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赶场
前天开幕的北京国际电视周异常火爆。场内展示大厅及交易场所内人流拥挤不堪,场外更是风景独好,各制作公司举办的电视剧发布会一个接一个,来自全国新闻媒体文化、娱乐版的记者两天来分身乏术,在N个发布会之间马不停蹄地穿梭往来,消息多得用某报一记者的话说就是“给20个版面也发不过来”。
虽然电视周在5月19日才正式开幕,可发布会大战早已拉开了序幕。开幕前,制作公司早已纷纷在电视周展示厅附近的饭店安营扎寨,不仅房间住满了人,连饭店大厅都人来人往。记者在新大都饭店的大堂内看见摆在一起的七八家影视公司的导路牌,这情景不仅仅为电视周加了温,还无形中增添了些许火药味儿,有“欢迎光顾”的意思,也有“摆台打擂”的味道。擂台前各公司早已拿“货”吆喝开了,有的是说故事怎么怎么好看,有的说剧情如何如何独特,有的甚至没剧本干脆直接打明星牌。
开幕前一天的下午记者亲身体验了赶场的滋味。记者先是走进“皮卡王”公司,看了他们今年的三部古装剧《少年刘罗锅》、《皇宫宝贝》、《精武英雄》的介绍后,就被湖南电广节目制作公司请去,见识一下他们今年的大动作,古装剧有《雍正王朝》原班底出马的40集连续剧《乾隆王朝》,还有一部由香港美女萧蔷主演的《秋香情戏唐伯虎》,青春偶像剧是由少女心中的韩国“白马王子”安在旭主演的《白领公寓》。跑了两家公司后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被拉到了“广东巨星”老板邓建国那里,先听邓建国侃了一通他的新思路,不仅要拍电视剧,还要到电影里趟趟水,过过瘾,接着就听张国立细说了《我这一辈子》的创作过程。虽然还有几个“会”排在后面,可由于记者要赶回报社发稿,只好望“会”兴叹。直到晚上10点,还有公司在联系明天的发布会时间。
电视剧集中发布,借势推广,成为这届电视周的一大亮点。“皮卡王”公司经理贾云针对这一现象说:“参加电视周,可以让我们业内的人多交流,大家难得碰个面,展厅只是展览一下,真正的交易还是在场外。发布会一方面可以做宣传,一方面可以以片会友,让同行也能了解我们公司。”一些外地记者也说:“这几天‘会’多如牛毛,可在这样的会上无法做细致的采访报道。因为大多数电视剧才刚刚定下意向,剧本还在创作中,明星来了顶多露个脸,呆不过10分钟,也说不出什么。但是参加‘会’总有益处,可以了解电视剧市场的动向,对明年的电视荧屏做到心中有数。”(记者佟奉燕)
卡通片热推
在今年的北京国际电视周上,除了古装剧、时装剧的竞相比拼外,记者在现场还发现了若干卡通片展台。与往年不同的是,它们不再零敲碎打地淹没在众多电视作品中,而是规模大的制作公司都拉出了自己的“集团军”,向市场发起猛烈攻击。
这次参会的卡通片既有国产的,也有进口的。进口美国卡通片《美德之书》、日本的《为食龙少爷》的发行公司的铁瑛告诉记者:“我们去年只带来了一部卡通片进行宣传而未做实质性的推广,今年则有意更多的向市场发行健康有益的卡通片。我们选择的卡通片,都是取材于世界经典文学名著,以此来帮助孩子们树立对勇敢、耐心和诚实等美德价值的认识。”
国产卡通片刚刚在去年等到了与国产电视剧类似的保护政策,今年在电视周上就尽显效果。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参加上届电视周的上海动画影视公司,今年带来了十几部卡通片,其中包括了六七部新片。如《我为歌狂》、《小草帽》、《三十六计奇遇记》等等。该公司的许轶小姐介绍说:“我们这次新带来的片子更加注重了迎合市场需求和时代感,并注意加大收视群体的年龄层次。像《我为歌狂》就是青春系列的片子,适合20岁左右的观众。我们的制作成本平均1万元一集,首轮大概可以回收15%的资金。”从现场来看,咨询者果然络绎不绝。
作为卡通片生产大户之一的央视,统领《小贝流浪记》、《我们的家园》等十几部卡通片也亮相电视周。节目销售部主任张林林说:“虽然卡通片不赚钱,但是在我们租用的110平方米的特装展台还是腾出了7块展板来宣传动画片。我国每年卡通片的生产量很低,原因就是生产不起。一分钟的成本在3000元左右,卖片时,一集也就回收三五百元。这跟片子播出的时段不如电视剧使用的黄金时段大有关系,而且儿童产品厂商实力不足,导致广告投向问题的产生。”
即便国产卡通片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但制作公司也在寻找自己的出路。帕皮特公司的刘蕊说:“我们的木偶形象的确与美国芝麻街的木偶形象有类似之处,但不是克隆。我们的目标是加大海外市场的关注度。在会上与我们已有合作意向的都是来自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意大利、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公司。每集的制作费虽高达6.5万元,但我们可以通过运作随片广告来赚钱。明年‘六一’,公司要推出相应的人物玩具,后年构成自己的木偶栏目,做自己的产业化经营。”
晨报记者周雪桐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手机短信传送天气预报、演出信息、彩票号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