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剧论坛中国电视人交锋 《老友记》导演感慨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6日14:37 北京晚报
日前,上海电视节邀请了美剧《迷失》、《丑女贝蒂》、《老友记》的制作人、编剧、导演共四位到上海与中国电视剧业界交流。《金婚》制片人兼导演郑晓龙、编剧王宛平,《士兵突击》的编剧兰小龙、制片人吴毅,《武林外传》的编剧宁财神,《奋斗》的编剧石康,《女人一辈子》的编剧林和平,新版《西游记》的投资人马中骏等,一张圆桌上坐满了中国电视剧界的顶梁柱。所谓交流,更多的是向美国同行取经。但很快,论坛变成了一场以美剧为参照,中国电视人对当前中国电视剧现状的大剖析,与会的著名影视人站在不同的立场,唇枪舌剑。美国同行感到了一头雾水,《老友记》的导演罗杰·克里斯滕森问的惟一一个问题是,“你们从不讲团队精神吗?” 虽然远隔大洋万里,美国电视剧仍以无可争议的优势通过网络和音像制品风靡中国,《老友记》、《越狱》、《绝望的主妇》、《迷失》等都是耳熟能详的名字。美国电视剧的强势表现在节奏快、故事复杂、题材多样。相比之下,中国作为年产量17000集的电视剧生产大国,电视剧品质与美剧相差甚远,这在业内人士和观众看来都是毋庸置疑的。有趣的是,尽管大家心里都承认国产剧与美剧有巨大差距的这一事实,但在座的制片人、导演、编剧中几乎没有人认为我们在创作能力上逊于美国同行。详细了解美剧的创作过程后,这场讨论似乎得出了结论:是客观条件阻碍了中国电视剧水平,编剧、导演、制作人乃至电视台都觉得,因为受制于别人才限制了自己的水平发挥。 圆桌论坛一开始,《奋斗》的编剧石康先请教美国编剧的待遇问题,掀起了和《金婚》的制片人兼导演郑晓龙的一番唇枪舌剑。石康提出:“中国和美国有一个区别,中国编剧不太相信制片方,因为分配权掌握在制片方那里。在美国编剧能分享盈利成果,在中国没有什么机会分享。”郑晓龙对石康的说法很不以为然,问《迷失》的制片人兼编剧卡尔顿·库思在美国编剧费占制作费的比例,“比如石康说一集100万,他想拿90万你觉得成吗?我觉得不成。” 接着,郑晓龙和《西游记》的投资人马中骏一唱一和,抱怨起制片人的苦恼:电视台给钱太少。郑晓龙说:“美国人好不容易来一次,我想问一下美国朋友,你们不觉得好奇吗?你们300万美元拍一集电视剧,我们三五万美元拍一集,又打仗又拍广告,你们不问问我们怎么能用这么便宜的钱,拍出这么复杂的剧吗?”马中骏接话很快,“我代表美国人回答你,我们不看,所以我们不好奇。”一番哄堂大笑后。郑晓龙接着说:“你们为什么不看呢?我们这么费劲,这样努力你们为什么不看呢,你们认为我们编剧不好,剧拍得不好吗?你们肯定认为我们电视剧拍得没你们好,你们拍一集电视剧电视台给你们多少钱,你们知道我们拍一集电视剧,我们电视台给我们多少钱?” 上海文广影视中心主任杨文红认为,这不是电视台的问题,也倒出一肚子苦水。“事实上,电视台承担发行风险,每年大量播出不理想的电视剧,造成的损失折抵了大笔购买费用。”显然,电视台把责任推还给了制片方,言外之意,烂剧、好剧一起买,价钱也就扯了个平。 编剧林和平又提出,观众的欣赏能力也阻碍了编剧发挥水平。“编剧的才华和想象力没有匮乏和衰败,我们只是希望更好的创作大环境,希望更多的制作成本。还有我们更希望我们中国的电视观众欣赏能力逐步地提高。可惜,我们的观众跟美国人比不了。” 交流变成了彼此谴责,美国人看得一头雾水。相比之下,美国制片人、编剧、导演之间的关系更融洽些,“团队合作”在他们的经验分享中不断被强调。电视剧创作过程被概括为12个编剧和一块白板,反复地讨论、修改,完善细节到每分钟。《丑女贝蒂》的编剧西尔维奥·霍塔说,“对我们来说,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团队的精神,即使你是独立的编剧还是要和其他人打交道。像我们电视剧有很多集的话,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必须要和其他人合作完成剧本。”而中国编剧排斥合作,《金婚》的编剧王宛平说,“两个实力相当的编剧非常难合作,很可能会吵翻;水平不一样那更难合作了,一方写了,另一方还要重新写,这叫合作吗?这叫增加工作量。” 显然,美国人并不关心他们的中国同行如何以很少钱拍出很长的电视剧,他们对另一个问题表示出了更大的兴趣。《老友记》的导演罗杰·克里斯滕森惟一的一个问题是,“你们从不讲团队精神吗?在美国,合作意识是从小在学校里开始训练的。”《丑女贝蒂》的制片人亨利说:“失败是行业当中不可避免的东西,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失败,大部分电视剧可能都会最后死掉。问题是,你是否能够坚持去做你的工作,然后让人们认为和你一起工作是很有意义的、愉快的事情,如果你失败了,但是很多人觉得你是一个可以合作的人,下次你还是有机会的。” 美国人带着疑问走了,也把疑惑留了下来。 本报记者 金力维J187
【老友记吧】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