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写:南都记者 齐帅 实习生 陈超舒 蔡秋芳
2009年播出的重头大戏《我的团长我的团》,共四十集,总投资不过3700万,已属当年的巨制。张纪中的古装戏,一直是业内投资最大、卖片最贵的剧,2006年41集的《神雕侠侣》成本3000多万,2008年50集的《鹿鼎记》投资4000万。
此前有业内人士算过,单集成本超过80万的电视剧,只靠国内市场很难盈利。而这轮四大名著的翻拍,已经给出精确预算的《三国》、《红楼梦》和《西游记》,单集成本却都在160万左右。
但内地电视剧进入大片时代,并没有经过精确的投资回报计算,也没有反复的市场调查。《三国》是制片人杨晓明“脑袋一热”的产物,《西游记》则负载着马中骏对女儿的承诺,《红楼梦》是李少红的命题作文……资本永远渴望更高利润的市场法则,在中国首批亿元大剧的诞生过程中,并不适用。
《三国》从筹备到播出,历时7年,其间经历撤资、反复换导演、资金不到位等种种挫折,几次命悬一线,几近流产。《红楼梦》和《西游记》也面临过相似的境遇,四处筹钱、举步维艰吓走投资方……这些项目上,凝聚的更多是个人和团队的理想。就投资和市场回报而言,它们都是轰轰烈烈的豪赌。
别看《三国》现在风光无限:内地一集267万的售价,海内外卖片收入有望超过3.4亿,首播收视率创卫视新高……三年前,在总制片人杨晓明的心中,《三国》还是个以不赔钱为目标的项目,只能靠“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信念支撑,硬着头皮做下来。
导演高希希:16年来最难熬的时刻
那时高希希刚进组,面临的状况是:剧组负债1000万。
“请再给赊三五天。”这是高希希一度说得最多的话。当时剧组账上一分钱也没有,距离下批资金到位还有半个月,这位驰骋业界16年的老导演,体会了职业生涯中最难挨的艰辛。彼时,近千人的吃饭问题压倒了一切,盒饭欠账将近60万,高希希不得不每天跟食堂磨破嘴皮子。终于赊不下去的时候,高希希拿出自己银行卡里仅有的20万垫上。再撑不下去的时候,他把主意打到了道具身上———《三国》剧组做工精美的屏风,别的剧组不舍得花钱做,想借去用用。虽然道具师舍不得,但导演还是把它们借了出去,靠收来的钱勉强维持。
高希希告诉南方都市报记者,剧组那时命悬一线,信念稍不坚定,《三国》便没有今天。
歇不下、停不下、放松不下,这是高希希在《三国》剧组的最大体会。一天不拍戏,剧组空转也要消耗30万,整个拍摄过程都是在和钱争分夺秒。跟高希希合作了9部戏的“高家班”御用演员于和伟(刘备扮演者),这样描述高希希的状态:“高导一直是个举重若轻的导演,原来他看完剧本后会很快进入到挥洒的状态,但这个戏,我觉得将近过半时他才真正挥洒起来。”陈好(貂蝉扮演者)则说,演员拍戏是阶段性的,但高导在《三国》里度过了春夏秋冬:“他过年都没回家,在片场跟大家一起过。他年初三就开始打吊瓶,一直打到正月十五。最逗的是有一场戏没人来演,导演把夫人都用上了。”陈好说的是曹操夫人这个角色,由于戏份太少,大过年的没演员愿意到横店去,高希希只能让自己的太太白玉救急。
高希希说,这一切,是为了圆自己的《三国》梦。中学时,父亲允许他看的杂书只有《三国演义》,因为怕其他的书高希希“把握不好”。所以,能把《三国演义》拍成电视剧,是高希希一直以来的梦想。而且,他“认为一个导演一生中,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拥有这样的经历;一旦有了,它一定就是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事。这样扛过来我觉得人生都会有意义点,要不太平淡了会觉得难受。”
制片人杨晓明:长达7年的阵痛
高希希的压力和困难始于2007年,而制片人杨晓明,却已经历了《三国》长达7年的阵痛。
最初,他兴起做新版电视剧《三国》的念头,是在2003年。在一次和香港同行的闲谈中,对方提到香港的投资人觉得内地电视剧格局太小,如果有机会做个大片,题材和剧本合适的话,他们愿意投资。这撩起了杨晓明的兴致,他的直觉告诉他,做电视剧大片,最好的题材就是四大名著;而就他的个人爱好而言,最喜欢的就是《三国演义》。那时,他完全没有想到,《三国》的启动,会成为翻拍四大名著的肇始。
可当他开始真正运作这个项目时,第一步就踏了个空:号称要投资的香港投资方,全部不见踪影,一个也没留下。
杨晓明当时提出,单集投入没有120万,这个项目根本无法启动———因为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做出来的《三国》会被中国人骂一辈子。而2007年内地电视剧市场的形势是:国内最贵卖到90万一集,海外顶多卖到20万一集,每集加起来最多回收110万———单集投入120万,是件注定要亏本的事。没有利润的吸引,之前许诺的投资全部撤走。
杨晓明开始四处找钱。他唯一能用来说服投资方的理由,是寄希望于未来。“我提出中国电视剧的天棚经济:之前它是封顶的,《三国》要做成一个里程碑,挑天花板的作品。你东西做好了,品质上挑高了天花板,市场空间自然也会大。”但当时,这只是一个理论,虽然陆续有一些资金进来,但并不稳定。
2005年,《三国》剧本已经写好,著名导演陈家林确定执导,并开始选角。结果一部分资金迟迟到不了位,陈导觉得拖不起,辞去导演工作,推荐了阎建钢导演接手。2007年10月,阎建钢再次公开辞去总导演的职务,原因是“和个别投资方难以在操作层面上达成一致”,跟随阎建钢进入的投资也和他一起退出。
回忆起那个最挫折的时刻,杨晓明表示,阎建钢是因为“艺术理念不和”而退出。口快的高希希则揭示了真相的一角:“你看陈老爷子他要8000万,制片方说只有7200万,你拍得了就拍,拍不了别拍。那就不拍了,遇到这种事你没办法。到阎建钢的时候,一开始只有4000万,他打算把它拍成卡通路线……”
筹不到钱,坚持走“里程碑”路线的杨晓明,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他开始反思,自己是否真正具备运作《三国》的能力。“当时头一热就说要做《三国》,其实也没想过自己跟《三国》是不是匹配,到底有没有能力做好,只是空有理想。那时对自己有过很多怀疑、不自信。”但杨晓明从没想过退出,他用《三国》中“不以成败论英雄”的理念鼓励自己:“关羽是英雄、是神、是帝,结果关羽最后是个失败者。大家为什么拜关羽,是因为他那种精神,就是这种不以成败论英雄的精神,支撑着我。”
投资方:对回收成本都没信心
高希希是《三国》项目的那根救命稻草。
这根救命稻草是自己找上门来的。在高希希进入剧组前,已经确认出演曹操的陈建斌,给他看了剧本。高希希眼睛一亮,主动打电话给杨晓明,毛遂自荐。杨晓明告诉他剧组欠债1000万,高希希没有退缩,并仍“理想化”地提出:总投资不能少于8000万(当时他们没想到要做90集,计划是做六七十集),要做就做精品。这和杨晓明的理念不谋而合。当时,高希希甚至做好自己四处去拉钱的准备。但他的入组,却真正把《三国》带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
高希希的东家小马奔腾跟随导演入资,成为该剧最大的投资方;安徽卫视等主要投资方,也是在导演确定高希希之后签约投资的。投资2000万的安徽卫视表示,资方信任高希希,“他是票房的保证。他的几个戏,安徽都买了,播得都很好”。
品质的保障并不等于市场的保证。当时所有的投资方,对回收成本都不太有信心。杨晓明说,这就是一场老同学、老朋友之间的理想主义狂欢———小马奔腾的老总是他的老同学,很多投资方都是合作多年互相信任的朋友。大家都想触碰一下内地电视剧市场的天花板,看看能否趟出一条新路。
当时安徽卫视负责投资这个项目的李朝阳表示,对于《三国》,资方追求的不仅仅是金钱的回报,“赔本还赚吆喝呢”。安徽卫视在2006年开始关注这个项目,2008年正式签约投资。他们认为,大片冒一定风险很正常。“我们对《三国》这个项目抱着不抛弃不放弃的态度。《三国》大部分是安徽题材,赤壁大战是安徽人打安徽人,《三国》里很多人是安徽人,这个剧是宣传安徽历史文化的好机会。再说宣传好了,即使当时赔以后未必赔。”
投资2000万到一部电视剧中,对当时的安徽卫视来说,也是前所未有的大手笔。李朝阳顶着极大压力,以个人名义向台里打了借条。如今,因为《三国》收视广告双丰收,李朝阳备受台里称赞。但从投资角度而言,安徽卫视并没赚到什么钱,“我们急着一次性回本,因为钱是借的嘛,所以以后也分不到什么”。
在海外卖片过程中,《三国》也不是一味“向钱看”。它在海外启动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宣传,连续三年参加戛纳、香港电视节,在戛纳买了个巨大的广告位,派专门的团队到北美推销。杨晓明称,《三国》是第一个自己花钱做广告的电视剧,国内外的宣传费用占总投资的10%。它的海外销售有个基本原则:卖多少钱先不管,一定要在主流频道播出。“这是中国文化、中国电视剧走的很重要的一步。很多国家没有买过中国的电视剧,也没见过中国电视产业的东西,我觉得这个意义,远比收多少钱重要。”杨晓明继而透露,内地电视剧一般的海外销售地区只在港台和日韩,而这次欧洲有购买意向的国家已有四个,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都有电视台对《三国》有兴趣。“卖片给他们很便宜,大概一千多美金一集。美国目前还在商谈,电视台要求我们把它剪成十部。现在我的销售团队在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