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刘伯承元帅》导演阐述

2012年12月23日19:26  新浪娱乐 微博

  十大元帅是共和国历史上的明珠。十大元帅的人生轨迹都值得大书特书,刘伯承元帅尤其如此。元帅首先是人,但又不是一个简单的凡人。元帅的起点也许是平常而又充满磨难的,元帅不是既成的,而是需要在特定的环境里成长的,有历史的原因也有个体的原因。

  《刘伯承元帅》属革命历史题材的人物传记片,如何在有限的篇幅中表现刘帅丰富多彩而又极具内涵的一生,如何让故事中的人物富有个性色彩而又具有可看性,如何在众多事件中作出取舍,如何处置史实和虚构的关系,如何做到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有所突破,如何在有限的拍摄资金和时间内完成一部有一定质量的艺术作品,这一切都变成了沉甸甸的话题。

  电视剧不是纪录片和历史大事记,它的魅力在于用故事的手段塑造具有典型意义和个性特色的人物形象,人物赖以生存附着的基础在于活生生的事件和矛盾。因此,我们在结构故事的时候,拟采用板块式的结构,甚至可以用后来时空中的刘帅对历史的回顾来统一勾连各个板块,这样在入点和出点上就多了一种手段,不仅可以加快节奏,还可以强调创作者主观的意蕴。

  第一个板块从清末科考开始到丰都之战治愈眼伤结束,主要写家庭背景、个人和家人的遭际及命运,世道的不合理和生活的艰难不仅使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对刘伯承来讲主要是开始对人生的思考和反叛意识的培养。科考受辱挨打,爹死母亲卖儿卖女的残酷现实,使他不得不扛起生活的重担,继而挖煤,继而从军,继而在战场受提拔遭遇眼伤,这个时期他的思想主要还是立足于个人、家庭、局部利益的思考,也是一种责任和承担的开始。

  第二个板块应从他被誉为“军神”在川军中崛起到南昌起义失败结束,这时的刘伯承开始对为谁打仗进行了思考,开始具体接触进步思想,完成对共产主义的思考并要求入党,后来受党的委派领导泸顺起义、参加南昌起义,经历了思想和逆境中的历练,完成了从旧军人到一个合格的革命者的基本转变。如果我们想把其军事教育思想有效引入,这个时期也是他对军事人才的重视和办军校的开始,其“军中教父”的魅力是一步一步形成的,其“军神”也不仅仅是沃克医生所谓的军人的坚强意志,军神是对他作为军人综合军事素质的考量,是在军事实践和教训中慢慢取得的。

  第三个板块是他到苏联高级步兵学校、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的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刻苦学习外语,对民族、阶级、军队等问题认识上进一步提高的过程,也是其军事教育、军事思想初步形成的时期,虽无大事却必不可少。

  第四个板块是他到红都瑞金主办红军大学、担任红军总参谋长到长征胜利结束的漫长过程。这个板块的历史事件在各种红色题材的作品中多有表现,我们把视点和笔墨侧重到和刘伯承有关的层面上,着重描写他对军事教育工作的重视、钟爱,担任红军总参谋长后对司令部的构建,战略转移后在各个危急关头迎着困难上、不怕牺牲、敢于斗争、不计个人得失的军事能力和政治品质。这是他在军事上、思想上进一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他在人生道路上进一步成熟的时期,他和来自四方面军的汪荣华一起收获了坚守一生的爱情。

  第五个板块从洛川会议到抗战结束,八年抗战是他战略、战术思想等方面独立思考,军事理论、著述倍出,共产党员的大局观、创新思维和建树闪现光芒的历史时期,办游击培训班,军事“五行论”、战争利益变换线、敌进我进等理论的提出,夜袭阳明堡、七亘村两次设伏、神头岭、香城固、军分区及根据地的建设等业绩一并铸就了八路军抗战的辉煌。同时,孩子的降生是他品尝到了身为人父的幸福,也使他经历了分离和失去至亲的痛楚,刘华北的遇害至今还是一个未被解开的悬案。

  第六版块是解放战争时期。从上党战役、邯郸战役、鏖兵鲁西南、挺进大别山到波澜迭起的淮海战役,刘伯承主导下的刘邓大军时时处在历史的风口浪尖上。在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角中,刘伯承挥师南京,继而席卷大西南。这是其军事斗争史上的辉煌篇章,细微处见其大手笔。冒死攻坚的上党战役为的是毛主席代表中共在重庆谈判的筹码,策动高树勋起义为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为把战场引到敌占区跃进大别山是大局观和“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体现,打黄维乃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第七个板块是解放初期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的结束段落。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对战争起主导作用的是人。刘伯承在军事人才的培养方面也是超前和过人的,属于大智慧、大谋略。这是其为军、为政之道归结也是新的起点,共和国相当一个时期军队主官大都是经这个学院锻造过的。写其呕心沥血、无私无畏、忧国忧民、远见卓识。

  刘伯承固然有他的聪慧和过人之处,但背后的付出和焦虑恰恰是本剧的灵魂,斯人独憔悴。王国维用名句形容文章的布局谋篇的前两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用于形容刘伯承对革命事业的责任和用心一点也不为过,唯独暮然回首的时候,他从不在“灯火阑珊处”。他常说的一句话“我们的成绩是在党的领导下,在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领导下,在后方人民的帮助下取得的,是用烈士的鲜血换来的。这是谁的功?是人民的功。我和其他人都不敢掠人之美,贪天之功,我们只是人民的勤务员。”他还说:“我们一个革命军人如果离开了党的领导,就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革命军人,不管你是好大的指挥官,权威有多大,一个口令可以使成千上万人向你立正。但这些都是党给予的,你个人没有可以骄傲的。你如果昏头昏脑地骄傲起来,走向军阀主义倾向,那你就要离开党,那是非常危险的。因此,一个革命军人必须无条件接受党的领导。”他说:“如果我去世了的时候,能在我的墓上立一块碑,上书中国布尔什维克刘伯承之墓,那就是我莫大的安慰。”寥寥数语,彪炳千秋。

  我们需要做的是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大幅度提升作品的艺术性,使其更具吸引力,更加深刻、生动,更具艺术形象的魅力。李京盛司长在《刘伯承元帅》剧本创作讨论会上归结的六条主要意见将会作为本剧在剧本改造、二度创作上的指导:1、要尽力把人物重要的人生转变写好,如何由旧军人转变为一个革命者,如何改变认识、要求入党,要写出深度、写出华彩来;2、要尽力将人物一生中最精彩的段落写好。目前剧本过于着重罗列刘伯承元帅的事迹尤其是1927年前的部分,其最辉煌的部分表现得不够充分,应适度调整谋篇布局,注重详略匹配,控制好叙事节奏;3、要尽力把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内心状态写好。刘伯承元帅是我军著名的军事家,有其独特的个人魅力和行事风格,如果不深入挖掘他的内心状态和精神世界,就无法艺术化地表现刘帅的独特之处;4、把人物关系写好。比如刘邓关系,敏感的人物和历史事件要处置恰当;5、人物活动的时空和背景要写好,要避免错误;6、对人物和事件的评价要准确。重大历史不能编造,零碎和不全面的评价要避免。

  历史是厚重的,我们片子要表现的是刘伯承元帅的成长和灵魂,我们要通过故事表现他作为军事家智谋和勇毅,他的情怀、人格魅力和政治品格。刘帅被称为“军神”,是被全世界公认的军事家,但却很少有人读懂他的平民情怀,他的爱兵,他的爱民,他的重视人才在内质上是一致的。他在骨子里是反对打仗的,战争并不仅仅是战争本身,他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是非常有质量的。

  大家都知道影视剧创作在二度上往往是一个减分的过程,我们有一个不减分是可以抓得住的——即我们的思想意识。只要我们的思想意识不退化、不凑乎,我们就能有一个基本的标准和水准,否则就只是做一个得过且过的行活,也会使这个难得题材流于糟践和浪费,这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因此我希望我们大家在现有资金和周期基础上都往出精品的方向努力。作为导演我力争和编剧、主创进一步提升剧本的质量,全面吸纳各个创作部门及个体的有益意见,把握好大局和细节,抓安全求团结,力争使我们的合作过程既紧张又充满快乐,力争使我们的劳动和付出变得有价值。因此几个大的创作部门提出以下构想和要求:

  美术造型上要突出年代感和地域特色,要在我们有限的拍摄空间里抓取时代感和地域特色,服装样式、发型莫不如是。除了真实质朴,还要追求典型和唯美的意蕴。在整体格局中要突出细节,要尽量给演员的表演和摄影机的调度找到支点。要考虑整体造型和色彩上的节奏,比如整体凝重基础上的明丽,整体大气简捷基础上的层次,不同地域大的色块上的自然变化。演员的造型上,既要有个性特点,又要体现出时间跨度上的自然性,要不露痕迹。比如刘伯承的年龄跨度达半个世纪,演员之间阶段的衔接,演员自身时间变化的过渡要真实自然,要有手段。其他几个角色如康鹏程、王教官、汪荣华、文圆圆等要有纵向发展的设想,要有特点上的设计。横断面上的历史人物要有大型上的对照,演员要有一定的形似,主要追求神似。观众熟知的历史人物要考究。

  摄影造型上,在凝重的基础上追求纪录风格,尽量打掉形式的痕迹。可多用扛拍,战场上可有意识追求必要的动感,光效上也可大胆追求自然光效,加大光比,这种不露痕迹的形式感可能就是一种独到的风格。当然,这样做并不是不要设计和美感,这是一种更高格调上的追求。因为全局是侧重表现刘伯承元帅的,摄影机除了表现客观的关系之外,要考虑进入主人公的心理层面,要尽可能多地捕捉细节。另外,整体节奏要快,也不排除情绪和矛盾点上的细腻。要破除陈旧,要时刻想到我们的片子是拍给现代观众看的。

  在声音造型上,要对声音和音乐有整体构想,对台词和环境要有同期的要求,要讲究时代和地域特色,在我们视觉造型不能充分、不能达到极致的情况下,要考虑声音的特殊作用,要考虑画面以外的空间,要对地方民歌和各个历史时期的军歌有效地引入和使用,要考虑有一个代表主题的韵律和形式感的东西,我们都要用心去寻找,他可能就是我们最终能够捕捉到的具体可感的人物和片子的灵魂。作为声音造型要对写实、写意有一个前期的构想。声音和画面一样,既有整体的格局也有细节的考量。比如,刘帅晚年经常有梦境,经常会呼喊自己的母亲,比如刘帅会吹箫他会吹怎样的曲子,比如军校有一首校歌或军歌,它是怎么形成的,比如刘帅会有口头禅他会或应该说什么,还有面临死亡时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和亲情的召唤,他自己曾回忆腿伤致残时经常在心里默念:“我能好,我能好。”语言内含和话语方式的组合是无穷尽的,其创作空间应该也是无限的,主创和演员之间要进行有效的探索。

  在烟火和战争气氛的造型上,要讲究真实和质感,该疏淡的疏淡,该浓烈的浓烈,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要出细节,要有造型感,要有节奏,要将成效,更要讲安全。

  在场景的使用上,剧组不可能沿着故事的发生地走一遍,场景要有必要的归纳与合并。为此本剧会选用必要的影视资料并用电脑特技的手段以解决场景、场面、大的气氛方面的不足,在定位场景阶段要把资料工作做到位,要搞好衔接,剪辑要有先期的介入,电脑特技人员也要有先期的准备和同期的跟踪。

  在演员的选择上,我们只选对的不选贵的。这不仅是经济上的考虑,更不是说我们的演员不要含金量。人物传记片、战争戏对演员来讲既有本色上的要求又有技能上的考量,一举手一投足,骑马、射击、拼杀、格斗不是一蹴而就的,对演员本色和技能的把关是本片质感的基础。在演员的表演上我希望能达到原生态的要求,人物传记片不同于言情剧和戏剧性极强的年代戏,它是有比照的人物关系,极容易走到模式化和套路上去。希望演员多看历史资料,多研究人物关系,多利用符合人物身份和发展逻辑的细节。希望每一个演员都能琢磨台词,啰嗦的话多一个字都不要,能用形体动作代替的话决不张口,必须说的话每一个字都经得起推敲,要研究语言的特点和个性,要注意节奏,要找到心理依据,仅仅背熟台词只是完成一个表皮。历史人物是有形的也是可以挖掘的,而每一个演员作为个体其出身经历、后天修养、努力程度和悟性各不相同,因此创作的空间也是无限的,我们可以往最好的层面上努力。

  古人云:求上得中,求中得下。让我们高标准要求自我,高标准对待工作,安全生产,团结协作,把《刘伯承元帅》拍成一部精品,以实际行动为刘帅诞辰120周年尽一份应尽的力量。

  张玉中写于2011年12月18日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