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生紧接“葛优瘫” “丧文化”的自嘲和幽默

2017年08月08日 09:15 新浪综合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我的前半生》中的“渣男”陈俊生风评倒挂,风头盖过男主角贺涵。丧文化”的流行,逐渐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标榜和标签。

雷佳音也没想到自己出演的沮丧又“渣”的陈俊生会成为“网红 雷佳音也没想到自己出演的沮丧又“渣”的陈俊生会成为“网红
《马男波杰克》中颓丧又空虚的马男戳中不少观众的笑点。 《马男波杰克》中颓丧又空虚的马男戳中不少观众的笑点。
“葛优瘫”是“丧文化”表情包的代表。 “葛优瘫”是“丧文化”表情包的代表。

  最近,《我的前半生》中的“渣男”陈俊生风评倒挂,风头盖过“高大上”的男主角贺涵;《感觉身体被掏空》这首歌风靡大街小巷;7月18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7)》,“葛优瘫”成为年度网络用语。如今,“丧文化”的流行,逐渐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标榜和标签。

  “丧”是什么?直白地说,就是“正能量”“小确幸”和“积极有趣”的反义词。表面上看起来,“丧”就是一个负能量的词,但这其中又透着黑色幽默与人性坚强。

  本报记者 师文静     

  20多年前的“葛优瘫”

  突然火了

  《我的前半生》中的陈俊生,说话慢吞吞,经常沮丧,神情寡淡,一副倦怠模样。他对婚姻中的妻子逃避感情,连对她发脾气的冲动都没有;对急于转正的“小三”又够软,也就对工作还有点儿进取心。网友对他的评价是,“工作好累好累好累,家庭好烦好烦好烦,人生好丧好丧好丧”。但就是这样一个不受待见的角色,在“丧文化”流行的当下,陈俊生却成了“网红”,表情包满天飞,连演员雷佳音都因此而圈粉。

  “丧文化”的流行始于“葛优瘫”。1994年播出的电视剧《我爱我家》中,葛优饰演的“二混子”纪春生去文兴宇老爷子家蹭吃蹭喝,“让水变油”等无厘头的坑蒙拐骗招数被揭穿后,纪春生作势要跳楼,被老爷子“点穴”制服,随后他四仰八叉地瘫在了沙发上。多年之后,“葛优瘫”表情包诞生,并迅速成为颓丧与萎靡的代名词。

  伴随“葛优瘫”火起来的还有“熊猫瘫”、“咸鱼”表情包、“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口头禅,包括后来的歌曲《感觉身体被掏空》,最近,“前夫哥”陈俊生等又加入其中,一时间大家的微信、微博被这些元素占领,当你在疑惑“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是什么意思时,就已被“丧文化”所辐射。伴随“丧文化”而来的,是各种消费品病毒式的“丧文化”营销,比如丧咖啡、可乐以及玩具等等。“丧文化”成为一些人标榜个性的标签,在社会上流行开来。

  满世界都能看到

  “丧”的影子

  其实,在“葛优瘫”这种颓丧亚文化流行起来之前,文青圈里真正的“丧文化”鼻祖——马男,已在悄悄流行着。2014年开始流行的美国动画片《马男波杰克》中,马男是一名被拟人化的热爱威士忌的明星马,他中年过气,却又整天抱着年轻时得过的演员奖寻求安慰,他自恋、懒惰、空虚乏味,遭遇事业惨淡,同时还要面临中年发福与酒精成瘾,是一匹问题颇多的迷途老马。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生来就有缝隙,我做什么好事,它都会慢慢从我身边漏出,直到最后一点儿不剩,而且漏出去的再也找不回来,生活四处碰壁。”马男这“一丧到底”的台词被认为是对“丧文化”的一种典型诠释,也照进了大众的内心。很多人在马男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人性中颓废与消弭、贪婪与自恋、懒惰与脆弱、愤世嫉俗与好逸恶劳的侧面。

  除了马男,国外流行文化中“丧”的代表,都被归入“丧文化”阵营。一路从欧美社交圈悲伤到中国的“佩佩蛙”,原来全世界人民都怀揣相同的感伤。这两年红起来的“丧歌天后”拉娜,其标志性的“萎靡”唱腔,高冷、空洞,还有一种漫不经心的拖沓感和目空一切的超脱感。让她成为“丧文化”的扛把子,有无数脑残粉。

  日本流行文化中丧的代表很多,热剧《约会恋爱究竟是什么》中一门心思想找个富婆倚靠的啃老族男主角,自封“高等游民”,无职业、不工作,整天宅在家里对人生黯然神伤。当在大家对这个角色感到“凌乱”时,却又被他戳中,因为“活着,是多么忍辱负重,而奄奄一息的伟大事业”。

  “丧”不是全部

  它是自我解嘲

  在年轻人的圈子里流行的“丧文化”看上去有点儿消极,有点儿可悲,又有些绝望,但又有着莫名其妙的迷人气质。它让不那么颓废的人,也跟着流行的节奏摇摆起来,追一追潮流,嘴里冒出一句口头禅,或者聊天时扔出一个表情包,会显得比较酷。“丧文化”的迷人气质或许是种黑色幽默,自我解嘲,也或许是一种打不死的小强精神。其实,大家在这个世界生活、奋斗,不就混合着玩笑、失望与颓丧吗?

  “葛优瘫”之所以流行,也与葛优出演的“二混子”的特性和无厘头有很大关系。如果没有了无厘头和对生活的自我解嘲,一个“二混子”不可能引发大众的关注热潮。

  而马男波杰克是一个更有意思的人物。作为“丧界”代表,他是真正彻底地丧吗?其实不然。马男从小被父母冷落,被父母和身边的人伤害,他感受不到人生的温暖,骨子里是自卑的。他无论是演戏还是为在乎的人做事情,都是为了努力证明自己,即便一次次地失败……马男为观众贡献了十足的黑色幽默与无厘头恶搞笑料及对人生的深入思考。至于流行的《感觉身体被掏空》,不也唱“我热爱工作,工作让我进步,我喜欢学习,超快乐”,不全是“累得像狗”“越来越胖”这种悲观调调吗?

  好玩就加入

  俗套就转身

  “丧”被挖掘出来,形成一股亚文化潮流,其实与不少人需要一个自我解嘲、自我宣泄的出口有关。

  学生族面对考试、就业的压力,会有短暂的悲观、失望情绪,他们在朋友圈里扔个“丧文化”表情包,以表明自己被生活所折磨;上班族被高强度工作和房贷所累,也会偶发“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会很轻松”解嘲。但其实,这些都不是生活的最低谷,他们丧气地发发牢骚,最终还是该考试考试,该努力工作努力工作,谁也没有因为“丧文化”的流行而真正放弃自我。“丧”只是年轻人表达情绪、宣泄压力的手段或需求而已,生活和工作还要继续和努力。

  有媒体批评“丧文化”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使用者的思想和情绪。“长期在这样的话语里生活浸润,不免会沾染消极的情绪,对个人的成长以及社群的和谐,都有极大的危害。青年人应该敢试敢为,与颓废的生活方式绝缘。”其实完全不用如此紧张。流行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规律告诉我们,青年人会因为好玩而加入“小确丧”的传播阵营,往往也会因为这种方式的过气和俗套而转身离开。

  其实,在“丧文化”的对面还有一个“燃文化”,《战狼2》之所以能很快席卷近20亿票房,就是因为它确实很燃;励志鸡汤文化的流行程度也不亚于“丧文化”。其实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努力奋斗,不气馁,不言败,永远是最美好的人生态度。

  说到底,“丧文化”不过是“忧伤”文化的下一站,有多少人“为赋新词强说愁”,就有多少人的“丧”是一种类似逃避与逃脱的假动作和假把式,“丧文化”其实不是纯粹的负能量,也跟真正的孤独、忧郁沾不上边,也没有多少人真正被其侵蚀,更没有谁会去践行“丧文化”。“丧文化”表达的“绝望”,其实也与真正的绝望无关,只是没来由的消极意绪的指代,甚至是一种对潮流的牵强附会。罗曼·罗兰说过“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当你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你以为有些人在追求“丧”,其实这是他们对生活的反思和幽默。

  来源:齐鲁晚报

(责编:得得)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娱乐看点+ 更多
热门搜索微博热搜
热点微博
高清美图+ 更多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