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播出《大宅门》,成了北京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有消息称,一些外地游客来京后专门前往大栅栏一睹同仁堂百年老店的风貌,被称作“宅门文化”的热潮有望掀起。
药铺不像明星不需要炒作
有北京记者特意到同仁堂药店。该药店负责人说:药店毕竟不是饭店,近日的业务销售量并没有因为《大宅门》的开播而出现上升趋势。同仁堂这样的老字号,信誉是靠多少代人的努力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岂是短时间像明星一样炒作就能成?再说,药店经营商品的特殊性,也不允许有炒作的成分。
当提到有人认为媒体热炒《大宅门》,是给同仁堂做免费广告时,同仁堂的观点是:同仁堂有329年的历史,它源远流长的“宅门文化”绝非媒体一时的炒作所能撼动。从这一意义上说,《大宅门》的热播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同仁堂的高知名度,到底谁炒谁,还说不准呢!
“宅门文化”适用于市场竞争
有一点可以肯定,《大宅门》里所展示的“宅门文化”已浮出水面。那么,百姓心目中的“宅门文化”是怎样的?受访者都谈到对白家老爷子为维护同仁堂百年老店这块金字招牌、毫不退让地与官府叫板这场戏印象尤深,非常钦佩老店那种“炮制虽繁却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高尚医风。
有关专家认为,《大宅门》中较好地表现了“宅门文化”的基本精神。“宅门文化”始于宋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在商贾之道上有着许多独到之处,比如他们倡导的诚实守信、童叟无欺、扶危济贫、以义取利的经营理念,同样适用于今天的企业参与市场竞争。
“大宅门”文化特征不鲜明
北大历史系教授赵世喻认为,“大宅门”兴起得益于明代发展起来的商业。随着商业、服务业的兴起,一部分平民阶层通过经商等手段发家致富,成为腰缠万贯的富家巨贾。以后,这种泾渭分明的区域划分变得模糊。至于“大宅门”是不是一种文化现象,这一点尚有待证实。其疑点:一是“大宅门”往往是单家独户,缺乏像平民大宅院那样户户相连的联系性,缺少一种文化上的共通性;二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必须具备文化上的特色,像平民宅院文化一样,具有普遍鲜明的特征。王金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