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而言,央视献礼大戏《长征》得到的好评是显而易见的,这不仅体现在最直观的收视率上,而且可以看到,作为一部电视剧,《长征》主创者与观众的共鸣是理智与和谐的。对于一部革命历史艺术作品,人们对《长征》已不再“纠缠”于类似“领袖该说什么话”这样的形式问题上。似乎这段历史给予了创作者很大的发挥空间,作品在整个格调上能感受到一种激情的存在,这就像“长征”本身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政治事件,更多的让人感到人创造历史的快感。改编、驾驭这个伟大创举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导演兼主演唐国强曾在不同的场合表示,虽然是第二次拍摄以“长征”为题材的影视剧,但重走长征路带来的震撼仍然让人心情久久难以平息。
从观众的角度看,这同样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视剧。史诗剧《长征》展现的是一种久违的高昂的力度,一种克服万难的气魄,长征本身蕴含的革命主义、浪漫主义情怀对许多人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再加上建党80周年营造的大环境,这使得《长征》登场时,天时、地利、人和兼备,《长征》形成的互动自然是良性的,更重要的是《长征》在情节与人物塑造上的新意使它很吸引人观看。
《长征》目前已播到“二度赤水”。从已播出的剧集来看,《长征》对于长征前中国共产党现实处境的描写令人欣喜。过去描写这段历史的影视作品并不很多,观众多少有一些神秘感,《长征》正好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这段非常艰难的日子再现给观众,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具有添补空白的意义。比如《长征》对李德、博古等人物的描写就很鲜活,这最大的好处是让人们看到当时党在特殊时期的另一种面貌,同时也让观众看到了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革命家在逆境中的真实状态。为了红军的命运,毛泽东与李德争执,周恩来面对李德的无礼拍案而起、拂袖而去,这些场景对观众来说是全新的。剧中当李德对中央领导大声叫嚷,“难道红军的失败应该让一个外国人来负责吗?”我想作为一个中国人,这时应该彻底明白,中国的路到底应该由谁来选择,也更加意识到中国革命的坎坷,看到了毛泽东最终领导中国共产党走出困境的历史必然。这对今天来说,也同样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人物塑造是《长征》的一个亮点,准确地说或许应该叫一个亮面,剧中人物塑造是集体成功的。这仍然体现在一个“新”字上。摆脱了过去许多革命历史剧为追求形似而形似的窠臼,《长征》演员对于“精气神”的追求要远远大于对形的模仿。对于唐国强而言,扮演毛泽东已不是第一次,不同于《开国领袖毛泽东》,在《长征》中唐国强对于毛泽东作为知识性、智慧形革命家、军事家的再现是立体化的。刘劲饰演的周恩来也是全新的,军事家周恩来在特殊条件下的苦闷与彷徨更多地表现出人性的一面。另外在战争年代的张闻天、王稼祥等革命家的形象在剧中也有一定的刻画。值得一提的是,陈道明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与以往很不一样、令人耳目一新的蒋介石形象。在《长征》中少了过去的“符号”化表演,蒋介石反动政治家阴险与谋略的一面展现得非常鲜活,一方面要剿共,另一方面要清除地方势力,陈道明的成功之处在于赋予了蒋介石一个鲜明的、咄咄逼人的人物个性。
就思想性与可视性而言,《长征》是近期大量的革命历史剧中的佼佼者。《长征》为史诗剧赋予了许多探索性的元素,这将对今后此类题材影视剧产生影响。(吴勇)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短信发送,浪漫搞笑言语传情
手机短信传送天气预报、演出信息、彩票号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