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资料:《百年往事》文苑溯源之今人识砚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7日16:17  新浪娱乐

  记得二年前曾读汪曾祺先生的《晚饭花集》,其中有一篇叫《金冬心》是讲清代杨州八怪之一金农的。印象较深的是金农的“艺名”频多,分别为:名金农、字寿门、别号冬心先生,另有稽留山民、龙櫌仙客、苏伐罗吉苏伐罗,外加职称:召应博学鸿词杭郡。这么多艺名、非艺名不知给当今喜爱收藏书画的玩家们添了多少麻烦。万一忘了一、二个错过了拣漏的机会那还不把肠子都悔青了。

  文章中还有一个细节比较令人疑惑,那就是冬心先生靠卖字画谋生,平时的润笔在当年怎么也纹银数十两一幅,可竟因为头年秋后生意不好,又加上买了两块心仪的大砚台,一块红丝碧端,一块蕉叶白,弄得手头上有点紧。这二块砚得多少银子呀?一时让咱这二十一世纪的人,还就真整不明白。

  《百年往事》中松鹤斋里除了字画也卖文房四宝,砚台好像也就大洋十块几十块至多上百的样子。有了以上的疑惑,才想到考据一下,一块好砚到底价值几何?

  先捡容易的来,先就近在琉璃厂逛了一圈,像荣宝斋、中国书店里的新端砚、歙砚标价二、三百、至五、七千大元(人民币)不等。又查检了一下近几年几大拍卖公司的成交记录(拍品多明、清时期的砚)低的是八千一块高的也有到六、七万一方。

  再检索有记载的文献资料,实物出土最早的砚,当属陕西省宝鸡市北首岭遗址(属仰韶文化早期)出土的石砚,距今已有五千余年了。只是到了汉代砚的种类才真正发展起来。汉代之前的砚基本上多以磨制的菱状俄卵石和圆形臼窝及棒状岩石构成。有些砚面还残留有红色矿物质粉尘,看来此时的砚还兼有调色板的功能。

  及至宋代,宋砚仍承袭隋唐砚风,以重实用为主,少装饰加工,形制上多为长方形抄手砚。(抄手砚是一种砚面略具坡度,砚堂与砚池呈自然过度,砚底掏空成两墙足的一种砚形。)所谓抄手,是执握砚时,便于手抄砚底。因砚底掏空,砚重减轻也便于携带。宋代亦流行瓦砚《文房四谱》上说:“魏铜雀台遗址,人多发其古瓦,琢之为砚,甚工,而贮水数日不渗。”历史记载铜雀台瓦在制作时,是将所选陶土,经葛布过滤,并和以胡桃油,烧制而成。看来曹操建的“铜雀春深琐二乔的铜雀台真是名不虚传呀!”

  明清二代,砚台制作工艺有了巨大发展。由注重实用逐渐向观赏性及工艺美术品方向转变,制作风格由古朴趋向奢华,由简洁趋向繁缛。自明代起,砚体上铭刻增多,咏志、题跋、记事等其铭刻所附加体现的书法、人文价值开始超越了其实用功能。

  再回到前面金农买的二块红丝碧端和蕉叶白,这红丝碧端从字面上看应是端砚,区分端砚高下的要看其“石品”所谓石品是砚石中因含矿物质不同,而形成的天然花色纹理。红丝碧端应该是绿底上带有红丝的端砚。只是查端砚中石品知名的名目,有“鱼脑冻与荡”、有蕉叶白、青花、火捺、天青、翡翠、金银线、冰纹、鹧鸪斑、石眼等名目唯独不见红丝碧端。或许是指产自山东青州的红丝砚?只是查红丝砚也末见红丝碧端的名目,看来只能存疑有待行家将来解惑了。

  蕉叶白又称蕉白。蕉叶白在石品中排名第二,其形如蕉叶初展,鲜翠娇嫩,色白略带青黄,古人形容其“浑成一片,净嫩如柔肌,如凝脂”。“如秋云绵密,或如水波微尘。视之不见浸入水中乃现”。如此说来其价甚昂,还是可以理解的。

  我国四大名砚为,端砚、歙砚、澄泥砚、红丝砚。而历史上曾有端、歙高下之争。一般公认端砚“温润”,歙砚“坚润”。而有人喜“砚贵坚老”有人爱“砚重柔腻”不知您更得意那一种?

  二千零二年我于城南得一端砚,其形椭圆,其石品为紫底与绿云相交,曾在砚书中见过文天祥铭文的‘玉带生’紫端,玉带生只是紫石中围一环绿带,形制精巧可爱,而我获这一紫端是绿石如云漫过紫石,被工匠随形雕成一卧水中之鹅,入手温润柔腻,真是佳石。不知将其称为绿云紫陌可否?也算外一品吧。(晓辉/文)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