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资料:《红墙绿瓦之残阳》分集介绍(1-5)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23日16:35  新浪娱乐[ 微博 ]

  第一集

  清道光年,孝和太后过八十大寿。紫禁城后官内,张灯结彩,好不热闹。道光咸丰给太后施过大礼,依次是全贵妃领着自己九岁的儿子奕詝(后来的咸丰),祥贵人领着自己八岁的儿子奕訢给老太后施礼祝寿。

  寿宴开始,奕詝、奕訢、奕誴坐在一桌。全贵妃经太后恩准与皇子们坐在一桌。

  席间,全贵妃几次叫奕訢和奕誴吃鱼,却都被奕詝借故打断了。当奕訢的筷子再次伸向那条鱼时,奕詝索性把桌子掀翻了。此举惊动了大殿内祝寿的人,恰在此时,孝和太后的小巴狗跑过来,吃了那条鱼,瞬间翻了白眼。

  原来,全贵妃在鱼里下了毒,欲害死奕訢、奕誴兄弟,以便奕詝日后能顺利地承继大统当皇上。奕詝事先知道了额娘的阴谋,不忍看与自己情意甚笃的手足兄弟遭到谋害,于是掀翻了桌子。

  孝和太后闻知真相勃然大怒,一条白绸子赐死。叫奕訢的额娘祥贵人照管奕詝。奕詝、奕訢一齐跪在祥贵人的面前。祥贵人百感交集。

  十年后。

  奕詝、奕訢长大成人。祥贵人已被册封为静贵妃。她把全贵妃谋害自己亲生儿子之事全然忘掉,付出全部的母爱抚养视奕詝。兄弟俩对她也是孝顺有加。

  此时的道光皇上已经病入高肓,他在考虑立储之事。老五奕誴和老七奕繯,一个粗鲁有加,不堪重用;一个太小,少不更事。自然都不在考虑之内。奕詝和奕訢,一个为长,文弱温和,仁义恭顺;一个刚强机智,少有大志。他把立储的目光聚焦这两个儿子身上,但咸丰只能有一个。为此,他不时地用各种方式试探两个儿子的能力,有文有武。但兄弟俩总是各有千秋,难分伯仲。着实让他举棋不定,异常着急。

  与此同时,奕詝的老师杜受田和奕訢的老师卓秉恬也在为自己的弟子承继大统绞尽脑汁,以便压住对方,占得先机,影响道光的选择。一时间,看不见的刀光剑影在紫禁城内,兄弟之间你来我往,令人窒息。王公大臣们无不在参悟着这刀光剑影背后的玄机。

  举棋不定的道光此时想起一个人,他觉得有必要听听她的想法。这就是奕詝的养母,奕訢的生母静贵妃。

  对于立储之事,静贵妃想得并不多。她当然愿意皇立奕訢,但立奕詝她也不反对。当年她能忘掉全贵妃欲害奕訢之仇,而尽心抚养奕詝,可见是一个心地善良之人。此时此刻,她不想因立储之事坏了自己贤德的名声。

  一天,奕訢要见静贵妃,不料,她怕沾嫌疑,竟闭门不见。奕訢异常痛苦。

  第二集

  聪明的奕詝早就想到了静贵妃,他知道静贵妃此时的一句话,或许就能决定自己是君是臣。他明白有一件事可能会影响到静贵妃对他的选择,为此,他先于父皇,找到了静贵妃。

  原来,静贵妃无意中归兄弟俩流露出自己百年之后的忧虑。日后,如果是奕詝当了咸丰,她只能以贵妃的身份了此一生,坟幕的建制规模要小得多;如果是奕訢承继了大统,母以子贵,她就是当然的皇太后,其坟墓自然是妃子难以望其项背的。奕詝为打消静贵妃的忧虑,对静贵妃委婉地说出了日后自己若当了皇上,一定册封静贵妃为皇太后。静贵妃心内的一块石头算落了地。

  果然,当道光找到静贵妃时,她讲了一通立幼废长会引发混乱的话。内忧外患,最迫切的是内外稳定。此话道光颇为赞同。静贵妃为了自己死后的殊荣,毁了自己亲生儿子的一生。使日后成了恭亲王的奕訢,一辈子都处在两难的境地。此是后话。

  自然,静贵妃话只能是道光的一个参考。真正叫道光下决心立奕詝为储的原因,源自一次射猎。道光命奕詝、奕訢各带一支人马校猎南苑。临行前,奕詝的老师杜受田向他面授机宜。

  当日,奕訢射得猎物最多,颇为得意。而奕詝却叫自己的人马按兵不动,自然是一无所获。道光感到不解,甚至欲以抗旨不尊处罚奕詝。当起问起原因时,奕詝道:“皇阿玛,儿臣虽是不肖,若驰猎一日,不会猎杀不到猎物的。但眼下正值春和,鸟兽方在孕育,儿臣不忍伤生命以干天和;且不欲以弓马一日之长与六弟竞争。”道光闻言,大为惊喜,忍不住赞叹,“是真有君子之度也”。尽管,他更觉得奕訢是中兴之主,但“德者居天下”的思想在他心里占了上风。

  道光驾崩。乾清宫内,奕詝和奕訢紧紧盯着“正大光明”匾。匾后便是决定着他们谁为君,谁为臣的锦盒。同时,也决定着杜受田和卓秉仁两位老师和一些地位微妙的大臣们的命运。大殿内静得出奇,掉下一根针,也会令人禁不住哆嗦一下。锦盒终于打开了,令人意料不到的是竟然有两份遗诏。一份是“立皇四子奕詝为太子”;一份是“封皇六子奕訢为恭亲王”。一匣两诏,是从未有过的事。奕詝明白,先皇的意思是告诉他,奕訢也是太子的选择之一,你要对奕訢礼让三分。奕訢自然也明白,自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是先皇给的,叫他尽心尽力辅佐四哥,恢复大清盛世。然而,其后的历史却没有按照道光的既定方针走。中国历史迎来了最黑暗的年代。

  第三集

  奕詝成了咸丰皇上,他的福晋成了慈安皇后。恭亲王的福晋进宫祝贺,送给慈安一对玉镯。(就是这对玉镯在史称的“辛酉政变”中起了不大不小的作用。)上前恭恭敬敬为慈安试戴玉镯的人是兰贵人(慈禧)。兰贵人聪明乖巧,说话得体,知书达礼。但眼神中透出一股不安分,一股倔强。道光选择奕詝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其实是把大清江山交到一个女人手里,更想不到会毁在这个女人手里。

  公元1860年,咸丰九年,英法两国以修约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为借口,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在占领了舟山、金州、烟台之后,英法炮舰直逼天津。

  与此同时,懿妃(兰贵人)为咸丰生了唯一的皇子载淳。母以子贵,她被封为皇贵妃。此时的“慈禧”已有了“雄心壮志”,但她掩盖得很好。她虽然没读过什么书,但明白自己的儿子若想成为皇上,不会一帆风顺的。咸丰的身体很弱,往后的事都很难料,她必须要物色一些可以辅佐自己儿子的人。在她心目中,恭亲王是首选。她总是寻找时机向恭亲王传达这个意思。

  僧格林沁和胜保在大沽口打了一场胜仗,满朝上下都沉浸胜利的喜悦中,觉得大清从此不再惧怕洋人。咸丰对百官也皆有封赏,其中包括五爷奕誴,七爷奕懁。唯独没有恭亲王。似乎忘了还有个六弟,有个先皇封的恭亲王。后来在懿贵妃的提醒下,他给恭亲王封了个管宴大臣的官职。大材小用,近乎羞辱。

  原本反对对洋人一味退让,签条约的御前大臣肃顺却一反常态,提醒满朝文武,英国人、法国人不是太平军,不是陈玉成,打跑了就跑了。洋人不是山大王,没那么容易。表面看来,肃顺变得清醒起来,内里的原因是僧格林沁、胜保是恭亲王栽培,用过的人,肃顺不想叫给恭亲王重新执掌军机的机会,以便自己把持朝政。

  僧格林沁、胜保想见见恭亲王,恭亲王却因没有旨意,不能结交外臣。空有一身才干,却只能当个闲散王爷,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

  卓秉恬心灰意冷,告老还乡。不想却被几个蒙面人劫杀,幸被恭亲王派来的人救下。当撕开一死了的蒙面人的外衣时,发现了里面的黄马褂……恭亲王明白,自己的王府大墙如同中军大帐,围帐后已布满了刀斧手,自己稍有不慎,就会招来杀身之祸。他提醒家人要如此这般。

  第四集

  打了一场胜仗,英法联军并没有退兵。满朝文武一时乱了方寸,有的说该继续跟洋人打下去,有的则感到凶多吉少。肃顺又恢复了原来对洋人的态度,说洋人是银样蜡枪头,打也无妨。并提出一鼓作气废除以往签订的条约。

  百姓们知道清兵打败了洋兵,也都觉得洋人没什么。洋枪洋炮也打不透咱们的铁步杉。一时间有关洋人的笑话到处传说着。有的还把笑话当成了真事,等待着到时候抓俩洋人养着玩儿。

  僧格林沁、胜保向恭亲王问计,恭亲王说,以战迫和。对洋人开战,废条约为时尚早。不能为一时的痛快,招惹麻烦。

  恭亲王的话自然没人肯听,咸丰对肃顺言听计从,废除了与俄国签订的条约,骂走了俄国使臣那提耶夫。君臣二人着实出了一口恶气。他们哪里料得到,塌天大祸就要来临。

  那提耶夫一行人骑马来到了通州八里桥,观察地形。两个化装成行商模样的人,也骑马跟出了城,不远不近地尾随其后……

  几天后,那提耶夫又出现在停泊在吴淞口的英法联军的军舰上。毫无疑问,他们在策划着一个更大的阴谋。

  两个商人模样的人把观察到的一切,告诉了僧格林沁、胜保。原来这两个人是恭亲王差遣的。

  僧格林沁、胜保急忙进宫,想把听到的消息奏报咸丰。不料咸丰正在为师傅杜受田的亡故而伤心。二人赶到军机处,肃顺一伙人也在为杜师傅的丧事忙碌着,无暇听手下败将,英法联军的消息。肃顺本来有几分关注,当听到消息来源于恭亲王时,又猜疑这是恭亲王要重掌军机的计谋。他决计利用为杜受田办丧事之机叫咸丰想起当年兄弟俩嫡位之争的往事,提防恭亲王。这一招,果然奏效。

  康慈太妃(静贵妃)病重,她惦记着身后之事。惦记着当年咸丰对自己的承诺。她见不到日机万理的咸丰,亲生儿子恭亲王也因得不到旨意而不能进宫。慈禧来看老贵妃,得知此情后,当即越权做主宣恭亲王进宫。此事叫恭亲王感激万分,从此对慈禧恭敬有加。

  与此同时,英法舰队的旗舰上,额尔金、葛罗、巴夏礼正站在一张地图旁策划着进攻天津,围困北京的计划。

  慈禧私自放恭亲王进宫之事惹怒了咸丰,在加上肃顺等一通肺腑之言,他决定要处罚不守规矩的慈禧,不料慈禧一番话竟使他良心发现,深夜去探望病中的康慈太妃。

  第五集

  僧格林沁、胜保终于见到了咸丰,不料咸丰对英法联军和俄国人的阴谋不以为然。却对他们与恭亲王的关系大为警惕,提醒他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对国是忧心忡忡的恭王终日以垂钓打发日子。一个偶然的机缘,福晋的赔嫁丫头瑞竹的一番安慰话引起了他的注意……

  英法联军启航北上……

  与此同时,咸丰却因几个老臣给杜师傅拟就的谥号大发雷霆。群臣感到不解,议论纷纷。更有甚者,咸丰竟然下旨叫恭亲王到杜受田宅邸,代朕设祭赐封,扶柩归里。恭亲王“愉快”的接旨。对此,咸丰却大为疑虑:老六真的把过去都忘了,还是忍辱负重?

  一些原本视恭亲王为希望的老臣们见恭王如此懦弱,言语中流露出失望。恭亲王听到,内心很痛苦,却不得不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康慈太妃病重到了弥留之际,在病榻前守着的竟然是慈禧,她的良苦用心,只有一个人明白,那就是恭亲王。但他们谁也没对谁说过什么,聪明人之间,半句话都是多余的。

  咸丰来到病榻前,半昏迷状态的老太妃一把拉住他,说有话要说。

  原来,康慈太妃错把咸丰当成自己的儿子恭亲王,她把藏在心底多年的话都说了出来。咸丰听罢,大为震惊,他一头跪倒在老太妃的床前,泣不成声。原来……

  太妃死了。恭亲王求见咸丰,请求给太妃加尊号为太后。咸丰一边感激太妃对自己的抚养之恩,一边又推拖着不办。全然忘了自己当年争嫡时对老太妃的承诺。

  英法联军的军舰离天津口岸还有一海里,已进入大炮的射程。士兵们已各就各位。军情传到紫禁城,肃顺却认为洋人是虚张声势,没什么可怕的。咸丰也觉得只要洋人在海里就还远着呐,不足为虑。

  与此同时,僧格林沁、胜保等武将们都在灯红酒绿之处,狎妓听戏。洋兵的炮声镇醒了他们,仓促应战,自然是不敌对手。转眼间,洋兵已从天津推进到通州八里桥,北京城危在旦夕。

  肃顺不再言战,忙差人去与洋人谈判,不想几拨谈判使节都被洋人赶回来。有大臣提到叫咸丰御驾亲征,激起官兵和百姓们的士气。肃顺却提出叫咸丰离开京城,巡幸热河。有咸丰在,肃顺就能持朝政。

  老七醇亲王与群臣们跪在午门外恳求咸丰不要离开京城。他的想法与别人不同,他怕咸丰离京之前想起明朝“土木之变”的典故,进而怀疑他这个御弟。其实,咸丰确实想到了土木之变,但主角却不是七王爷,而是恭亲王。

  已经能听到洋兵的枪炮声了,北京城里乱成了一锅粥。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