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陈燕民:正视中国电视剧现状 创造未来(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12日18:13  新浪娱乐

  用通俗一些的话说,就是要求导演在整个创作过程之中,要站得高,看得全,想得明白,说得清楚,在细节上拿得起来,在掌控全盘方面顾得过来。

  第二是把握剧本的能力。

  说到导演与剧本的关系这件事,在我身上有特殊性,就像自己在照镜子,镜子里确实是我,而彼我又非此我,因为我自己在作导演之前就是编剧,后来改作导演,而作了导演之后,又仍然一直在编剧。对剧本进行权威性解释,是导演在创作中要做的第一件事,也可以说是贯穿于创作全过程的一件最重要的事。

  英国戏剧理论家劳顿说创作一部剧本最需要掌握的方法,就是“从高潮看统一性”。可见,成熟的编剧创作剧本是由高潮来设计全剧的统一性,那么一个成熟的导演,就应该是用高潮来解释全剧的统一性。

  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我以为电视剧创作中的导演和编剧(或者说是完成片与剧本)的关系,应该是一种“派生”关系。导演可以对剧本进行衍生、丰富、补充、进一步挖掘或者发展,但决不可以改变剧本的创作初衷。

  经常有编剧抱怨说,自己的作品经某导演一拍,完全拍成了另外一部别的东西。如果对这种情况进行分析,要么是导演篡改了原剧本,要么就是导演根本没看懂这部剧本,根本没读懂该剧本的高潮究竟在哪里,那也就谈不到对剧本进行权威性解释,戏自然就拍成另外一个样子了。

  导演对剧本的权威性解释,既取决于导演本人的综合修养,又取决于导演的创作态度,取决于导演是否摆正了自己在创作中的位置。就目前能够适应市场需要的电视连续剧的创作来讲,我认为,剧本是第一位的,演员是第二位的,导演是第三位的。剧本是一剧之本,这一点不用再强调,演员在第二位,是电视剧市场的需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几乎无法改变,导演尽管无比重要,也只是第三位的。上边提到的把一部拍成别样的事情,有时候不是导演看不懂剧本,而是不愿意潜心去看,剧本只是为此人敲开了一次创作之门,这扇门打开之后,此人依照什么东西去创作,创作出来一部什么东西,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因为没把自己在创作中的位置摆正。导演把自己的位置找准摆正,才会有平衡的创作心态,才会对剧本客观深入地去研读,才有可能向全体创作人员对剧本进行最具权威性的解释。

  第三是对各个艺术创作门类进行统一协调指挥的能力。

  这部分能力可以用一个经常使用的成语来概括,即“胸有成竹”。导演在创作中对一切做到胸有成竹,整个创作过程就会有的放矢。而做到胸有成竹,就要作内行,对各个艺术创作门类能够有比较深入细致的了解,起码不能是某个艺术门类的外汉,这样对各部门提出的要求才会有说服力,在创作中对剧组进行统一协调指挥才会与各艺术创作部门形成互动。有了这种能力,创作中既可避免各个创作部门各行其是,导致风格上的散乱,又可避免合作者无据可依,徒劳无效。

  导演之于演员,要发挥帮助演员塑造人物的潜能。如果导演有一些表演方面的经验,对帮助演员塑造人物形象就会更加直观,更有说服力。电视剧艺术是表现人的艺术,进行创作的过程更是琢磨人的过程,把演员与角色琢磨透了,指挥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也会让演员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享受到创作的愉悦。拍摄现场有时会听到演员说这样一句话,今天的戏演得太舒服了,这种让创作者舒服的感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导演与演员之间的默契,互相启发,互动创作,而不是只把演员当成能说话能走路的道具。

  导演之于其他创作部门,应该是各部门之间的润滑剂。在拍摄过程中各部门之间发生一些工作上的摩擦是十分正常的,这中间的统一协调只能靠导演来完成。有时在拍摄过程中会出现机位与光位的矛盾,场景色调与摄影师要求的色调不一致,场景色调与服装师的设计不够协调,等等。及时解决这些矛盾,达到较好的艺术效果的工作,必须由导演来完成。

  俄国作家契诃夫曾说过这样的意思,如果我在墙上写到一支枪,这支枪至少在小说结束之前就必须打响。他说了一个艺术创作中的“有效”问题。而这支枪在作品结束之前是不是打得响,就要看导演对各个艺术创作门类进行统一协调指挥的能力发挥得怎么样。

  第四是具有相对成熟的艺术风格的表现能力。

  所谓作品的艺术风格,是由导演本人的创作个性和艺术追求而带给作品的艺术特色,它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而把这些艺术特色浸染于作品之中,则需要导演有这方面的表现能力。

  这种能力要求导演要不断地加强自己的艺术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悟性,把自己的艺术水准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教自己的侄子如何写文章时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苏东坡三言两语,把为文的规律说得无比透彻,道出了一个艺术创作的规律,这个规律同样也适用于电视剧艺术的创作。我们在创作中经常会说要追求生活的质感,拍出生活的质感,实际上就是一个“绚烂之极,乃造平淡”的过程。达到如此高级的艺术境界远非一日之功,需要我们塌下心来领悟生活给我们的启迪,体味生活给我们的真谛,这也许需要我们付出毕生的努力。

  这种能力要求导演要会“融会贯通”,要能“举一反三”。宋代大诗人陆游教子侄如何写诗时说,“汝果要学诗,功夫在诗外”。拍摄电视剧时尤其需要积累“在诗外”的功夫。把文学剧本中的文字描写拍摄成为视觉镜头并不难,难的是到底体现出作品的本意没有,是不是耐人寻味,是不是能让观众通过品嚼而得到更多艺术感受,往往要在其他方面下大功夫,方能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在艺术上尤其要“舍得”。这就要求导演要有敢于发现自己作品不足的勇气,有敢于在自己的作品中下剪刀的狠心。郑板桥说过,“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他这两句诗与苏东坡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删繁就简”就是“乃造平淡”,而“领异标新”就是“绚烂之极”。敢在自己的作品上下剪刀,才是真正成熟的表现。宋代大文豪欧阳修在写《醉翁亭记》之初,写了滁州四围的景色,从东写到西,从南写到北,之后审视自己的作品,越审视越觉得赘余,最后“删繁就简”,只留下“环滁皆山也”五个字,言简意赅,把艺术想像留给读者,反而收到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感受。电视剧导演在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的过程中,就需要这种“删繁就简”的能力。

  第五是作为创作集体的中心而需要的行为科学方面的能力。

  电视剧摄制组就像是一个大家庭,而导演就像这个大家庭的家长。作为剧组的领导者,作为作品的“魂”,要求导演为人师表,做事先做人。

  我在创作过程中有时候有一种特别的体会,就是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导演想要达到预想的艺术效果,不需要就艺术论艺术,而是需要在行为科学方面下大功夫。在进行实际拍摄的时候,往往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比在演员面前长篇大论地说上大半天都管用。我在拍摄时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拍摄一段戏,演员的表演不到位,作为导演心里着急是必然的,心里着急,情绪急躁,甚至吹胡子瞪眼睛,大家其实都能理解甚至原谅,但这种急躁的情绪会影响到演员的创作,也许因为导演情绪上的一时失控,想要的戏就永远拍出不来了。演员其实是一个情感非常脆弱的职业,一副不好看的脸色,一句不中听的话,一个不耐烦的动作,都有可能影响演员的表演状态。如果了解了这一点,在行为上就会时时提醒自己注意。我作过演员,知道在拍摄现场词出不来戏上不去心里是什么滋味。其实演员此时完全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根本不需要导演当着现场那么多人再去指出什么。所以我在拍摄时如果遇到演员戏一时出不来的情况,决不去责怪演员,而是找一个其他方面的理由停下来,比如说摄影机的运动速度再匀一点,灯光的角度再稍稍改变一点,或者请化妆师来给演员补补妆,等等,找出各种“茬儿”来给演员争取一点调整自己的时间,然后再拍一次。大多数演员朋友此时对我找出来再拍一次的“茬儿”都心知肚明,再拍一次,一定过关。有时候进组时间短一些的年轻朋友在现场问我,导演并没有再给演员说戏呀,怎么这一遍就成了?我会告诉年轻朋友,不需要说戏,只需要再来一次。时间长了,我的合作者们对此都很默契。演员们的心理压力小了,戏演起来就松弛得多。

  剧组需要经营,而经营剧组的妙诀就是重沟通,讲缘分。每次开机之前,我都会向全组合作者强调“缘分”二字,把这两个字印在每个人的脑海里。脑子里想着这两个字,各部门相互间的合作就会主动而又有序,出了问题互相补台,而决不会抱着膀子看笑话。整个剧组从头至尾都洋溢着和谐的气氛,每次合作都能让大家留恋。

  第六是对当下飞速变化的电视剧市场的认知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及把握能力。

  老百姓有句俗话,叫“做事不由东,累死也无功”。说的是做任何事情都要顺着东家的意思,违背了东家的意思,做了多少也是白干。电视剧导演的“东家”,具体地说是出品方,而从广义上说,就应该是电视剧市场,就应该是电视机前的广大观众。观众的需要就是我们创作的第一需要。只一味地沉缅于自我感受,而无视观众欣赏需求的变化,那作品无疑不会受到观众的青睐,因而就不会得到市场的认可,戏也就白拍了。现在谁也交不起“学费”,一部戏被雪藏,就很可能意味着导演生涯的结束。因此,对当下飞速变化的电视剧市场的准确认知,快速反应和准确把握,就是当下电视剧导演应该具备的非常重要的能力。

  注重市场反馈,快速反应到自己的创作里面,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可以说是一问深不可测的学问。现在对一部剧的评价,最先提到的一个标准就是“好看”。“好看”是我们追求的创作结果,这其实说的是观众的感受。这就是说我们常常要把自己的位置摆到屏幕对面去,即要把自己的位置和观众摆在一起,从心里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只有这样,才能对自己将要或者正在进行的创作有一个清楚的认知,才能在作品中去“找好看”。

  第七是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能力。

  前面已经提到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重要性,要想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能力,首先要有职业危机感,而这种职业危机感来自于时代飞速发展带来的变化。前面说到眼下是一个知识更新迅速,技能隔日即新的时代,没有危机感就意味着落伍,意味着被淘汰。

  大唐圣君太宗李世民在传位给儿子高宗李治之前,为告诫儿子如何作皇帝,写下了千古名文《帝范》,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战战兢兢,若临深而驭朽,日慎一日,思善始而令终。” (即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意。语出《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我国古代的蒙学名篇《千字文》中说“临深履薄” ,亦源出于此。)古人所说的就是一种危机感,用这种危机感不断激励自己,鞭策自己,会使人永远临界于一种警醒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才会不执迷,不自满,不气馁,不糊涂。

  有了职业危机感,人就会主动地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往脑子里填充新知识,逼着自己去掌握新技能,以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和行业的需要,跟上时代和行业前进的步伐。

  综上所述,作一名合格的能够迎接未来的电视剧导演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身处飞速发展的时代,面对飞速发展的行业,我们必须抱着“临深履薄”的危机感,为自己确立“取法乎上”的高标准对待每一次创作,丝毫大意不得,以“学而不厌”的态度更新知识和技能,积极地“与时俱进”,唯有如此,才可以“适者生存”。

  以上浅论,班门弄斧,谢望指正。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