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无痕时代留痕--访《大雪无痕》编剧陆天明(附图)
http://ent.sina.com.cn 2001年02月03日11:13 北京青年报
如果说去年高唱反腐战歌的是电影《生死抉择》,那么如今正在播映的电视连续剧《大雪无痕》无疑是新世纪里射向腐败现象的第一颗子弹。其编剧陆天明继《苍天在上》之后,又一次把笔当做手术刀,剖开了腐败这颗寄生在我们社会肌体上的毒瘤。
5年前陆天明编剧的《苍天在上》创造了40%多的高收视率,接近《新闻联播》。可是他却放出话来,说不愿再写同类题材:“一是反腐败的题材难写,深了不是浅了不是,很多时候自己无法左右自己作品的命运。拍摄《苍天在上》时剧本审了五六个月,都开播了还时时担心被停掉。二是写完《苍天在上》,颇有‘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觉,不知道写反腐败能不能有新的突破。”促使陆天明旧话重提的是一次采访,他接触了一些反腐斗士,这些人在成为“英雄”以后的艰难处境使他深受震动。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使陆天明得以放手写作:“写《苍天在上》的时候,时刻担心片子会不会中途夭折;今天这种顾虑已经不存在,中国上上下下都已取得共识,要把反腐败进行到底。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5年的路已经足够漫长。从《苍天在上》到《大雪无痕》,仅从剧名就能看出,陆天明的思绪在逐渐沉淀:“《苍天在上》有很多情绪性的东西,那也是5年前老百姓对待腐败现象一种普遍的心态,只想高喊一声‘苍天在上’!写《大雪无痕》时我平静多了,试图对腐败问题做一些深层次的思考。《苍天在上》把腐败的根源归结为个人品质,而《大雪无痕》则涉及到机制问题,集中体现在周密这个人物身上,我写他性格的畸变,他内心的痛苦,他的身不由己。这是全剧中真正有看头的角色。写反腐题材容易流于脸谱化、类型化、黑白分明,这也是《大雪无痕》力图避免的。角色无论大小,我都要求自己写成有血有肉的人,要还原一个真实的社会形态。”
电视剧开播之前,《大雪无痕》的小说已在去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而且不声不响地卖出了65000册,开播后又加印到10万册,对于一个作家,这是相当不错的业绩了。可是记者在采访陆天明的时候,还是能感到他的“不平之气”。陆天明气不过的是文学圈内的人,说评论家们对反腐题材的作品普遍不认同,总是拿着放大镜去挑剔这类作品的缺陷,认为它在文学上比较粗糙。却不知同样的粗糙在当今文学作品中比比皆是。“评论界对反腐作品的态度与人民群众满拧。我也没指望他们捧我们,只希望他们了解这类作品写作的艰难,说声‘哥们儿,你们辛苦了’!”
陆天明认为,90年代以来提倡的文学个人化、个性化思潮走到极致的报应就是作家纷纷出卖个人隐私,弄得文学再也没什么可写的了。所以,他要提倡的是“参与文学”———“处在我们这样一个环境,文学应该对社会、对时代、对人民发生作用,作家应该以文学参与社会变革。如果你不做,那是你的自由,但也不要排斥这样的文学”。
在文学圈内,反腐倡廉题材作品的生命力常常受到质疑,认为它不过是时代的产物。但如果这类作品消失的前提是腐败现象的根除,它的消亡就是一种光荣的牺牲。这正是陆天明以及一些为数不多的作家们奋斗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大雪无痕》将在我们的时代留下一笔深深的印痕。(文/本报记者 尚晓岚 摄影/实习记者 邱斌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