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白岩松:改版重点不在《新闻联播》(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18日11:50  南方周末
白岩松:改版重点不在《新闻联播》(组图)

2007年底上场的海霞被认为是最具亲和力的《新闻联播》主持人。“观众关注的是内容和表达方式的变化,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组织结构和理念的变化。”白岩松说 图/CFP

白岩松:改版重点不在《新闻联播》(组图)

“主持人归根到底是改革的动物。” 图/CFP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张英 实习生 余舒虹 发自上海

  十六年前的《东方时空》从语态开始变革,现在依然面临这个挑战,因为空话套话依然在屏幕上乱飞,这样流畅的废话如何能有亲和力?——白岩松

  7月份,白岩松所在的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将有大动作,新闻中心负责的新闻频道和一套新闻节目将推出新版。对本次的改革,中央电视台从底层到高层均缄口,新闻中心副主任梁建增说,“此次的新闻改革是从上往下,领导要求只做不说。”

  “近一段时间,当人们把注意力更多放在《新闻联播》改版上时,我是多少有些忧虑和担心的。我不认为这次改版的重点在《新闻联播》,甚至大改的可能性根本不大,但整体的变革却应当期待,包括人们一时间看不到的理念变化。”在接受南方周末专访时,白岩松说。

  新闻人角度

  我们现在正在变动之中。首先,我会从一个主持人的角度来看,另外我可能从一个新闻人的角度看这次改革。所以一方面我是身在其中的一个人,另一方面可能更多的我是一个旁观者,我也在观察这个改革会向哪个方向走。

  从社会背景来看,我觉得从社会到政治高层,大家对新闻在社会当中作用的认识跟以往相比在发生变化,尤其是经过了2008年的大地震,开放、透明带来国内外正面的反馈。高层领导人意识到,报道真实的新闻并不只会带来副作用,也会带来透明的好处。

  我在《南方周末》上曾经写过一句话:“代表2008年媒体的前行,我不认为是汶川大地震,我认为是瓮安事件。”因为大地震是一个谁都会感知到的震动,想要让它躲藏起来那是不可能的,但是瓮安事件从某种角度,按以往的经验它是可能的,但是它依然会开放。西藏事件让人思考,我们与世界的沟通是一个什么方式,我们怎么去发出自己的声音,如何用新闻规律、用世界都接受的方式跟别人进行平等的交流,阐述自己的观点,而不是自说自话。这一系列因素裹挟在2008年里头,都已经为今年的电视新闻改革,也包括网络、平面新闻的改变提供了一个最重要的推动力。

  评论员的国家队

  具体到中央电视台的这次改革,仅仅从新闻人的角度,我觉得可能有这样几个因素在这里吧:这次更加在乎的是新闻性,中央电视台的“新闻立台”将变得非常明确,因为在中央电视台有提出过“新闻立台”的概念,后来好几年不提了,这次的重新提出很鼓舞人心,更加强调,并且更加看重,我觉得这是一个标志性的变化。

  第二点,我们会关注新闻资讯的快捷、迅速、第一落点,这不光是新闻的条数多了,还要快,还要有一定的密度,不能把新闻频道变得跟综合频道一样,而要随时在新闻中,不是一两个小时都没有看到密集的新闻,对资讯的速度、透明度、宽度越来越要求,大家随时跟新闻在一起。

  第三是对声音和评论的前所未有的重视,这种声音的多元化是这次新闻改革中我个人非常在意的一部分。去年3月份的时候,新闻频道开播了我来做新闻评论员的《新闻1+1》,其实开播的时候我一直有这样的一个宗旨:门开了我就不会让它关上,只会让它越开越大。其实平面媒体也把越来越多的版面给了评论,《南方都市报》也好、《东方早报》也好、《新京报》也好,现在越来越多的报纸尤其是都市报,其实一版打开来是目录,但是二版和三版基本上都给评论了。

  这次大家也听到了要建立一支评论员的国家队,那么评论员会在未来的新闻频道里头,甚至综合频道的新闻里头无处不在,这种无处不在既包括国内的,也包括国外的,这是我非常看重的很积极的一种变化。因为在民主已经拉开大幕的情况下,新闻、声音、评论的多元化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在未来的建设中不仅有中央电视台自己的评论员,还有社会各界的,那么客观性、多元性就会更加明显。

  新闻联播

  还有一点是在新闻表达上有变化。现在大家谈的更多的是《新闻联播》,其实我认为它不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难道它会变成一个娱乐节目?难道它会不严肃?不会的。它的变化现在已经有了,你没发现它的国际新闻越来越多了吗?过去可能只有一两分钟,现在有五六分钟,甚至未来我觉得它会以新闻准则去编排新闻,以新闻价值去评判一些事情。如果一条国际新闻是全世界的头条,它为什么不会是《新闻联播》的头条呢?还有,未来播音员在串词的时候可能会有更加亲和的表现。你会发现现在《新闻联播》包括负面的、事件性的新闻也会随时报道。你比如说那天一个重庆滑坡、一个成都的公交车,《新闻联播》里全有,所以《新闻联播》不只是所谓领导的活动,或者是一片莺歌燕舞,只要尊重新闻规律,只要它是新闻,就应该在《新闻联播》里出现。这种变化表面上是表达方式的变化,实际上是更尊重新闻规律。

  记者站

  去年12月21日,中央电视台和地方50家电视机构负责人在北京签署协议,成立“中国电视新闻直播联盟”,这是个好的开端,海外记者站刚刚开始。现在欧洲中心站、美洲中心站都已经建立起来了。我这次去了美国中心站,从硬件上来说已经没问题,位于华盛顿,办公面积足够大。

  中央电视台是一个内容为王的业务部门,应该更加遵循的是业务规律,更加尊重采编业务部门。最近几天,我们的国外记者站由过去的人事处来管理,划归到了总编室,也就是说从一个行政部门到了一个业务部门,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符合规律的动作。内容为王,整个的组织结构也要遵循这个规律。

  我们惟一的问题是在国内,因为历史原因,中央电视台在各省市没有自己的记者站,在这样大的一个国家,电视作为一个需要技术支持的媒介没有记者站,那是很麻烦的。它直接反映出来的问题就是:当你到达现场的时候,这个新闻已经不是第一落点了。

  现在我们要跟省台、市台结成联盟,但是这里头还有一个问题:好事大家希望传千里,如果要发生不太好的事呢?比如说矿难,它会不会产生一种屏蔽,不支持呢?非常有可能,并且有成例。它不像大地震,那是一场人类的灾难,在那个时候最快地到达现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矿难呢?会吗?这个时候需要的是一种博弈,地方领导有的是解放思想的,有的他不一定,这成为中央电视台非常大的一个走进现场的挑战。

  现场

  几年前的时候我在《新周刊》上写过一篇文章,他让我写一个年度关键词,我就写了一个关键词叫“现场”,你会发现,在今天,主持人快速成名的时代已经要让位于记者快速成名的时代,你会发现包括闾丘露薇也好,柴静也好都是因为跟现场的捆绑而成名。

  在一个网络化的时代电视的优势是什么?电视的优势是最迅捷的现场、画面感,观众早已经产生了对现场的期待,那么你作为提供者呢?如果你提供的都是二手的现场,他会满足吗?不会啊。所以现场已经成为摆在电视新闻改革面前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

  很多新闻中心

  据我所知新华社现在动起来了,新华社也有它的理念:要打造中国的CNN。竞争总是好事情。

  大家都说现在的新闻竞争激烈,我认为其实不激烈,还是一片空地。比如人才的空白,组织结构的空白,甚至包括节目和时段的空白。现在许多频道居然还有黄金时段是空白的,全部在重播节目。再比如中央电视台现在有很多新闻中心,新闻频道、4套、经济频道都有新闻中心,我觉得将来会不会整合成一个大的新闻中心,减少内耗,资源共享。

  曾经听一个老电视人说这样一番话很刺激:“国外发生一个新闻事件,一家电视台去了一台摄像机,回来做成了十个不同节目;中国发生一个事情,中央电视台去了十台摄像机,回来把它做成了一个节目。”这个挑战多大,问题是你去了十几个记者第二天一看报纸是一样的东西,这太可怕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