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玉凤
特殊的题材,传奇的故事,怀旧的情结,精彩的悬念——跌宕起伏的剧情里,观赏智慧的角力;生死一线的绝境中,感受信仰的力量。谍战剧(又称悬疑剧)近年来在中国电视荧屏上风生水起的原因,大概可以如是总结。
为谍战剧制作的专题节目《飞天传奇之无名英雄》,凝聚了整个《飞天传奇》剧组的努力。谍战剧何其多,他们有的已获得美誉无数、知音万千,有的却背负“恶俗”之名、不受待见。在良莠不齐的谍战剧创作中,在一波接一波的谍战风潮中,《无名英雄》要提炼谍战剧的精髓,同时避免掉入为某部家喻户晓的作品歌功颂德的陷阱,并不是件简单的事。而谍战剧能够在电视剧市场中越战越勇,靠的是什么?它究竟凭什么吸引观众?——这才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
但作为对一部专题片立意的阐释,以上的说法实在是太普通了。这就好像你进电影院看了一部电影,人家就会问你这部电影好看不好看?你说好看,别人又要问你,好看在哪里?但真要你说出个一二三四来,还要说得在理,还要说得人家能够同意你,你就得费点思量了。
但我想,观众们完全可以期待,在这集节目中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
谍战剧,这是一类用高超的叙事技巧吸引了无数观众的剧种。它在跌宕起伏的情节和出人意料的悬念之中,塑造出无数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它代表着对革命年代的追忆、对无名英雄的怀念,它折射出崇高的信仰。我们为谍战专题起了一个颇有主旋律色彩的题目——《无名英雄》,是因为我们发现,谍战剧吸引观众打动观众的最关键的因素,正是剧中的那些“无名英雄”。
我们选择从《夜幕下的哈尔滨》谈起,是因为这是一部承载了红色记忆的经典作品。《夜幕下的哈尔滨》讲述了上世纪30年代日本占领我国东北以后,以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教师王一民为首的中共地下党员及爱国人士,与日本侵略者英勇斗争的故事。八十年代,曾有三亿中国人通过广播聆听过王刚讲《夜幕下的哈尔滨》。而王刚在演播室里即兴表演的那一段“在著名的爱国人士卢运起卢老先生家的楼上……”的台词,会瞬时把我们的记忆拉回到风雨飘摇的战争年代。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的“反特”电影就有三十部之多,并在观众中风靡一时。如果说《夜幕下的哈尔滨》还只是带有一些悬疑谍战的元素,那么,进入新世纪之后,借助“革命历史题材”的拓展之势,反特题材电视剧已经开创出了一片新天地。《誓言无声》正是其中典范。
反特剧的题材加上悬疑剧的技巧,是《誓言无声》取得成功的重要秘诀。而传统“反特剧”的升级创新不仅获得了“飞天奖”的肯定,也得到了人们更多的关注。《暗算》、《红色追击令》、《梅花档案》、《一双绣花鞋》、《羊城暗哨》、《特殊使命》等火爆荧屏,使“谍战”题材成为倍受追捧的剧作类型。
新的创作不断涌现,经典翻拍也热情不减。但是,高收视率使同类题材的创作蜂拥而上,造成了良莠不齐、情节雷同的现象。人们甚至为它编了一首打油诗:“特务多为美娇娘,恐怖起来吓得慌,敌我之间恋爱忙,动作枪战齐上场。”
而2009年《潜伏》的横空出世,让观众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它用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再次讲述了红色岁月里那些“不能忘却的故事”,也因此被喜爱它的观众贴上了“最个性”谍战剧的标签。《潜伏》讲故事的方式是冷静而委婉的。导演姜伟说,打打杀杀与这部剧无关。《潜伏》要表现的是智慧、勇敢和信仰,而不是械斗、枪战和流血。
如果说,环环相扣的悬念是谍战剧吸引观众的致胜招式,那么细腻生动的人物塑造就是这类剧一直苦练的内功心法。让人物活起来,充分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与情感,也是谍战剧一直追求的艺术标准。悬念的外衣包裹着无名英雄的红色情怀,在那个沉默的年代里闪现出动人的光彩。
红色的情怀点燃了红色的信仰,带给许子风们、余则成们前进的力量。他们用自己的人生去成就国家和民族的大事业。《誓言无声》的导演毛卫宁说,拍电视剧,是纪念这些无名英雄们的一种方式。谍战剧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用艺术的方式重现了风雨如磐的年代的民族记忆,表达了对无名英雄的深深敬意。
从《夜幕下的哈尔滨》到《誓言无声》,再到《潜伏》、《特殊使命》、《英雄无名》等剧,在飞天奖的舞台上,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谍战剧精品。它们向内谋求创新突破,从信仰和智慧上撬动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叙事,创造出精神上的大格局和情感上的大感动,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无名英雄的形象,带领我们寻访红色的年代、红色的记忆,在悬念之中体会红色的英雄情怀。在那些无名英雄的传奇故事之中,我们感动于信仰的力量,经历着灵魂的洗礼,勃发出向上的精神,怀着对无名英雄们真诚的感念饮水思源。
而我在专题片的制作过程中,也曾多次赴电视剧拍摄现场外采,亲见电视剧创作者们的努力与付出。我想,我们真应该感谢这些戚戚于耕耘的电视剧艺术工作者为我们带来了那么多优秀的作品。在电视剧“飞天奖”走过了三十年之后,我们更有理由期望未来的中国电视剧荧屏,百花多姿。
谢玉凤:《飞天传奇之无名英雄》的编导,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