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这是李白于天宝三载(公元744年)书写的著名诗篇《清平乐》,共三篇,写的都是杨玉环,这是首篇。那一年,唐玄宗60岁,李白44岁,杨玉环25岁,尚未被册封为贵妃,属于这位旷世美女的“太真妃”阶段。
李白为何要写这三首诗?“云想衣裳花想容”,这是赞美还是嘲讽?“可怜飞燕倚新妆”,这是不是借古讽今?“解释春风无限恨”,这是李白之恨么,他恨的是谁,为什么恨?
杨玉环一生中真正的真命天子正是李白。她10岁那年,随父逃亡入川,遇险蜀道剑门关,偶遇浪迹天涯的诗仙李白。生父死前托孤,李白仗义救孤,从此,李白就成为杨玉环心中第一偶像。长大成人后的杨玉环,发誓嫁给李白,生死以之。
但李太白何许人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才是李白,以天下为诗笺,居无定所,浪迹天涯。他是仙人,还是谪仙人,他呆不住。虽然李白对杨玉环怜香惜玉,如父如兄,但性格决定命运,面对“苦于流离,寻求安定”的杨玉环,誓以天下为诗笺的李白不可能将小玉环带在身边,送君千里,终需一别,他将小玉环交给其叔父抚养,之后便又去云游四方了。
然而,李白对杨玉环,既不能忘怀,更不会忘情。时至玉环十六岁这年,李白再次出现,而为救因失职而入狱的叔父,玉环嫁给寿王,成为王妃。李白于是离去了,既然不能让玉环过上安稳的日子,他希望情如兄妹的玉环能有一段美满的婚姻。但后来,寿王的父皇——唐玄宗深爱玉环,要从儿子手里把玉环夺过来,将儿媳变为自己的皇妃。这下子李白可不干了。
李白的逻辑很简单:你姓李的皇帝可以抢你家的儿媳,我李白为何就不能抢我的妹子?他并不认为这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在中国的大唐,性爱的开放程度,非今人可以想象。这场“玉环争夺战”就这样开始了。李白书写的《清平乐》三篇,就是他的战斗武器。
这场争夺战,以李白的失败、玄宗的胜利而告结束。
但李白从此便忘情于玉环了么?
安史之乱中,马嵬兵变,玄宗不得不将杨贵妃赐死马嵬坡。当时,李白并不知玉环已死,投笔从戎,欲救玉环于危难之中。真巧,他竟在当年救10岁玉环时的剑门关,遇到了逃难中的唐玄宗,并得知玉环已死。
于是《杨贵妃秘史》的文学脚本于此刻有了如下的描述——
篝火前,七十二岁的李隆基和已五十七岁的李太白,谈的都是蜀道,是李白写好的《蜀道难》的后半段诗,是李白《蜀道难》的诗句是否能与李隆基创作的《雨霖铃》的曲子相配,两人谁都不愿提起杨贵妃的话题。直到李隆基发现,原来《蜀道难》还有前半段,而那是李白当年护送10岁的玉环从四川赴长安时所写,两人都不禁悲从衷来。
但两个老人仍是矜持地“环顾左右而言它”,调侃着李白的“非廊庙器”——就是说他不是当官的材料——尤其是唐玄宗,似乎因此证明着:正因为没让李白做官,这才成就了万古诗仙——这不也正是当年的杨玉环、后来的杨贵妃所终生企盼的么……说着说着,两个老人忽然抵首恸哭,那哭声苍老苍凉,如狼在嗥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