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飞天传奇》拍摄侧记:中国龙眼中的中国爱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2日10:29  新浪娱乐

  前言:在纪念飞天奖30周年的特别节目《飞天传奇》的拍摄过程中,节目组采访了著名导演郑晓龙。他将带我们从《渴望》到《金婚》,走进中国人情感的跨越年代……

  从《渴望》到《金婚》展现的时代背景看,中国人的婚恋观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如说从国家来讲,在政策上,还是一夫一妻制的婚恋观,希望能够白头到老的一种婚恋观,本质上没有变化,但是其中有些各种各样的支流的变化,我觉得原来最早是一夫一妻制,就是一婚到底,曾经离婚是一个非常难的事,整个社会对离婚是非常抵制的,而且如果离婚了,周围的人也会觉得这个人作风有问题等等。改革开放后呢,慢慢的离婚率开始多了,离婚变得平常了,对婚恋的态度也不像以前。但我现在仍然觉得结婚是件非常严肃的事,非常神圣的事,到什么时候都不会变。

  原来结婚我觉得婚恋当中情感因素非常主要,我觉得特别是最初,后来慢慢的在婚恋当中,其它的因素加在里面,慢慢变得多起来。原来情感因素多呢,比如说两个人亮底分居很多年,但是仍然能够有很好的感情,现在两地分居就很容易造成离婚,所以说人们的婚恋观和以前发生了非常大的,这方面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但是本质上仍然是没有太大的变化的,比如说特别是从结婚的时候,人们走进婚姻这个殿堂的时候,彼此两个人对视,面对着这个誓言的时候,他们要用一个法律的方式,把自己,严肃的把他们拴在一起的时候,他们都抱着要一生一世这种想法。所以说这里面呢,原来承诺在婚恋里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后来呢,承诺慢慢的这个作用也开始降低了,就是承诺完了。

  我觉得按道理来说,婚恋应该更多的是一种承诺,是一种感情上,精神上的这种结合,当然也有物质上的,但是这方面应该比重更大一些。

  做《渴望》的时候,当时就是想要拍一个室内剧,室内剧怎么才能安排好看,当时想拍女人比拍男人好看,拍女人最美好的那一段,从他们成熟到青春、成熟、婚恋什么的,最美好的一段。那么拍一个什么样的女人,这变得特别重要,我认为应该有女人的特点,把一个女人应该具备的一切优点全放在她身上,比如说善良,正直,吃苦耐劳,然后又能够干家务,又能够干工作,我们认为这个就是女人,当时我们认为女人的这种特点,就是中国传统女性的这种特点放在刘惠芳身上,然后再给她找磨难,就是她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磨难,所以说她是这么出来的,因此她就成为了一个大家都喜欢的人,娶媳妇要娶刘惠芳这样的。

  当媳妇都向刘惠芳这样的学学。实际上当时也有人提出来,刘惠芳有一点点不像新社会女性,老是逆来顺受,吃苦耐劳,她没有一点反抗的那种,她老是用善良去打动别人,可能现在年轻人就不会说我要当刘惠芳,我凭什么吃苦耐劳。但是我觉得这一点,不管怎么说永远是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比如说正直,是吧?善良,这永远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你总不能说我凭什么正直,我还不如当个坏人呢,这个社会的主流不会允许。

  当时《渴望》播出以后,光收到的群众来信就是拿麻袋装的,很多人都把自己生活当中的事,跟剧中的刘惠芳,包括其他的演员进行对比,这种情况非常多,我很难说,哪一个人是具体这样的,但是对比的人大家都在比,甚至刘惠芳穿的那个衣服都成了当时流行的那个,小碎花的蓝底白花的那个衣服成了一种流行。

  如果现在再有一部《渴望》这样的剧,估计不会产生那么大的影响了。因为大家看了很多了,如果说,因为《渴望》是最早的一部,是以平民视角来拍的电视剧,我们那时候的电视剧制作者都是以一种教育者的姿态,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自诩,要在里面更多的增加一些我们自己的那个,对于那个政治的一些解读什么等等,党的方针政策的一些解释,但是《渴望》真的没有这样,真的这种平民视角,从观众角度来看部电视剧的,来策划这部电视剧,当初从一开始就是这样子,讲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讲他们的人生命运,就是这么一个设计,所以说他引起老百姓普遍的喜欢,这也是情理当中的。

  当时构思《金婚》这部片子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其实婚姻也是需要经营的,婚姻不能仅仅是感情的,还要有理智的,这个我才觉得,这是我要说的一个事。其实我没有那么功利的去想这个事,我觉得,其实把自己心里的一个想法把它实现出来,它自然的流露出了,并且把它实现出来,而且尽可能好的实现出来,至于后面人的去评论,那就是别人的事了,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这就是文艺作品的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学中文里面文艺批评有一个结论,叫形象大于思维,也就是说,创作者本身他一开始没有想到的一些事情,是后来人给他加上去的,比如说曹雪芹的《红楼梦》,我们就说它是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这是后人给他,曹雪芹自己在写《红楼梦》的时候,怎么也不会想到,会是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他连封建社会这个词他都不知道,什么叫封建社会,他都不知道。

  比如说,苏联的,托尔斯泰写的那个《安娜·卡特琳娜》,列宁评价就是说对封建社会的一个,苏联农奴制社会的一个真实形成,托尔斯泰也没这么想过,就是说搞形象思维的人,搞这个作品的人,不一定非得当时就有那么好的涵盖能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形象大于思维,也就是他有了那个形象,后人会在其它的方面用思维去给他那个什么,所以说《金婚》我觉得也是如此,你说的这个情况我当时并没有想那么多,但是我讲的是,我觉得通过两个人一生的婚姻,讲婚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应该经营,应该有理智,应该对社带有反映,比如说通过这两个人的婚姻,反映了这50年的时代变迁,这都是我们当时想的,而且我脑子里面有这个想法。

  不论是《渴望》还是《金婚》表现出来的不同时代的中国人的爱情观,实际上到了什么时候,归根到底都会表现出中国人内心的那种对于感情的真诚,对白头偕老的婚姻的追求,只不过在我们电视剧的创作中,把一些苦难,或大或小的加给了她们,她们是无辜的,但是在电视剧中,所表现得普通人物是伟大的,是非常伟大的中国人,普通的中国人。(宋成)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