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剧案例分析:《24小时》的多画面分析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6日16:59 新浪娱乐
福克斯公司(FOX)的《24小时》(24 除了“实时制”,片中的另一主要特征即是多画面运用,这一剪辑方式在电影、电视剧中并不多见,但是作为《24小时》这样一部“实时制”、多线索的电视剧中,这样的技巧运用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以《24》小时第二季为例,这季的主要剧情是一枚核弹将要在洛杉矶爆炸,反恐小组特工杰克鲍尔要竭尽全力去阻止这一恐怖事件的发生。剧中有这样的几条线索: (1)杰克-鲍尔亲身行动去阻止核弹的爆炸; (2)总统以及其幕僚宏观调控,面对媒体,控制大势; (3)反恐小组的其他成员努力做好任务的协作工作; (4)杰克-鲍尔的女儿琴?鲍尔在远离危险地点时曲折的经历; (5)凯特-华纳以平民的角度切入调查; (6)恐怖分子塞亚阿里和玛丽?华纳策划恐怖事件。 一.多画面镜头出现的时间 1.时间提示 作为一部“实时制”的电视剧,“时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元素。每一集为观众讲述的是“剧情”中的“一个小时”,而一集的实际平均时长为42分钟,除去开始的前情剧情提要只剩40分钟。如何在40分钟表达1小时的内容?剧中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方法:大概十分钟左右就会出现时间提示,以第7集为例,这集讲的是下午2:00-3:00发生的事情。在片中12’16”时,出现了第一次时间提示----2:12:43----下午2点12分,之后黑场,紧接着又一个时间提示----2:17:08----下午2点17分,这样得到的结果是:5分钟的“剧情”时间被省略,以达到用40分钟的剧长表达一个小时的“剧情”时间的效果。 在时间提示的时候,有多画面的出现,以12’16”的这次多画面为例,观众看到的画面实际上由3个小画面组成,而这3个小画面不是同时出现,而是一个一个顺序出现。在顺序出现的同时伴有1秒/个的“滴嗒”这一音效,画面出现则是2秒/个,与音效丝丝相扣,增加剧情的推动感与紧张气氛的积累。 这3个画面从出现的顺序来看,依次是杰克鲍尔在飞机上;总统前妻;反恐小组组长乔治?梅森在打电话。这3个画面正好是片中的3条线索,在时间提示之前的剧情是杰克?鲍尔,通过这样一个时间提示的多画面,剧情转到了反恐小组的工作状况,这一剧情正好是在时间提示多画面所出现的最后一个画面表达的内容,在时间提示结束之后,这一画面放大占至整个屏幕,多画面结构消失,剧情继续发展。 2.线索转换 以第7集为例,在片中8’05”时出现了第一个多画面,这个多画面连接了两条线索:8’前的线索是总统和他的前妻、总参谋长正在讨论事情,8’后的线索是反恐小组工作的场景。 3.两人之间的对话、事件 以第7集为例,在片中13’22”时出现的多画面是乔治?梅森与他的儿子,剧情是表现两人之间的电话通话,在这里观众并没有看到通常的镜头切换而是2个画面同时出现在屏幕上,由观众自己选择他们所感兴趣的关注人物,同时,使用这样的方法也可以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给观众表达更多的信息。 二.多画面中镜头样式 1.时间提示中的多画面镜头 以第7集为例,在18’32”出现的时间提示使用了4个多画面,出现的顺序是:右上-左下-右下-左上。从出现的顺序来讲,多画面也是要遵循画面平衡的原则的,一左一右,一上一下地使小画面逐步填满整个屏幕。四个画面中有3个固定镜头,1个运动镜头,而这一个运动镜头也是在多画面即将结束的时候发生运动。而这4个画面有3个是特写,注重人物的面部表情,1个是近景,描述反恐小组的工作情景,而这个近景镜头成为下一个线索剧情的开端。 再以24’04”的时间提示时多画面为例,这次的多画面由3个画面组成,出现的顺序是:左下-右下-上。3个画面中的镜头有2个固定特写镜头,1个运动近景镜头,这个运动镜头是凯特?华纳从正面到背面转身180度的旋转,而这个画面是下一个线索剧情的开端。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时间提示中的多画面镜头大多为固定、特写镜头,若出现了运动、近景镜头,那么这一画面必定是下面叙事线索的开端。这样的设计是符合视觉规律的。运动的镜头总是能够更有效地吸引观众,而观众在接受画面的过程中必定会存在选择性感知,这种多画面相对单一画面来说,显得琐碎复杂,如果观众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下必定会丧失注意力,这就是为什么3个或4个的多画面持续时间只有4秒。但是从观众的角度来说,这种分散的、复杂的多画面,使得直观感知认识下意识的增加,同时,运动镜头的特殊性也强行地使观众更自然地把注意力集中到下一个即将进行的场景。 单纯地从时间提示时的多画面构成来说,整体画面被分成3个或4个画框,强调下一个场景固然重要,但实际上还有比剧情更重要的,那就是在画面中央的“剧中时间”,这是“实时制”电视剧中最重要的部分,在这里,我们可以说“形势”在一定程度上大于“内容”,或许这种“形势”本身即是导演想向观众表达的内容。而且这个目的的的确确地达到了,随着“嘀哒”的声音与画面中央莹绿色时间的出现,观众的紧张度、参与度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2.线索转换 纵观全片(《24小时》第2季第7集),其中线索转换16次,在这16次中只有2次使用多画面转场,其他的14次都是直接切换。 在8’05”时出现的多画面是上下排列的,多画面状态持续7秒,在这7秒中,上、下两个画面都是运动镜头,下面画面的镜头为中景。比较这2次与其他没有使用多画面的14次线索转换,我们可以发现,使用多画面的线索转换在前一个剧情上有了明显的结束:总统大卫?派默与他的参谋长商议辞退安全局局长的有关事宜,而与之相呼应的辞退的剧情则是在第12集真正发生,在本集中没有了下文,所以应用了多画面这一形式。而其他没有使用多画面的线索转换从剧情上考虑都没有相对明显的结束,没有必要使用这样的形式。 而40’58”的这次多画面使用比较复杂,在40’56”这一刻,剧中为观众呈现的是琴?鲍尔这条线索,这一正常画面缩小至画面顶端,然后屏幕右下、左下依次出现小画面,持续2秒,在41’04”时,所有画面都发生变化,画面分布变为左上-右上-下的格式,画面内容也发生变化,是与前面完全不同的3条线索。之后多画面结束,从41’12”剧情回到原先的线索,即,琴?鲍尔的曲折经历。 这样的安排别有用意:(一)这一集已经快接近结尾,这样的多画面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与观众最大的信息量,潜意识中为观众进行了这一集6条线索发展的总结;(二)每集的结尾都要有一个小高潮为了吸引观众持续观看,在这一高潮来临之前,导演为观众设置了一个障碍,达到“欲扬先抑”的效果,让高潮来的更加强烈。 从剧情上说,在第7集的结尾就达到了这样一个高潮:警察发现琴?鲍尔驾驶的车的后备箱不断滴血,并命令琴?鲍尔的男朋友下车查看,这时插入16秒的多画面样式,41’12”时,琴?鲍尔的男朋友打开了后备箱,发现一具尸体,这时,第7集结束。 3.两人之间的对话 以第7集为例,19’15”反恐小组的指挥乔治?梅森与组员东尼?托梅达进行了一次电话通话,第一个镜头是反恐小组办公地点的中景,有人告知乔治,“东尼打电话来”,第二个镜头是一个运动镜头,从东尼的中景到近景,第三个镜头是乔治的近景,然后多画面出现了,两个画面上下排列。从剧情上说,多画面出现的时间正是两人谈论话题的关键之处,在多画面出现的同时加入了背景音乐,更加烘托了气氛。这时的两个画面全为特写,在乔治说话的时候,以东尼为主要人物的画面镜头发生变化,东尼从画面模糊成为前景遮挡,运动镜头的旋转使画面的景别变为全景,介绍两人正在谈论的对象(华纳一家)的情况。在19’22”时,还是这两个人,只不过多画面变成了左-右的形式,左边的乔治面向右边,同样,右边的东尼面向左边,二人的视线集中在画面中间,给观众一种稳定、平衡的感觉。而这样的感觉是单一画面的剪接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总结一下,这集一共出现了8次多画面的运用。 8次中的4次是时间提示时出现的多画面,2次为线索转换,2次为两人之间的对话。其实多画面运用的作用基本相同:(一)给观众最大的信息量,这在一部严格要求时间对应,而又线索繁多的剧中,采取这样的形式是十分必要的;(二)为下一线索的发展做准备,吸引观众注意力。 PS:《24小时》从开播而今已播完五季,第六集于1月14日开播,指日可待,为什么选择第二季第7集作为片例,第二季是我个人认为5季中拍的最好的一季,剧情紧凑(除了琴?鲍尔的线索)又符合逻辑。而第7集中有这样一段,乔治?梅森因为吸入铈这种武器级放射气体只有一天的生命时间,与儿子道别一段十分感人,这在《24小时》中并不常见。 转自美剧联盟
【24小时吧】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