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着《陆小凤》品评“欧阳情”--陶红访谈(附图)
http://ent.sina.com.cn 2001年02月28日07:47 北京青年报
古龙的《陆小凤》电视版已经出锅,再有两天就在荧屏露面了。演员全伙除了一个陶红外,没有内地的。早在开拍前和开拍中,媒体已经炒过一通了。有些外地报章加了不少猛料,诸如陶红和林志颖戏里戏外大谈恋爱,等等。
此前一周,记者就着该剧出锅前的预热专门采访了一回大陶红。就便提及一句,大陶红乃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员,迄今,参演的影视作品将近二十部,小有建树。不过,荧屏上观众更熟悉的那个面孔,是小陶红。俩人都是中央戏剧学院毕业的,大小之分,是根据先后进校的时间来排定的。
“我这是第一次演武侠剧,后面还有一部《策马啸西风》,不久观众就可以看到。”坐在面前的大陶红,流溢出一副踌躇满志的样子。
记者:“中戏一向是被视为大牌演员的摇篮,注重的是艺术品位。你是那儿出来的,那么你接《陆小凤》时,有什么想法吗?”
陶红:“很长一段时间我是抗拒这种武打戏的。我觉着这里边的表演比较简单,也容易。后来想法也就变了。艺术的和商业的这两种东西演员都应去驾驭和尝试。我觉着商业的东西不一定就是不好的东西。商业和艺术是可以兼得的。”
记者:“圈内的评价好像还是有差异的。这种武打戏就是一种消闲,谈不上什么艺术性。”
陶红:“但是如果你特别强调艺术性或内涵,可能大多数观众不喜欢;如果光是打打闹闹,可能知识层次的人又不喜欢。所以,我想,把消闲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应该是一条更好的路子。”
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者能够结合起来,无疑是最好的。不过,这还是一种宏观走势的问题。眼下谈的,是单个个体的选择问题。就像音乐行当一样,有通俗的有高雅的,界线比较分明。而且各有各的地盘,相互之间一般不掺和。高雅的能不能俗一把呢?也行,只不过不愿这么干。
记者:“你将来是不是要走商业化的路子呢?我猜想,你在中戏学习的时候,老师一定告诫过你们,要为艺术献身,不要为金钱所左右。”
陶红:“当然。现在我多方面尝试一下,将来可能还是要走艺术化的路子……没有一个固定的活法。主要还是看角色适不适合自己。”
记者:“那么这会不会形成一种定式,或者是给自己定了位:你就是通俗剧的演员,只能在这个圈里玩了?”
陶红:“这也很难说。《泰坦尼克号》就是一部商业片,也可以让奥斯卡青睐。所以,我觉着商业完全可以和艺术结合起来。”
话是问陶红的,但问题是带有普遍性的。就《泰坦尼克号》而论,大多数艺术家仍持不屑的态度,尽管这部玩意饱赚了观众的一把钱和一把眼泪。奥斯卡的侧目,的确让人很难给它划道,艺术的?商业的?也许,市场的潮头已经把两者的界线冲没了?但是,试想一下,让老一辈艺术家参与武侠戏的演出,他们会不会答应?话题的另一个方面是,阳春白雪终究是曲高和寡,那么,艺术走向市场势必也得屈尊俯就,该俗就得俗?
《陆小凤》的投资发行人北京金英马影视文化有限公司的宣传负责人一旁介绍说,公司已经投资制作了上百部集的影视作品,目前还没有赔钱的。“我们也是根据各个电视台的需求反馈来制定我们的投资计划和方案。目前来看,武侠戏还是很有市场的。”
陶红:“在校时和刚出校门时,确实是崇尚艺术,特别是话剧,情结深。”
记者:“现在变了吗?”
陶红:“学校也在变啊。不然的话为什么招那么多不是本科的学生啊,只要交钱,就可以上的。我觉得这就是市场,这就是变化……可能都是这样吧。”
记者:“假如现在有两部戏,一部有艺术但没钱,一部有钱没艺术,你怎么选择?”
陶红:“我当然选择有艺术性的啦,选择能够满足我的艺术需求的。”
记者:“如果你是刚出道的呢?”
陶红:“那……那就有什么演什么了。”
这是实话吧。在市场面前,商业的韧劲还是太大了。
记者:“你和港台演职人员合作,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吗?从观念、技术、敬业方面比较一下?”
陶红:“有。合作起来比较轻松,自由发挥的余地大。演员可以和导演商榷剧情,可以即兴发挥。”
记者:“那么你愿意和港台的还是内地的导演合作呢?”
陶红笑了一阵,没有回答。
记者:“再问个问题。港台的演员为什么能放得开呢?表演没有设计的痕迹,像是更随意。而内地的做作成分就大了些?”
陶红:“和演员的功底有关。但是,我觉着从编剧、导演到演员,观念上还是和我们有差异。他们没什么顾忌。比如有些话,我们觉着不好意思说,他们觉着没什么,很正常。”
记者:“你对自己在这部戏里的表演满意吗?”
陶红:“开始不太满意,后来觉着还可以。”
记者大致了解了一下剧情。陶红扮演的欧阳情,是个文女,没有武打的戏。煽情,这是她的主要职责。从排序看,她是女一号。至于表现怎么样,那得上了荧屏再说。
-文/双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