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红:剧本让我眼前一亮
主演陶红(左)与水运宪
我刚开始看到这个剧本的时候,眼前一亮,我是晚上拿到的,前十集等于一天一个晚上的时间就看完了,就像刚才陈导说的,有很大的信息量,是一个主旋律,又是一个很可看的东西。
我这次自己演的人物是家里的老大,我喜欢这个人物。三个妹妹的姐姐,母亲身体特别不好,,她身上背负着很多的东西。包括她选择的爱情,都是为她的父亲去着想,然后才选择了一个其实她并不爱的男人去结婚,结婚之后,这个男人看她的父亲不行了以后,就非常不留情面的寄来了离婚通知书,然后母亲去世。我又因为父亲的原因,被当时的单位发配到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地方,从这儿开始,人物的变化很大,到最后做了一个很大的公司,她已经身不由己了。从一个非常贤惠的人,一个非常谨小慎微的人,变成了一个大公司的老总,她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她又去做了很多她不该做的事情,所以她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物,我觉得也是我很期待的一个角色。
李建群:希望我这绿叶配得好
申睛扮演者李建群(右)与陈家林导演对话
很高兴的是能够得到广电局给我们的一种肯定,说明我们中国电视从业人员将来会有更好的前途。我这里头演的是一个绿叶,但是我觉得我把这个绿叶能够让它更绿一些,更好的衬托像乔省长,像陶红。乔省长事实上就是中国的好儿子。我在这里要感谢北京广播电视剧给我们这些从业人员好的机会,也感谢金英马能够在这个合作当中很愉快。
李京盛:这代表中国电视剧创作的主流和主导
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李京盛
第一,今天采取这种方式,在一部电视剧没有跟观众见面之前,我们就把它定为优秀电视剧,而且作为推荐,这个做法本身的意义非常重大,重大在哪儿?就是刚才陈导讲的,我们现在在管理工作当中,在电视剧下一步发展环节上要努力建立一个和目前电视剧的收视标准平行的,甚至是更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文化评判标准。现在电视剧的优劣、好坏、影响大小,大家一提,无论是报刊宣传,甚至是各类评奖,甚至是有些管理部门在衡量都是用收视率的尺度,收视率多少多少,收视这个标准,可以说它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系,它毕竟表明这部作品在社会传播上它有多少人接受了它。但是我们也听到很多很多人在反映,收视率的标准,如果只有一个标准,如陈导说变成了唯一标准、第一标准,它对一部文化作品的思想艺术品质的评判必然产生缺陷,这个缺陷在哪儿呢?统计收视率的机构曾经跟我讲过,他说不是我们统计得不对,而是你们管理部门对电视剧的评论机构,对我们的使用结果有偏差,这个收视率统计出来以后,告诉你们的就是这部作品有多少人看,我没有说这部作品是好是坏,是你们拿我这个标准去套质量高低了。他讲的有道理。
这就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在评价文化作品的时候,我们确实现在来讲缺少了文化评判体系。这个文化评判体系不是靠人多势众来决定它的好坏,因为文化作品的精神的核心的东西,它应该是高于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就是我们讲的文艺作品当中要有崇高的,要有精神层面引领的那样的意义在,如果这种东西就是用大众的收视策略,它有的时候很难本质地把这个东西反映出来。仔细分析,这和我们国家观众的文化层次、文化构成,收视人群的经济、地位,年龄层次、文化层次、城乡区别都有关系,所以电视剧管理越来越感觉到在评判标准上有缺失。所以从去年开始,我们就研究这个问题,我们要建立一种文化评判标准,和收视率标准或者并行或者互相参照,这样才对文化作品的精神思想意识价值有一个比较公允的,相对接近这部作品实际的评判尺度。
这个标准怎么制定?现在我们正在搞调研,北京局作为一个管理部门要从事管理,管理当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审查的人员变成了专家,从一个局管理的角度来推荐出一部好剧来,起码反映出两个层面的眼光:1,作为管理部门对电视剧创作导向的倡导的意图,2,电视剧审查人员也是专家,也是在电视剧创作生产领域的专家,并不一定是掌握政治尺度,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官僚机构。由管理部门和专家结合起来的意见,它的积极意义就在这儿。我们任何一部剧在思想导向,在管理倡导的方向上,在专家层面上对它的评判是好、是劣,应该说更接近对一部艺术作品的评判,和真实反映出来的内涵是一致的。这个标准再和电视剧的收视结合起来,我觉得应该二者是互补的。今天我来支持北京局搞的,在未播之前向社会推荐这样一种方式,它的意义就在这儿。它的办法成熟了以后,对我们建立电视剧的文化评判体系整个标准是有好处的。
第二,这种推荐我觉得起两个作用:1,对剧组人员,编辑、导演、演员所付出的,追求电视剧创作的精品,追求思想艺术品质这方面的努力,从领导和管理层面给予认可和表彰。2,也向社会同时宣布宣传,向广大观众推荐好剧,观众有的时候也是盲目的,他是说哪个剧好,哪个剧不好,也不是自己看,口耳相传,大家互相一传播,他就去看了,既然有这种观赏的方式,我们为什么不主动把舆论引导一下呢?所以我觉得推荐虽然是领导部门、管理部门的推荐,也是向社会对广大观众的一种观赏推荐。
第三,这部剧没有播之前,比如说我们推荐完了以后,收视并不是很理想,这也不要紧,为什么呢?电视剧它作为大众的艺术门类,既要贴近观众,他需要、他喜欢的,我们要提供,但是他还有一个引领和提升,他不了解、他不知道的,他更需要的,这时候我们要作为精神文化的,应该在我们的作品当中有这些东西来引领和提升他,这个推荐本身也有对观众的一种引领和提升的作用。这就是我们今天用这种方式来表彰和推荐优秀电视剧的主要意图。
第二点感想,这部剧看了以后,最值得表彰、最值得肯定的是什么呢?大家都谈到了,这部电视剧当中表现的电视剧五十年来贯穿的主要传统就是现实主义精神,现实题材确实是跟现实主义的创作有一致的地方,还不完全一样,当然了这里有很多理论方面的问题,我们不多说。
简单来讲,我们现在正在总结这个经验,五十年中国电视剧的发展有一条主线,就是现实题材,这是中国电视剧从诞生到它今天获得这么广泛影响,我觉得是一个题材优势。这个不仅仅是因为党和政府的倡导,这是原因之一,更主要的是因为电视剧这种方式的大众性和文艺作品对现实的影响力,决定电视剧最大的魅力,就是在表现今天的生活、时代和人们的情感,观众在一段时间,可能会有各种观赏需求,古装的、神话的都有,但是如果说从五十年历史来判断,从中国电视剧整个发展历程来看,你就知道所有留下来的精品,所有在当时引起轰动,又能传之久远的东西,数来数去还是现实主义的作品占主导。我们也跟大家分析过,我们也是生活在三种生活当中,对过去的生活我们是回忆,对未来的生活我们是憧憬,这种回忆和憧憬生活都很有影响力,但是生活最大的魅力是眼前和当下,老百姓最需要看的还是眼前和当下会是一种什么状态。
上次研讨讲过一个观点,中国电视剧从大的观点来看就是两类,一类是解乏的,一类是解惑的。解乏是大家看了以后可以轻松,明天恢复体力好好干活,这是一类,还有一类是解惑的,解释或者为我们在现实当中遇到的烦恼、疑惑、疑虑,通过一部电视剧明白生活的道理,社会前进的方向,社会的本质主流。这些东西从文艺作品的影响力来讲,解惑这个层次高于解乏,但是他们不互相排斥,不能说光要解惑的,解乏的不要。这个作品里面,在反映现实的深度上是可以给人解惑的,解什么惑,就是人要怎么生活,面对一个变革的时代,面对各种诱惑,面对各种人生选择,人应该怎么做崇高,怎么活才光明正大,怎么活才窝窝囔囔,就是在这些层次上给人这些启示。
再一个,现实主义精神,现实题材在这部剧当中的体现,它还不是肤浅的反映现实。刚才水老师讲,现实题材占了当前电视剧创作的主流和播出主导,这既有政府调控,党和政府的号召,也有电视剧本身,刚才讲的艺术门类对题材的特定要求。但是表现现实跟反映现实确实很难,难在哪儿?刚才陈导讲了,现在有两种趋势:1,大家都认可现实题材现在最有市场卖点了,是从商业和市场操作的角度,于是大量的亲情伦理,表现现实剧很多,但是为什么大家觉得不解气、不满意,或者这些作品很肤浅,就是在反映现实可能在艺术功力上,在各个方面他们还不足以达到,就是把现实生活做艺术的概括和艺术的表现能力。这是一类,就是平庸之辈。2,他们也是在表现现实上也想做得深刻,因此努力去开掘社会矛盾,把社会的深刻复杂性写得非常淋漓尽致,但是又忽视了对社会的主流本真的关照,这样也造成了问题。这部作品它既深刻,但是它又不偏激,这是它让我看了以后,觉得是在表现现实的深度广度和艺术再现的功力上让人感到很欣慰、很解气、很好看的。
我们提倡对现实题材的创作,既不能像肤浅的表现,也不能是过渡开掘,根本的就是能对时代有一个主流和主题的认识。特别是这部作品,献给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在这个大背景下,现实题材创作带来一个契机,因为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中国现实生活发生最巨大生活变化的三十年,这三十年实际上也是最蕴含艺术养分的三十年,社会变迁,人物命运悲欢离合,大起大落,这里面都有。在某种意义上,和陈导历史剧当中震撼人心的东西并不矛盾,你写的朝代更迭翻天覆地,这三十年某种意义上也是翻天覆地,社会、观念、价值,都有。我觉得这部剧也是很艺术的和准确把握了三十年改革开放社会进程的本质,表现了这种变迁给人带来的种种观念情感的变化,而且深入人物内心,从家庭的视角辐射到广阔的社会视角。这里面也有对社会矛盾,并不回避,也有矿难,也有官场上的那些,我们今天看来很负面的东西,但是它反映得很艺术,表现得很有节制,深刻但是不偏激。这部作品当中所体现的对现实的表现力和概括力,也是对现实题材让大家从中获取启示和影响的地方。
第三个,我觉得这部剧是按照精品标准来做的。这个精品从最初就可以看到,水老师是资深的编剧,陈导是最优秀的导演,还有演员阵容,基本上都是让他们既靠近剧中人物的角色需要,同时又是当今影视界一流一线的演员。最后也确实是因为编、导、演大家共同的,在同一个质量层次上的努力,使这部作品有了较高的艺术欣赏的品质。再有一个就是金英马,不是把眼光集中在市场剧、商业剧、卖点,不是,他们有一个影视制作机构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追求文化产品艺术品味的追求,事实证明生产出来这样的影片也说明他们有这样的能力。这几点加起来,就是中国电视剧健康发展的各种利好因素,所以向各位表示最诚挚的感谢。谢谢!
前一段时间乱七八糟,各种各样的横流的东西,各种形形色色的作品,都已经很多很多了,这种题材的作品真的是很少很少的,所以我说有希望,我指的有希望不是这个作品,是代表着一批人。代表中国电视剧创作的主流和主导。
尹鸿:作品对敏感题材把握得好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尹鸿
首先是感谢创作人员和创作机构拍了一个不错的作品,其次是感谢广电管理部门原以为电视剧搭建一个推广的平台,就是英雄不论出处。过去广电部门选剧大都爱选嫡系,国有的、国营的这样的机构生产的作品,这次选的一个民营公司,纯粹民营公司来做的一个作品,而且没有任何觉得见外的感觉,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在北京地区,已经不分国有、民营,只要为主流文化添砖加瓦的,我们都给搭建平台,这也是很有意义的。
因为涉及是敏感,题材相对来说更敏感,政策风险更大,所以一般人不太敢做这类戏,这也是这类戏减少的原因,做的像这些戏,确实是面临一些风险。但是我们还是有勇气,还是愿意去接触到老百姓关心的,其实老百姓关心我们的政治生活、政治人物,我们的政治变革、政治改革,其实这也是我们党一直在做的事情。所以有这个勇气做这么一个题材,我觉得非常值得敬佩。
这个故事,我们选择一个中高层的,我党的一个领导干部的同时,创作者非常聪明地以一个家庭为载体来编织这个故事。过去做反腐剧,基本是空降下来,有时候是代职干部,或者是纪委书记,把第一把手放在一个党校学习回来。过去我们这个模式已经做了很多年,但是直接涉及到全景政治斗争,但是在这个戏里面,我觉得比较巧妙地把政治的活动和我们的党在政治上的举措,跟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的故事搁在一起,实际上是把亲情剧跟一个政治戏结合在一起,我觉得它回避了一些题材处理上的难度,而且也增加了这个作品跟观众的亲和力。因为一个父亲,下面四个女儿,三个亲生的,一个非亲生的。这个戏具有家庭的父女关系,同时四个女儿又加了一堆女婿,这样一来使得这个故事的深挖力增加了,从创作策略思考上也很好,增加了这个故事的大众接受度。
而且在政治上把握得非常好,刚才几位领导和创作人员也都讲到,还是一个正压着斜的处理,使得老百姓看到也接触到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大桥的坍塌、豆腐渣工程,小煤窑的开掘,包括我们在对外开放过程当中一些腐败现象,一些寻租现象,都会在里面有所涉及。但是正气在里面占着主导,由于李幼斌的桥梁在里面占着主导,使得价值观上不会出现什么偏差。
还有一个意义非常重要的,两个正面的主人公,一个桥梁,一个周欣,都是煤矿中心,都是无产阶级,工人阶级,这是多少年来不太这么些第一号正面主人公,我们在第一号正面主人公和第二号非常正面的男性,两个人都是典型的无产阶级形象,过去我们传统的无产阶级工人阶级形象。这两个形象,重新把它推上了我们的第一号正面主人公的位置,表明我们在坚持一种跟传统结合的价值观,这些非常好。
另外这一组人物各有特点,把握得也还比较好,乔焰是主动性非常强,推动整个故事向各种方向发展变化的主动性人物,再加上受苦的大姐,再加上非嫡系的蓉蓉,几个人物在里面的处理,非常有价值,非常有意义,使得整个剧比较好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