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30年代的女子化妆,多数用红色胭脂、红色唇膏,纯正的红色在当时非常流行,被视作经典而大放光彩。当实化妆品的色调,实不似今日在化妆品上那么多花款。当时如果有白皙的肌肤,红色的粉脸嘴唇,已经是美女的标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女子的妆容大都如此,没有过多的花样。当时的美女,涂抹浓妆胭脂、耍上花露水、穿一袭旗袍,再烫个明星发型,正是时髦的象征。现就这几方面作简介……
1. 化妆品
在古代中国,并没有分开胭脂与口红,以前都是用胭脂同时涂在脸上及嘴上,到了民国初年,才专门地将胭脂与口红划分。
三十年代的胭脂,一般分为浅红、桃红、朱红、大红四种颜色,根据不同的肤色落不同色泽。口红亦分不同颜色,深浅不一,盒子外型多数由外国进口的金色盒子包装,上面画个简单花纹。女士会按自己不同的口型选择,如果涂不匀,当时会用丝绒手巾将之抹匀,丝绒手巾算是专门涂抹胭脂及口红的修饰品。
当时妇女化妆,会先用手指挖出雪花膏,在手心搓揉,然后涂在脸上,在雪花膏未干之前,再用粉团抹上鸭蛋粉,然后涂上一层扑粉,就开始描眉、涂脸、抹口红了。通常会先用和眼眉一般粗细的眉笔画好眉,再在眼皮、脸蛋上施胭脂,颜色方面,大概以红色为主。
化好五官之后,便开始涂指甲,有涂单一颜色的,有涂上不同颜色的。别以为三十年代妇女古板,当时已经有人将十个指头涂上十种颜色,在电灯下一照,份外光彩照人。
2. 花露水
19世纪末,港人逐渐接触到“西洋化妆品”,花露水、爽身粉等新鲜事物传入,很快便已家传户晓。
花露水以植物精华提炼而成,含有熏衣草、肉桂、丁香等各种成分,如果喷数滴于手帕上轻抹肌肤,可以有消暑作用,如果直接涂于肌肤上则倍感清凉。
此外,喷数滴于热毛巾中,敷于面上传闻可以解酒。如放一汤匙于热水中浸浴或浸脚,则感觉清爽又可消除疲劳。
当时花露水说明书中,有教人将花露水混入衣物清洗,则令衣服散发清香,又可防蚊止痒,实在功能多多。
花露水是夏季护理理用品,有止痒提神、防蚊虫叮咬多种功能,所以被人所广泛使用。但是,花露水有时也会带给人一些麻烦,如花露水需要避火使用,曾经发生使用花露水后接触明火,导致不幸事件发生。
花露水虽然清香扑鼻,但酒精成份始终较高,使用和保管都要非常注意避火的物品,需小心使用。
而现代香水一般亦有酒精成份,只是比例上有所不同而已。
3. 旗袍
旗袍本是清兵入关后才传到中国的衣物,清初不少中国人宁死不肯穿,但到了清末民初之后,穿旗袍已经成为时尚。
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旗袍已经在大城市中相当盛行。其时先流行高领,领子越高越时髦,就算在盛夏时节,妇女为了追求时尚,也宁愿忍受暑天高温,穿着高耸及耳的硬领旗袍。后来旗袍又流行低领,领子越低越“摩登”,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而旗袍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而流行长袖,长过手腕,时儿流行短袖,短至露肘,总之风气常变,想追上潮流也不容易。当时曾经流行只穿着旗袍,而簪钗、手镯、耳环、戒指等首饰一概不用,会被视为新潮一族。
不过其实上世纪30年代的上层女性,穿着也不是那么死板,也不仅仅局限于旗袍。她们亦发展不同的时尚,如黑色的绸缎礼服,性感的低胸是向传统挑战。其实如此大胆的装束,恐怕也只有上层社会的富家女子敢穿。至于奢华的皮草则无论在当时或是如今,都仍然是身份的象征。
4. 洋发型
三十年代的中国人,固然以旗袍为时尚,但对舶来的东西亦很热衷。除了买洋货穿洋装用花露水之外,就是做个洋发型。
卷发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女明星中非常流行,名动一时的名星周璇和阮玲玉也有过同样的造型,普通市民当然争相跟风。以至于当时的中国,无论是有钱人家的小姐,还是没钱人家的闺女,都会拿着明星们的海报跑到理发店里依样烫个卷毛头。
标准美人是樱桃小口柳叶眉,烫成小卷的头发夹于耳后,正红色的小花旗袍勾勒出美好的身段。在复古风潮盛行的今天,我们依然不时可看到古老当时兴。现代美女们如果热衷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女子的造型,则要穿上旗袍,化个浓妆。