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北大荒林区的一个雨夜,小火车又载来了一批来自全国各大城市的知识青年。白桦林火车站的站长杨秉奎,望着一张张稚嫩而青春洋溢的脸,预感到这批人的到来,将会给北大荒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民族资本家的女儿周萍渴望加入兵团为家争光,偷着一路跟了过来,杨秉奎感动于她的执着,替其向连长张建业求情,周萍暂时留在了七连女一班。
七连的知青生活就在北大荒展开了,冲动却正义的赵天亮、柔弱却勤奋的周萍、懦弱却善良的孙敬文、娇惯却积极的徐进步、鲁莽却爽直的齐勇、还有热心积极的孙曼玲、教条主义的吴敏……朝夕相处中,因为性格的迥异和不成熟,这些年轻人在生活习惯上、思想认知上发生了很多摩擦。
知青们在七连遇到的第一个大难关就是麦收。从不曾干过农活的孩子们,拿起镰刀就手忙脚乱,偏偏天公不作美,恰遇上五年难遇的大暴雨,麦收必须争分夺秒。此时,已经被任命为一班班长的赵天亮收到他哥哥赵曙光在陕北遭逢矿难的电报。心急如焚的他,不顾排长张靖严的阻拦,当夜便擅离连队,赶往赵曙光所在的陕北“坡底村”。
“矿难事件”纯属虚惊一场,赵天亮放下心来,却发现坡底村的生活艰难异常,这里又穷又小而且严重缺水。此时的赵曙光,已经下定决心扎根陕北农村,誓把贫穷连根拔起,为了筹钱给坡底村打一口机井,他暗中奔走,在支书的协助下组织村民编织草席拿去县城卖,从县农业物资站买回破旧的拖拉机修理一新……对于这一切,赵天亮并不知情,但是在赵曙光让他带给七连张敢峰的信里,读到了哥哥对这个时代的解读。赵天亮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第一次尝试,从一个他不曾到达的高度,来审视此时的中国,来重新理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的意义。
赵天亮的这次擅自离队,受到了连里的处分,他的班长一职被撤消,更连累张靖严也当不成排长。赵天亮痛定思痛,深刻意识到了集体行动的重要性。
三个月过去,周萍的勤恳和善良,让她收获了七连从上到下的喜爱,但按照组织上的规定,周萍必须离开。纵有万分不舍,周萍还是含泪去了她本应该去的山东屯。很快,在心直口快的山东屯女书记梁喜喜的帮助下,周萍的日子快乐而充实。而在这段时间里,在齐勇和孙敬文的帮忙下,她和赵天亮也终于走在了一起。
赵天亮决定在探亲假时带周萍回家见父母,赵父赵母都非常喜欢周萍,但周萍的出身却令他们担忧,与此同时,在坡底村的赵曙光与赵父老首长的女儿冯晓兰的爱情同样令赵父恼火。赵父一心要做《赵氏孤儿》中的程婴,让赵曙光照顾冯晓兰是出于正义,可眼看着冯晓兰和赵曙光感情突飞猛进,他觉得这是在趁人之危的不义之举。在赵父的坚持下,赵天亮陪他来到了坡底村。
坡底村一行让赵父重新认识了儿子赵曙光,他发现赵曙光所代表的中国新一代的年轻人,正在用自己的力量改造着中国,推动着中国在一步步地往前进,而这种力量,是他们这老一辈的人如今已经无法达成的。
时光荏苒,七连的知青们继续在北大荒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逐渐变得成熟,曾经冲动的赵天亮,曾经大男子主义的齐勇,曾经软弱而自卑的周萍,曾经对一切迷茫的沈力……在互帮互助的集体生活中,他们不断成长、进步,七连已经变成了其乐融融的大家庭。这些年里,七连的知青们做过很多事,到海边搜集海带治疗知青的“雀盲眼”,到黑龙江边去巡逻,到新疆引进一批细毛羊……在恶劣的环境下,在一次又一次的突发状况里,他们的身心得到了磨砺,他们的思想得到了升华。
黑风口森林大火,七连众知青投入到抢救行动中,在返城之前,为自己的知青生涯尽上最后一份绵薄之力。
岁月如歌,时代推进,“上山下乡”已经成为历史,当年的“知青”也早已不再年轻。这个承上启下的庞大群体,不仅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发挥过无可争议的促进作用,亦必在今后继续发挥保障社会稳定和谐的作用。他们对亲情的守护、对友谊的珍惜、对爱情的忠诚、对艰苦的无畏、对逆境的坚忍、对未来所持的乐观主义精神……将被镌刻成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一座丰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