的:当时是在上班途中听到收音机里播报了一条新闻: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历史”。这3年是怎么走过来的?

  答:3年前的那个细节确实是那样的,但这只是一个开始,后面的3年时间里,我们经历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也有一些媒体关注7个摄制组如何在9国进行境外拍摄,却不知道这个过程只花去我们3个月时间。我们花时间最多的其实是另外两个环节:脚本准备和后期制作。

  面对浩瀚历史,最难的是删繁就简、清晰表达;在形成电视语言的时候,最难的是深入浅出、情理兼顾——如何客观公允地解读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9国的崛起史,脚本起着决定性作用。为此,我们用去整整一年半时间,先请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专家为我们提供历史脚本,然后探访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国际政治等不同研究领域的众多专家,讨论脚本中的相关阐述。千头万绪的事件、人物、时间、地点,众说纷纭的因果、巧合、偶然、必然……这些一股脑儿涌向我们,经过几乎可以算得上“痛苦”的反复比对和取舍,脚本才得以逐渐成形。

  后期制作也是一项极其艰苦繁杂的工程。我们的团队没日没夜地扑在编辑机上,从几百盘带子里寻找最好的素材。3年时间,我们这个创作团队坚持了下来,毕竟,电视人一辈子都不容易碰到这么好的题材。

  第一次如此梳理历史

  问:倾3年之力、集百余位专家智慧,如今又引起极大关注——《大国崛起》应该算得上你们的得意之作吧?

  答:不敢说得意。如果说《大国崛起》有点亮色的话,在于这是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国外的权威专家和珍贵史料,第一次如此集中地汇聚其中。仅拿文物为例,片子就呈现了葡萄牙和西班牙在1493年签订的划分世界的条约和地图、荷兰东印度公司当年的账册、法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人权与公民权宣言》1789年的最早印刷本等。很多中国人对国外的历史文化其实是有很强的了解欲望的,但国内这类片子少,《大国崛起》因此让他们觉得新鲜。

  问:《大国崛起》这类题材的纪录片,在国际新闻界是否也是新鲜事物?

  答:据我们现在了解的、以及国外受访专家所反映的情况来看,从这个角度做的纪录片应该还没有。这些专家听说我们想借电视手段如此梳理历史,觉得中国的电视人在做一件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的事情。

  问:有不配合拍摄的情况吗?

  答:有因为时间不巧而取消采访的,但除此以外,都给我们安排了采访时间。他们在言谈间,都表示出对中国的友好和尊敬,他们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效很关注。有一位德国专家专门戴了一条红色领带接受采访,还特意对我们说“这是中国红”。

  希望用理性态度看待

  问:我们谁都无法否认,即使用最客观的态度去解读这段历史,但观众对这部片子还是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议论。

  答:我们的意图只是通过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进而让我们思考,中国的和平发展,可以从中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如何从容地立足于世界去探索自己的和平发展之路?

  曾有媒体非要探究,由我们官方电视台去做这样一部片子,有什么政治背景。根本没有,一定要说有,那也是时代背景。这是我们最不希望别人误读的地方,央视作为全国主要文化传播机构,应该以全球化视野关注各国发展脉络。

  我们严格遵守的是:一定从历史出发,而不是从观点出发。我们想要表达的,在片子里已经都表达了。如果有人从中读出各种各样的含义来,那是每个看片子的人自己的思考,我们不可能左右大家的思考。

  在《大国崛起》播出之后,有各种各样的讨论,这很正常,一个作品能被多次和多重地解释,可能正是它的价值所在。之前我们花了3年时间,看了很多材料,思考了很多问题,听取了各领域专家的见解,最后才形成现在这样一部片子。

  电视其实就是一种大众传播手段:对普通观众来说,有的知识显得深了,对专家学者来说,又显得浅了。但是,我们还是想尽力把电视人的思考奉献给大家,也愿意倾听各种声音。事实上,这部片子就是试图用一种更理性的态度看世界、看历史,所以,也希望大家能用理性的态度来讨论和思考。

  本报驻京记者江胜信

  (本报北京12月3日专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电视剧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