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电视前沿 > 北京电视台2007春节晚会专题 >正文

北京台春晚《新装过大年》服饰和传统节日气氛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2月20日19:47 新浪娱乐

  期望设计方案对中国代表团着装有所借鉴做为设计组成员之一的溪山琴况表示,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国家,2008年奥运会也提出了“人文奥运”的口号,“汉服”,做为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具有无可替代的文化内涵和独特价值,为了能在奥运会上向世界展示真正的东方文明古国的传统服饰,展示真正的东方文明古国的文化与气质,我们谨提出我们虔敬构想和设计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华服方案》。

  我们期待,此尝试性的设计方案能对国民同胞探讨2008年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着装问题有所帮助和借鉴;我们期待,在2008年奥运会上,我们能与世界同胞一起,感受到融汇了中国56个民族的民族文化精神与特色的中华民族传统服饰的魅力。

  不考虑采用中山装、旗袍等服饰之前很多人提出采用旗袍、中山装、近代式长衫等作为奥运会着装的提议,华服方案的设计者们提出了自己的异议。

  他们认为,现代旗袍虽常被用于各种礼仪场合,但其造型过于暴露,与东方文化精神与华夏审美意趣相距甚远,近年来饱受公众诟病。所以,本方案中礼仪小姐服饰,不考虑一般活动中被滥用的旗袍或做其变体设计。

  在近年来我国举办的一些国际活动中,还偶有中山装的登场,比如,2005年上海

大师杯
网球
赛,“改良型中山装”就被作为了一种外宾的礼服方案。但是深究中山装的起源不难发现,这种服饰源自日本学生装,无论从起源、民族属性、服饰造型特点等各方面看,都无法成为奥运会华服的考虑对象。

  而且,旗袍、中山装、长衫等等,从服饰文化源流的角度来看,都不具备奥运会华服系统“系统整体民族多源、具体款式特定民族经典原创”的特点要求。

  有设计者和学者、专家认为,可以以服饰元素混合手法,融合各民族服饰文化符号来进行设计,“创造”设计出一种混合型的“中华服”。但华服方案的设计者认为这种方式失之简单、生硬和堆砌,也无法形成真正的服饰神韵之美。

  旨在复兴民族传统服饰、礼仪与节日,与社会各界一起探寻优秀民族文化复兴的可操作路径。

  喧闹的鞭炮和绚丽的烟花,让姜疆对今年的春节充满了深深回味。这个外表时尚、性格开朗的北京一所大学三年级女生表示,可以燃放烟花爆竹的北京春节令她重温了儿时的欢乐。

  去年8月,姜疆和另外两名大学生以陈述人的身份参加了北京新的烟花爆竹管理地方法规听证会。在电视直播现场,她满怀激情地表示,从1993年实施禁放开始起,北京曾经把只有响声但没有火药的“欢乐球”作为烟花爆竹的替代品。然而,欢乐球的年代很快过去,因为其无法点燃人们内心的激情。

  姜疆对传统习俗的“怀旧”情绪并非偶然,参加听证的另外两名大学生同样表达了回归传统的渴望。他们都表示,中国年味越来越淡的主要原因是社会丢掉了传统民俗,洋节、洋文化并不能满足年轻人的内心需要。

  洋节仅仅是个狂欢的理由

  “在圣诞狂欢的气氛下,我们会去跳跳舞、唱唱歌,但仅此而已。圣诞节或者情人节只是给自己一个狂欢的理由。”

  “形式上的欢乐并不能代表内心的感动,我们始终不可能完全感受圣诞节的快乐,就像记忆里春节的烟花和年夜饭、中秋的月亮、端午的粽香始终不会被圣诞树和火鸡替代。”今年26岁的李姗姗在北京从事影视制作工作,她并不认同时下国内媒体讨论热烈的“中国传统节日走向衰落,正在被西方节日埋没”。

  北京师范大学文化院教授万建中认为,目前国内年轻人对传统节日表现冷淡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如果审视他们的内心,会发现其对传统节日的关注和认同超乎人们的想象。

  不久前,万建中教授带领北京师范大学的几位学生对100多位不同年龄、身份的人做了一份“春节、中秋、圣诞以及情人节等10个节日你最想过哪一个”的问卷调查,受访者中近七成是年轻人。调查结果显示,97%的人将春节排在第一位,中秋、端午、元宵等传统节日也都依次排在前几位,答案的相似度达到80%以上。

  此外,万建中在收回的问卷中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细节。不少受访者在“情人节”旁边的空白处写上了“七夕”,有的甚至划去“情人节”用“七夕”代替,并在一旁做了说明:“我们自己也有情人节。” 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近两年来,在北京半数以上的年轻恋人都例行在“七夕”这天安排观天象、吃饭、看电影等特殊活动。

  “七夕”的复兴甚至开始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2005年8月中国武夷山组织了“七夕风情节”,安排情侣们在玉女峰、大王峰间搭起一座“鹊桥”浪漫相会。在活动开始的一个月前,7700对情侣的名额就满了。有关方面称,虽然没有具体统计,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时景区的客流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常年旅游旺季的平均数。

  传统节日需要形式上的刻意安排

  万建中认为,“其实很多年轻人内心非常重视中国传统节日,并且也越来越希望有时间按照传统的方式度过这些承载特殊文化含义的节日。”

  传统文化对年轻一代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是根深蒂固的。在北京四通工控公司工作的辽宁小伙子徐峰说,最希望放假好好过的是中秋节。“中秋是个团圆的日子,真的很希望有假期可以回家陪伴父母。”每年看到中秋节单位分发的月饼,他都伤感不已。

  “然而这些传统节日不是法定假日,如果不是赶上双休日,就根本没有时间庆祝。”万建中表示,造成年轻一代在形式上忽视传统节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时间”。

  “过节的首要条件是时间,要花时间准备传统节日带有特殊含义的食品、器具;花时间问候亲朋、尽到礼数;甚至整理心情,融入节日氛围这些也都需时间。”万建中对记者说,快节奏的都市生活迫使一切从简的心理状态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没有时间,祖孙几代人一起淘糯米、洗红枣,包粽子、打月饼的过程浓缩成了下班之后匆忙赶去超市买几个粽子、月饼或者元宵吃一顿就算是过了节。

  在日前召开的北京市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国防大学军建政工教研部教授岳忠强等多位委员都提出,北京应率先在端午、中秋以及元宵节等传统节日实行放假。

  委员们普遍认为,“传统文化、习俗只有一次次地重演和强化,才能重新被记忆、传承。”

  从传统文化寻找现代精神资源

  有趣的是,推动中国年轻人对中华儒家文化进行再认识和尊崇的一股特殊力量,却是源于外来文化的影响。在中国掀起的一波又一波“韩流”中,非常引人注目的是对韩国电视的追捧,那些吃麦当劳、穿耐克鞋、看好莱坞长大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年轻人,成为最“铁杆”的韩剧迷。

  韩国电视剧导演张斗义认为,韩剧之所以打动包括中国观众在内的很多东方观众,原因可能就是剧中所体现的儒教传统。那种有些森严的长幼尊卑关系、几代同堂的生活方式以及孝顺父母、重视家庭、谦恭有礼的人生态度,激起了老年人的怀旧情绪,也让年轻人感受到浓郁东方传统的魅力。

  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的许天佼对于中国传统节日态度的转变,正是受到“韩剧”的触动。“韩剧《看了又看》中讲韩国人过自己的传统节日,一定要喝年糕汤,提议去商店买现成年糕的年轻人受到家里老人的斥责,老人讲年糕汤就是要全家一起动手做,味道也能纯正。”许天佼觉得,老人所谓的纯正味道指的是一家团圆的幸福,就像年糕一样紧紧地粘在一起。

  “中国重大传统节日的主题都是强调家庭伦理价值,吃各种复杂的食物也是为了感受家庭生活的温馨。”许天佼对幼时与母亲一起泡棕叶过端午的情景仍记忆犹新。

  此外,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激烈竞争,也使中国年轻人经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农耕文化强调的自然与亲情,则为他们找到了缓解现实冲突的精神资源。徐峰说,与家人的团聚能使你的心灵感到安宁和慰藉。

  专家表示,政府应考虑通过立法把传统节日作为法定节日固定下来,首先要给人们一个过节的时间,然后应与假日经济、文化产业结合起来加以发展和改造。比如清明节举办放风筝比赛、拔河比赛;端午节举办“赛龙舟”大赛等,“这些节日不但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与认同,而且对于促进假日经济、节日经济也有所帮助。”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电视剧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