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资料:文苑溯源--熬鹰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1日23:40 新浪娱乐
《百年往事》里小姐何佳碧为了讨好张少爷让丫环帮自己去淘换蛐蛐,而且, 只要极品的。由此想到当年满清的王爷、贝子们的“正业”多是斗蛐蛐、养画眉、架子拉的再大一些的就是玩鹰了。 “八旗子第们”的这一业余爱好若追根溯源的话,还要倒腾到康乾盛世那会儿。满清平定中原后没了仗打,而马背上的民族即要学会管理汉民族的农桑之业又要参悟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天子人伦之道,慢慢的不免将自家的老本行骑射之道生疏了。这一情况引起了皇上的注意,于是就诞生出了每年一度的“木兰秋围”来。 每年秋天在承德避暑山庄(又称热河行宫),清帝北巡必驻于此。在康乾盛世更是年年秋狩,训练皇族保持住征服之欲,勿忘骑射之本。当年建此行宫,还有一个主要因素,是为了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抵御沙俄的扩张。 每年清帝到承德木兰围场进行秋猎时先在山庄内举行小型阅射仪式,然后才是骑马驾鹰牵狗的出征。不过曾经问鼎中原的塞外皇族并没有在木兰秋围的逐鹿中保持住锐气,数辈的养尊处优和权利的浸泡,早使膘悍的勇士变成了提笼架鸟的八旗子弟,遥想着软弱的道光皇子奕伫假称不肯猎母鹿而获太子之位,这围猎之所最终却做了他的避难之地。 书归正传说到熬鹰,这可不是一般人能练的活。当年玩鹰的旗人先从鸟市上或专卖鹰的鹰店选一只鹰。这选鹰也有相当的讲究,因为鹰和一般飞禽相反,它是雌大于雄。一般是每年中秋之后玩家们去选购新鹰,大多数玩家爱买儿鹰。主要是儿鹰尚小,其自然野性在其身上还未形成。驯养起来比较容易。当然也有人爱买成鹰,行话管成鹰叫破花,所谓“破花”是指脱过一次或二次毛的鹰,鹰一般二年脱一次毛,如果是三至四脱也称“老破花”。老破花在价钱上比儿鹰可便宜多了,且抓兔的本领也极高,只是野性难除,玩家功夫不到的话,一不留神它就给你玩一个远走高飞,玩家损失钱不说,传出去在圈里这面可就栽大了。 这买回鹰后,还得问清卖家鹰落网时份量多大,这个作为将来熬鹰的原始依据。如果鹰熬下去的份量不够,那么鹰还能有体力逃逸,如果熬下去的份量过多鹰又会因体弱而无力博兔。以王世襄先生的经验熬鹰当要减去原体重的五分之一。 老北京熬鹰时的熬法是三班倒,三个人对付一架鹰,给它来个车轮战。那真是二十四小时连轴转,而且是将鹰架着哪儿热闹奔哪儿去,人和鹰比着看谁能耗过谁。这生鹰因为怕人,白天必须戴上一种专为其缝制的小皮帽子。需熬到入夜才摘。一般要熬过五、六天才能将鹰的野性子磨掉一些,这样鹰白天在胳膊上不乱飞了,这小皮帽才能摘下。熬鹰时一直要鹰不下胳膊。这对熬鹰人也是一大考验。 而在新疆塔吉克地区熬鹰则是专门搭建一个熬鹰的小土坯房,小房不开窗,里面不见光,熬鹰人在房里立柱上系一根粗绳,将鹰放在上面,主人将绳的另一端控在手上,只要鹰一更闭眼,熬鹰人就摇绳,令鹰惊醒无法入睡,新疆熬鹰人对此还有另一种解释,说这样才能让鹰熟悉主人的气味,令其在心理上有归属感。 鹰熬成后才是驯鹰。驯鹰的过程更为繁复不在本文讨论之列,如有读者有兴趣可参看王世襄先生所著《大鹰篇》。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一首《放鹰》诗,其意晓畅而深远,现抄录如下,这样才能使美文与天下爱好者共享。 十月鹰出笼,草枯雉兔肥。 下篝随指顾,百掷无一遗。 鹰翅疾如风,鹰爪利如锥。 本为鸟所设,今为人所资。 孰能使之然,有术甚易知。 取其向背性,制在饱饿时。 不可使长饱,不可使长饥。 饥则力不足,饱则背人飞。 乘饥纵博击,未饱须絷维。 所以爪翘功,而人坐收之。 圣明驭英雄,其术亦如斯。 鄙语不可弃,吾闻诸猎师。 白居易的诗真是启人心智,令人如听仙乐耳暂鸣。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