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夜幕下的哈尔滨》登录央视 唤回英雄崇拜(图)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7日18:57 大众电视
![]() ![]() 《大众电视》封面故事 锦衣华服包装下的俊男靓女,美轮美奂的场景变换,撕心裂肺的爱恨情仇,这或许又会被误认为是一部带着赵宝刚烙印的言情偶像剧。 只不过,导演重新定义“偶像”,他不让陆毅(听歌 blog)耍帅,不让李小冉(blog)做悲情女主角。这部脱胎于20年前同名电视剧的30集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更多诠释的是偶像精神。 投资2000万,在克服了场景分散、反季节拍摄、日夜颠倒等等困难,经历了115天的拍摄后,《夜幕下的哈尔滨》终于在2007年8月27日杀青,于近日登上央视黄金档。 《夜幕下的哈尔滨》:唤回英雄崇拜 本刊记者/赵卫薇 徐静悦 主创人员: 编剧:高光 总导演、制作人:赵宝刚 导演:王迎 主演:陆毅、李小冉、周杰( 出品:华夏视听环球传媒(北京)有限公司、北京鑫宝源影视投资有限公司 1934年的哈尔滨正处在日寇与伪满的阴暗统治下,垂垂夜幕,阴霾天空…… 随着关东军将军玉旨雄一带着汉学家玉旨一郎(周杰饰)的到来,敌我双方在文化战线上、在工商界、在城市建设、在工厂、学校等地,开展了安抚与奋争、屠杀与反抗、阴谋与智慧、爱情与背叛的一次次较量。 共产党员王一民(陆毅饰)文武双全,表面上是一中教员,暗地里他是共产党的地下组织者,他带领着家破人亡的卢秋影(李小冉饰)及家人、剧团演员和进步作家、画家等人奔赴汤北抗日根据地。玉旨一郎深爱卢秋影,战争使得爱情变得越来越渺茫,当玉旨雄一把这份情感当成战争的工具和利用卢家的借口时,更使得玉旨一郎深陷痛苦之中…… 玉旨一郎在与王一民一步步建立起来的朋友关系中,终因他只是一个日本人,无法站在中国人反侵略、反压迫的立场上,双方也无法成为肝胆相照的朋友。共产党人关静娴(隋俊波饰)深爱着王一民,她不时地为王一民处生死困境而担忧,她最后奄奄一息时,王一民的临危一救给她爱的安慰……保安司令何占鳌的儿子何亦萍深爱剧团名角柳絮飞(许还幻饰),他在真情爱恋与周密谋划、出卖围捕共产党人、逼迫卢家陷入困境时,成为双面人…… 赵宝刚拍摄《夜幕下的哈尔滨》似乎是因为很多的机缘巧合:这原本是华夏视听和鑫宝源公司的合作项目,由另一位导演执导。公司邀请他来做艺术顾问,只是他自己在不断修改的过程中,竟渐渐地动了念头:“干脆我就自个儿拍了呗!” 这是赵宝刚和编剧高光的第一次合作,也是因为一个朋友的穿针引线,之前他们并不认识。写过武侠小说、却成名于历史小说《孔子》《司马迁》的高光,长期住在《夜幕》剧组。每天不管收工多晚,只要一有时间,赵宝刚就会找高光谈剧本,“反正这是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总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总要磨的过程”。 爱国主义情绪 “我现在专注于拍一些幸福、温情、励志的片子,不会去故意拍哪些反映太多人性和民族丑陋的东西。我已经不是愤青了,因为我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很幸福。每个人都有不满的情绪,但不可否认的是,谁都在改革开放中捞到了好处……所以,还去揭伤疤没意义!” 已过知天命的年龄,却依然精神抖擞,每天只睡4、5个小时的赵宝刚在一次采访时这么说,也许,那些曾经助他成名的海岩剧真的要在他的导演生涯中结束了。如今的《夜幕下的哈尔滨》,是他翻阅过大量的文献资料,找到的一个全新的角度:世界和平。这里面,有爱国情绪,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对现代人来讲,这种精神是一种偶像精神,更确切的定义,是对英雄的崇拜。 “其实我从《永不瞑目》就开始说这种精神,肖童就代表了其中的精神,只不过那时候说这个觉得有点假!有点矫情了!大多数人不会接受吧。而今天不一样,现在的气候已经形成了,需要这样的精神,国家处在了一个比较良性的持续期的改革中。人们真正需要的是思想上的一种支柱,精神上的变革。所以才会出来许三多这样的人物。” 赵宝刚眼中的“偶像剧”的定义,并不是指漂亮的偶像,尽管陆毅、李小冉、周杰三位主演足以构成偶像剧的商业元素,但是他说,这是一种偶像精神。年代片更要为现代人服务的,要让大家看到那些人的思想要对今天有所影响。人都有信仰,他们为了这种信仰可以不顾一切,甚至牺牲生命。 “看《夜幕下的哈尔滨》,首先,你会为那个年代的年轻人的一种精神所感动,现在很缺少这个。另外,对那个时代会进行一种反思和重新的认识。它是站在一个世界和平的角度来描写战争,而且而我们是从一段具体的东西来展现战争,比如爱情,战争给人类的情感带来了伤害。它是全方位的,它不是某一个角度就可以体现的。” 通过研究当年的历史资料中,赵宝刚为当时的日本人的心理做的诠释是:他们自信哈尔滨已经是他们的领地,所以他们一方面全心全意地建设哈尔滨,另一方面是全心全意地对中国人的侵略和屠杀。而赵宝刚也透露,为了符合今天的价值观,也剪掉了一些当时拍摄时非常过瘾的镜头,特别是对玉旨一郎这个人物命运的处理,使之更让现代人接受。 城市新名片 哈尔滨铁路局、哈尔滨建筑艺术馆、马迭尔宾馆、龙门大厦贵宾楼、哈一中礼堂、香坊火车站、哈铁医院、工人文化宫、滨江铁路大桥、太阳岛、十三职、道外老街、颐园街一号、耀景街22号等等这些带着上个世纪30年代哈尔滨特色的现存老建筑都被收入镜头,或许就像《庐山恋》对于庐山一样,《罗马假日》于罗马一样,新版《夜幕下的哈尔滨》会成为这个城市永远的名片。“这部戏完了,肯定会促进哈尔滨的旅游事业。”赵宝刚半开玩笑地说。 尽管拍摄场景分散,尽管老建筑破坏得很严重,尽管拍摄场地受到了种种限制,但是,“经过努力,我们还是拍摄了一个美丽的哈尔滨”。赵宝刚如此自信地表示,也一贯地延续了他唯美精致的拍摄风格。 开拍前,赵宝刚翻遍了当时哈尔滨所有能找到的图片资料,还专门从香港和国外买来大量的书籍参考,让他吃惊的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哈尔滨竟然如此奇特。日伪时期,哈尔滨的外国领事馆就有21个,很多居民有俄裔血统,当时的哈尔滨40万人口中有50%是外国人,受日本文化、欧洲文化、苏联文化的影响非常强烈,特别是建筑风格,都是哥特式、巴洛克式,比上海更洋派,充满着欧陆风情。于是,他在服装、美术、道具、摄影上下足了功夫。 剧组封了中央大街,这也是历史上的第一次,以前从来也没有因为拍戏而封街的经历。哈尔滨每天早上3点钟天就亮了,剧组都是从早上4点钟开始拍到晚上8点,在中央大街和索菲亚教堂完成了数百人参与的大场面的拍摄。 后期几乎每天都要拍18、19个小时,因为要抢景,特别是一些重点保护的景。比如戏中李小冉的家,曾经是一个别墅,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博物馆,在那里剧组拍了很长时间。“因为赵导一贯地对剧组要求很严格,所以我们保护得也很好。”看来,赵宝刚对导演王迎的影响,不止拍摄风格这么多。 中央大街现代的痕迹太重了,空调和高楼大厦随处可见。在拍摄时不得不卡死了很多的角度去用它,“如果说现代戏的场景可以 360度地去拍的话,那这个戏可能只能拍180度,只能拍一面”。为了把那些属于现代的东西卡在画面外,剧组不得不用遮幅的方式来拍,到后期制作时把画面上下的现代东西遮盖掉,只留下中间的那一段,就像电影的宽银幕。而很多避免不了的穿帮镜头,也只能用电脑来修改。 除了外景,剧组也搭了不少的内景,比如哈尔滨一中,外景仍然是中学,内景却变成了北方医院。这个戏拍得很洋气,所有中式的东西很少,只有李小冉家里的摆设有些是中式的,其它都是西式的,和原来的版本相比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一场舞厅的戏,是为了表现那时候的哈尔滨纸醉金迷的场面。赵导一看那景,就觉得过于简陋了,和要表现出的华丽的俱乐部相去甚远,另外待命的几十个群众演员,也显得有些土气。于是,赵导大手一挥,“所有的群众演员照发(工资),但是这景不拍了!” 而且,赵导还有一项绝技:按剧情在演员身上化妆伤口,在他的搭档王迎导演看来,他做得比专业人员还专业,“我们每天晚上合在一起看剪好的片子,审讯鞭打、拿着锤子敲手指的伤口都是赵导亲自做的,我一看,哎哟,这太像了! 剧组中要用到的老式的摩托车,一天租金近千元。虽然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用得上,但是就得备着。拍完《夜幕》,光摩托车这笔费用就要8万元。 在服装上,赵宝刚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专业,非常注意演员戏服的时尚感,所有主演的戏服都是量身定做,光服装的预算就是几十万。他自己经常没事就看看时尚杂志,发现里面哪套衣服好看,就跟工作人员说,“把其中的时尚感运用到戏服中去。”
【夜幕下的哈尔滨吧】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