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战争今十年 电视片《重返巴格达》今日出炉
http://ent.sina.com.cn 2000年12月05日18:19 北京晚报
炮声、坍塌的建筑、遍地的火焰,哭声、瘦弱的孩子、无助的眼神,拉开了22集电视纪录片《重返巴格达》的序幕。
今天上午,在海湾战争十周年前夕,来自政界、新闻界、影视界及驻华使馆的人士聚会一堂,共同观看了由中国记者唐师曾、王淳华自费出国采访、拍摄的大型纪录片《重返巴格达》。与会者就纪录片的真实性与艺术性、21世纪记者的责任与义务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全国记协主席邵华泽,外交学院院长杨福昌,原中国驻伊拉克大使、武官郑达庸、曹彭龄,阿拉伯使团副团长萨瓦日尼等出席了会议。而记者伉俪唐师曾、王淳华也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个电视片引出一个姻缘
1987年就因开创BP机、手提电话跑新闻的方式来控制北京地区几乎所有突发事件而名声大振的新华社摄影记者唐师曾,又因报道海湾战争备受瞩目。讲学、演讲,成了唐师曾回国后工作之余的重要内容。
1994年北京有线电视台编导王淳华正准备制作一部人物新闻专题片。热点人物唐师曾便进入了她的视线,采访拍片,拍片采访,共同的事业,共同的爱好,使两个新闻人走到了一起。王淳华编导的电视专题片《光荣与梦想———摄影记者唐师曾》获得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广播电影电视部颁发的“全国海外电视节目一等奖”。之后,唐师曾和王淳华也结成伉俪。朋友们都说王淳华“以权谋私”,王淳华说:“这个‘私’是我今生犯的最大的错误。像所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那样,唐师曾是个只能远观,不可近看的人,从外表上看,他铜墙铁壁,层层光环,其实他是一个从肉体到精神遍体鳞伤、性情怪异的人。只要他在家,肯定是鸡犬不宁,不是玩到刀子割破手指,就是碰得头破血流。但是他执著的敬业精神,却也让我十分佩服。师曾恋旧,对亲身经历和熟悉的事疯狂地眷恋着,不停地陷入对往事的回忆之中。”唐师曾说:“我国第一代著名的战地记者萧乾对我说,你不能只关注战争中的伊拉克。你要告诉人们,十年后的伊拉克是怎样的状况。从那时起,我们就开始筹划重返巴格达。”
重返巴格达
尽管唐师曾到过可可西里无人区探过险,独自驾车环绕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到神农架追踪野人。但是,以生命为代价采访海湾战争更令他刻骨铭心。采访海湾战争归国之后,唐师曾得了再生障碍性贫血,有人说,可能是因为他在采访海湾战争时遇到了核辐射。朋友们每每提到这些,唐师曾总是浊泪潸然,但又十分自豪地说,“那是我生命中最华彩的一段时光。我30岁的成人大PARTY是在以色列特拉维夫高楼顶层防空武器丛中举行的,那天有好几枚‘飞毛腿’划过夜空向我鸣炮祝贺,我活这么大从没有看过那么大的焰火。”
婚后,王淳华不停地从唐师曾嘴里听到关于中东、阿拉伯的故事,讲得最多的还是那场他亲历的海湾战争。
在唐师曾家,墙上挂着海湾战争的照片,窗台上摆着防毒面具,防弹背心、钢盔。
所有这些影响着王淳华,感染着王淳华,在王淳华帮助唐师曾整理《我钻进了金字塔》、《我从战场上归来》这两部书稿的时候,她找到了答案,令唐师曾魂牵梦绕的中东,有他的血、他的泪、他的激情、他的梦想。
在海湾战争十周年前夕,唐师曾作为伊拉克人民的老朋友,被邀重返巴格达。
被封锁了十年的伊拉克,曾是两河流域灿烂文明的发祥地和有着一千零一夜美丽传说的地方,如今却是一个连水、空气都被战争污染的国度,食品、药品匮乏,生活用品短缺。那里是别人用8台大轿抬着都不愿去的地方,更不用说是一个女人,尤其是一个打算做母亲的女人愿去的地方。但是为了唐师曾,为了他的梦想,王淳华毅然决然同唐师曾一同重返巴格达,去凭吊那场战争。
所有的费用都要自己解决,王淳华拿出了自己的嫁妆钱,再加上唐师曾出书的稿费,在人们尽享“五一”长假欢娱的时候,唐师曾和王淳华出发了,去那遥远而神秘但却充满战乱的中东。(本报记者梁颖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