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阐述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毛主席当年在延安窑洞前说的这句话,就是本剧的主题和魂灵。
一,剧作。
本剧是第一部全面展现毛岸英从出生到牺牲英勇奋斗、壮烈殉国的生命历史,描述了他短暂人生中学习、工作、爱情、战斗经历和家庭生活,同时展示了毛泽东和毛岸英之间的父子深情、毛岸英与母亲杨开慧、与妻子刘松林、与兄弟毛岸青及亲人间的美好亲情,深沉赞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人伦美,同时塑造了周恩来、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真实形象。史料翔实准确,故事催人泪下,剧情忠于历史原貌,许多情节鲜为人知。
本剧以情为灵魂,以毛岸英的人生经历为主线,刘松林的口述回忆贯穿其中,着重表现毛泽东、毛岸英父子对中国人民无比深沉的人间大爱,以及他们为中国革命、为理想所经历的生离死别,在这种感情互动和感情旋流中体现出人性的美丽和人格的高尚。其中幼年喪母、出征别父、新婚丧夫、老年丧子,这几种人间悲怆交织在一起,集中在一个家庭,演绎成一段跌宕起伏的建立在理想主义、民族大义、国际道义、人类正义基础上的旷世真情。本剧将这种人世间的大爱,以一种表面上波澜不惊,实际上雷霆万钧的力量,展现在广大观众面前,将毛泽东与儿女间的爱之深、爱之切、爱之高尚,寓于平凡的点滴事件当中,寓于默默的体贴和无声的关爱中,使之更加深刻、更加动人心魄。
毛岸英从毛泽东那里秉承的革命精神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民来说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他对祖国对老百姓赤子的拳拳之心,他谦虚好学平易近人的作风,他不畏艰难公而忘私的人格,他对爱情忠贞不渝对不良风气疾恶如仇的品质,我相信对于今天的社会风气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必将受到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喜爱。
本剧着重从一个父亲的视角来诠释毛泽东的爱之胸怀,表现毛泽东既有人民领袖奉“人民为上帝”的博爱,又有人类共通的却又不同凡响的父爱,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情和人伦之美,展示出他们“一对父子,两代楷模”的风采,使人们不仅能够形象地阅读到毛泽东的感情世界、毛岸英的人生经历和那一段中国革命的历史,还能够感悟到本剧的内涵对于今天中国的现实意义。
本剧将一如继往地以作家的视角展示毛泽东和毛岸英的精神世界,这个精神世界就是对老百姓的爱,我渴求自己和剧组全体同仁,在拍摄期间,也要像念佛一样念着我们的老百姓,像供菩萨一样供着我们的观众,我们就能感动他们……
二,风格:朴实而深沉的内在表达,我期望跨越历史,真正地触摸到剧中人物的灵魂,看到他们,听到他们,呼吸到他们……
三,摄影:法国的作家电影给我们提供了某种可能,像罗伯·格里叶,玛格丽特·杜拉他们那样用摄影机作笔,在银幕上写作小说,摄影师时刻记住,现在是作家自己把自己创作的作品拍成电视剧,无疑具有独到的视角和体验。我们很少束缚,可以凭借想象表达内心的欲望。传统的理论和规律在我们面前常常会显得弱不禁风,我只相信对美的一种感觉和追逐。用一种充满激情的叙事态度去讲这个故事,故事最重要。而所谓的艺术风格都应该是自然形成的,不能使劲,不能矫情,拍摄中要多用运动的镜头,我想强化这种文学叙述的讲故事效果。
我企望把我内心的某种想象推向极致。
四,美术与声音:这是我飞翔的两只翅膀。对美术和制景的要求是真实和朴实,全部场景都必须是实景,都是对那个年代某种再现。
声音的要求是台词,动效后期可以补救,而台词的饱满和生动才是我所渴望的。
五,表演:我是从事写作和教书的,我最不懂的就是表演,所以,我期待演员朋友们帮助我和丰富我,所有的书本上的表演体系和规则,面对我的无拘无束的风格,都会显得弱不禁风!我始终固执地认为,越是具有创造精神的表演越会有争议,有争议才会有活力,就象是河流有迭宕有回旋才会有生命。那些照搬教材和摹仿前人的表演,不但是苍白无力的,也是与本片格格不入的,一切所谓的表演都应该是自然形成的,不能使劲,不能矫情,同时又能将人物的性格和感情推向极致!极致才是艺术!演员朋友,我这里没有任何标准和限制,我要的就是一条:朴实自然!我希望你们的表演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
六,色彩:黄色和黑色,将主宰我们的视觉空间,黑色是土地的颜色是农民兄弟皮肤的颜色,黄色是黄土高原和黄河的色彩,是我们美丽的肤色……
七,剪辑:伯格曼有句话对我启发颇深,他说只要有一把剪刀和胶水,什么镜头都可以剪辑起来,说得实在是好。在拍摄现场,我是按自己内心的欲望去拍,我觉得规律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想这样拍,我要这样拍。在后期剪辑中,我依然这样要求剪接师和自己……
八,我的所有的期望,都是渴盼回到那个年代,和岸英一起爱,一起恨,一起生与死……
为国舍命,人间大爱莫过于斯!
刘毅然
2009年9月于解放军艺术学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