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与《渴望》 风马牛不相及
http://ent.sina.com.cn 2000年11月24日09:24 北京晨报
正在北京电视台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欲望》,宣传期间一直打着《渴望》姊妹片的名号。倒不是故事又写上了刘慧芳的中年、老年,而是这个本子出自《渴望》的编剧李晓明之手。既然如此,观众自然期待的是两者之间的某种共同点。看过几集《欲望》后,先不说故事编得怎样,观众不免产生了这是一部港台剧的错觉,与《渴望》的风格没有丝毫相同的痕迹。
《渴望》描写的是“文革”后,改革开放前夕,京城里的一家人生活、情感的曲折经历,那熟悉的四合院、熟悉的人物个性,观众几乎可以对号入座。这种电视剧所带来的亲和力还是第一次这样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而《欲望》一片,单从场面上,就有着普通百姓可望而不可及的特征。比如,夏中林的家是一栋豪华别墅,郝丽华由于嫁给了日本富商,亭阁楼榭自不在话下,就连夏中林公司的办公室也大得像个篮球场。故事虽也想与现实靠得近些,反映人们对各种欲望追求的心态,想与《渴望》形成时代上的跨越,反映两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但是调子定得有点高。观众纷纷表示该片“太假,没有看下去的欲望”。再加上该剧的演员阵容,五位主要演员中,台湾籍的就占了四位。他们的表演一般夸张的成分比较多,这种做法虽可以调动观众的情绪,但是作戏的痕迹过于浓重。
如果说《渴望》的吸引力在于故事的真实性,那么《欲望》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矛盾连环套。观众赵女士宁愿牺牲一场音乐会,也要留在家里等着看电视。她认为:“从可看性上《欲望》丝毫不逊色,剧中人物心理描写细致入微。编剧的巧妙之处就在于此,总拽着你往下看。”尽管对《欲望》褒贬不同,但作为姊妹片不应只停留在共同的编剧上,还应在故事形式上有些共通的地方,比如描写不同时代社会底层人物的命运,反映出阶段性的特点,而那种借鸡下蛋的宣传手法似乎已经老套了。(晨报记者周雪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